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送東陽馬生序。 練習題極答案、、、 急需!!!!!、、

送東陽馬生序。 練習題極答案、、、 急需!!!!!、、

百度首頁 | 登錄 註冊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地圖百科文庫 幫助 | 設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學 > 學習幫助

送東陽馬生序。 練習題極答案、、、 急需!!!!!、、

2012-4-14 09:59 提問者: 蒼涼到老的白菜 | 瀏覽次數:240次

我來幫他解答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還能輸入 9999 字插入圖片刪除圖片插入地圖刪除地圖插入視頻視頻地圖不登錄也可以回答

參考資料:

提交回答取消

回答 ***3條

2012-4-14 10:20 我愛李浩然11 | 二級

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裏,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壹,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壹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誌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編輯本段註釋

[1]選自《宋學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西北),明初文學家。 東陽,地名,在今浙江東陽。 生,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序:文體名,這是壹篇贈序 [2]余:我。 [3]嗜:喜歡、特別愛好。 [4]無從:沒有辦法。 [5]致書:得到書。致:得到。 [6]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每:常常。 假借:同義復合詞。 借。 假,借。 於:介詞,從。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活用為動詞,動手。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讀書。 弗:不。之:指代抄書。 [8]走:跑。 [9]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為;是:這樣。 [11]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人。 後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擔心。. [13]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碩,大。 [14]遊:交往。 [15]嘗:曾經。 [16]趨:趕到。 [17]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叩,請教。 執:拿著 [18]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 望,聲望,名望。 隆:高。 [19]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 填,充。這裏是擁擠的意思。 [20]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辭色,言語和臉色。色:臉色。 [21]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援,提出。 質,詢問。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作動詞,掛在腰間,佩戴。)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作動詞,動手。) 戴朱纓寶飾之帽。(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不必若余之手錄。(手:名詞作狀語,用手) 寓逆旅。(寓:名詞作動詞,寄住) 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肥:形容詞作名詞,鮮魚和肥肉)

古今異義

余幼時即嗜學(余:古義為我,今義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是:古義:因此 今義:判斷動詞,是;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益慕聖賢之道(益:古義:更加 今義:好處) 嘗趨百裏外(趨:古義為奔赴,今義為趨勢) 門人弟子填其室(填:古義:擠滿 今義:填滿 填充) 未嘗稍降辭色(色:古義:臉色 今義:顏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義: 身邊 今義:大約) 或遇其叱咄(或: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卒獲有所聞(卒:古義:終於 今義: 小兵) 窮冬烈風(窮:古義為深,今義為貧窮,窮盡) 寓逆旅(逆:古義為迎,今義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義指湯水) 日再食(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 右備容臭(xiù) (臭:古義:香氣 今義:(chòu)臭氣,氣味難聞) 以中有足樂者(中:古義:心中 今義:表界限) 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 今義:碩士後的學位)

同義復詞

1.假借 :借。 2.叩問 :請教。 3.沃灌 :澆洗。 4.叱咄 :訓斥,呵責。 5.欣悅 :高興,快樂。

壹詞多義

1、以: (1)連詞:相當於“而”,譯為而,來(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 (2)介詞:把,用 (以衾擁覆;生以鄉人子謁余;以書假余;撰長書以為贄) (3)連詞:因為(以中有足樂者) (4)表修飾,不譯(計日以還) (5)介詞,前者譯為因為,後者譯為把(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2.之: (1)結構助詞:的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代詞,指書 (走送之) (3)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當余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滋味之享) (5)代詞,抄書,賓語前置(弗之怠) (6)結構助詞,的(益慕聖賢之道;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3.患: (1)擔憂,憂慮,動詞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2)憂患,名詞(無凍餒之患矣) 4.故: (1)因此,連詞(故余雖愚) (2)特意,故意,副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5.道: (1)學說,名詞(益慕聖賢之道) (2)說,動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詞(色愈恭,禮愈至) (2)到,動詞(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7.質: (1)詢問,動詞(援疑質理) (2)本質,資質,名詞(非天質之卑) 8.色: (1)臉色(未嘗稍降辭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顏色(課外) 9.而: (1)表轉折:但,卻(足膚皸裂而不知) (2)表修飾:(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 (2)突然 (則亡以應卒) (3)死 (4)完畢 (5)終於 11.慕 (1)仰慕(益慕聖賢之道) (2)羨慕(略無慕艷意) 12益 (1)更加,越發(益慕聖賢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3)好處,益處

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彎曲)

倒裝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之”作賓語,動詞後置。“之”代筆錄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書這件事”。) 2、每假借於藏書之家(介詞(於)+名詞(家)=介賓 作 狀語 是狀語後置 原來應是每於藏書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書假(於)余。 2.余則缊袍敝衣處(於)其間。 3.撰長書以(之)為摯。

問題研究

1.對比作用 用太多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越和作者自己學習條件低劣形成對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誌趣的高尚,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明學業能否有成就,取決於主觀努力,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2.作者寫本文的意圖是什麽? 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勸勉馬生珍惜太學優越的學習條件,刻苦讀書。 3.結合課文說說現代中學生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如果學習條件差,要勤勉治學,不怕吃苦;學習條件好,要珍惜優越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 4.宋濂的求學經歷,告訴馬生什麽道理?雖然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鑒? 在這篇文章裏,宋濂以他的親身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於貧賤,不慕富貴的精神和對後學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的品質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 5.作者並不因為衣食住行條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見其內心充實、誌存高遠,請結合他的讀書生活創作壹副對聯: 負篋曳屣求師苦,俯身側耳為學勤。 6.作者為什麽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著筆? 用以說明壹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學習,有概括作用。 7.“余雖愚,卒或有所聞”的原因? 不因家貧放棄讀書的夢想,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學習。虛心向他人請教,態度極其恭敬。 8.寫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用衣食與“同舍生”對比,從而表現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心的樂趣。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艱難,刻苦讀書的精神追求。 9.“口體之奉”和“中有足樂”,妳贊成怎樣的取舍? 我贊成中有足樂,精神上的富足能夠戰勝物質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生讀書的必備條件,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是壹種高尚的情趣。 10.讀完本文,得到的啟示是什麽? 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專心致誌,不辭辛勞才能取得好成績。學業的精通,良好品質的形成,主要在於主觀努力。 11.作者從哪幾方面來寫自己創造條件讀書的? 借書不失信於人;抄書不畏艱苦;遠行萬裏,向先達虛心請教。 12.具體指出穩重的描寫和議論語句,並說說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描寫:“未嘗稍降辭色”形象地寫出了老師嚴肅的神態;“俯身傾耳”形象地寫出了學生奇案功德姿態;“燁然若神人”形象地寫出了同舍生華麗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粗陋的衣著。 議論:“余雖愚,卒或有所聞”點名虛心請教的好處;“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點明不恥惡衣食的原因;“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點明段旨;“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表明段旨;“是可謂善學者矣”點明馬生的為人;“余故道為送至難以告之”點明段旨。 13.對於刻苦勤奮、執著向學、樂以忘憂的學習態度有什麽看法? 這種刻苦向學、樂以忘憂的學習態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為學者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耐於艱難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4.本文為什麽沒有板起面孔,說教之感? 作者現身說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讓後輩從親切委婉的故事敘述中領悟要義,要義比單純議論更感人,更容易被馬生接受。(將自己求學之難與太學生優越學習條件形成對比,情真理足),使人折服。 15.寫了哪幾方面的難? 幼時求學借書抄錄之難;成年求師叩問之難;從師求教的跋涉之難;衣食粗劣,生活簡樸。 16.怎樣看待作者尊師從師的態度? A.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尊敬師長,請教問題態度恭敬,認真聽取老師的批評教育,不能對老師求全責備。只有尊師重教,才能學有所成。 B.作者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壹言”,這是中國舊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現象,雖包含著尊師重教的積極因素,但也顯得過於迂腐。(言之成理即可) 17.“善學者”應有怎樣的品質? 善學者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敢於吃苦的精神,尊師重教、虛心求學的態度,專心致誌、不恥下問的品格。只有勤勉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8.有關文章主旨的對聯? 名聞天下 文稱四海 緣於心無旁騖 業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養尊處優 19.本文作者的學習態度是怎樣的?請就其中壹點談談妳的學習體會。 作者的學習態度是嗜學,樂以忘憂,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老師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20.“余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什麽? 從他人處借書抄閱,按約定之期歸還。所以別人都願意借書給宋濂。宋濂也得以飽覽群書。

編輯本段讀後啟示

1.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是否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系不大。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有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 2.應當尊重老師。在老師面前應當恭敬,謙虛。 3.因從宋濂身上學習他的勤奮刻苦,求教謙虛、誠懇,尊敬老師的品質。

編輯本段講析

《送東陽馬生序》講析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現在分幾段來談。 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歷,壹***有三層。 第壹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文章壹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嗜學”就是喜歡讀書,家境貧寒卻又無法買書來看,只好向別人借書,“手自筆錄”,自己親手抄寫,這就成了解決矛盾的辦法。“手自筆錄”這壹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度。接著用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進壹步描寫這種刻苦精神。“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硯臺裏結了很硬的冰,手也凍僵了。這既是指天氣,又是指家道貧寒。而“硯冰”“手指”,是圍繞著“手自筆錄”的抄書方式寫的。“弗之怠”,是說不懈怠偷懶。這是用學習態度和學習條件進行對比,進壹步突出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著筆,用來說明壹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的“走”字和“稍”字值得註意。“走”是跑的意思,這裏指“趕快”。“走送之”,親自去借,又親自去送,而且趕緊送去。“不敢稍逾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這個“稍”字強調了他堅守信約,決不耽誤,即使困難再大,也是這樣。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樂於借書給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觀群書”。從“無從致書以觀”到“遍觀群書”,這中間的原因,表面看來,是“不敢稍逾約”,實際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艱苦的學習精神。這壹層是寫讀書刻苦。 第二層壹開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便舉行加冠儀式,束發戴帽,表示已成年。前壹層說的是學習刻苦,這壹層講的是求師艱難。寫的是“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情景。所謂“鄉之先達”,是指當地有學問的前輩。“執經叩問”,就是帶著經書去請教。“百裏”,是說路程遠,顯示了求師欲望的迫切和堅決。這個情景是分三點來寫的。第壹點寫老師的嚴厲。“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後用學生擠滿屋子這壹情景進壹步烘托渲染,說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這是用的反襯手法。而寫老師嚴厲又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於是,接下來的第二點是寫平時請教老師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傾耳”,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度。第三點是寫老師發怒時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態度更加謙和,以至於不敢出聲。這裏的兩個“愈”字,相當傳神。“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等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繼續請教。這壹層是寫求師難。 第三層主要寫求學的艱苦情況。作者選取了壹個特定情景加以描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明窮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險惡。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環境、氣候的特點上著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淒苦。這是寫行,同時寫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舊棉袍,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這壹切,都表現了壹個“苦”字。而著力寫苦,有兩個目的:壹是對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壹旅舍裏的富家子弟;壹是表現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心的樂趣。作者連用這樣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著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形象,“燁然若神人”,像神那樣光彩艷麗。這是個比喻,這壹個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對比就越鮮明。“余則袍敝衣處其間”,壹邊是服裝鮮艷,壹邊是破衣爛襖。這就進壹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經過這樣的對比後,作者的筆墨開始轉折,進入對精神境界的揭示,“略無慕艷意”,表明他壹點也不羨慕,不自慚形穢。那麽,他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中有足樂者”,內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會在吃、穿上和別人比較了。接下來作者用“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結束這壹層,說明這只是壹個例子,是壹種特定情景,從而用特定來說明壹般,概括了許多類似情形。 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確,但作者不是板著面孔空講道理,而是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而這種夾敘夾議手法的運用,又是通過現身說法的途徑,包含著自己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因而顯得情意懇切,語重心長,使人感到親切。文章從敘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離題,實際上內在的勾連很緊。寫年輕時讀書、從師、求學的經歷,選取的是跟題旨有關的事情,因而在敘述中隱隱地有著議論的意圖。寫自己的艱苦經歷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這壹切又無不是為著勉勵馬生。因而,全文的結構緊密,最後推出題旨就顯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壹個重要的寫作特色是善於運用對比手法。比較明顯的是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的對比。本章的結論便是從這些對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鮮明,很有說服力。

《送東陽馬生序》賞析

宋濂少時勤苦好學,元時曾受業於文豪吳萊、柳貫、黃之門,得其薪傳。於書無所不窺;自少至老,未嘗壹日釋卷,故學識、文才俱登峰造極。及事明太祖,凡國家祭祀、朝會、詔諭、封賜之文,多出其手。相傳明太祖嘗以文學之臣問於劉基,基對曰:“當今文章第壹,輿論所屬,實在翰林學士臣濂,華夷無間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聽讓。”(《跋張孟兼文稿序後》)當時日本、高麗使臣來京朝貢者,每問“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購其文集而歸。著有《宋學士集》《宋文憲全集》並行於世。宋濂文雍容高華,醇厚演迤,而多變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濂文雍容渾穆,如天閑良驥,魚魚雅雅,自中節度。”劉基於其所著《宋景濂學士文集序》中引歐陽玄贊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極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其氣韻沈雄,如淮陰出師,百戰百勝,誌不少懾;其神思飄逸,如列子禦風,飄然騫舉,不沾塵土;其詞調清雅,如殷卣周彜,龍紋漫滅,古意獨存。其態度多變,如晴霽終南,眾騶前陳,應接不暇,非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此!”他在文學上主張崇實務本,“必有其實,而後文隨之”;強調“隨物賦形”、“人能養氣則情深文明,氣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錄》《王冕傳》《胡長孺傳》《李疑傳》《環翠亭記》《看松庵記》等,《送東陽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壹。 敘自己“為學之難”,先揭示“嗜學,家貧”的主客觀情況。“嗜學”,有強烈的讀書願望,濃烈的讀書興趣,而“家貧”則無力購書,無資聘師,無法結友。在這種處境下,唯有靠自己的“專心”、“勞苦”予以克服。作者先敘無書之苦。“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好讀書卻買不起書,只有走借書之途。再寫借書之難,借來的書,不能汙損,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為了不逾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筆錄”。復寫求師之艱。先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嘗趨百裏外”求教,不辭勞苦。鄉賢因門人弟子眾多,對他“未嘗稍降辭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卻是“俯身傾耳以請”;甚至會遇到“叱咄”,而他卻“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鄉先達的態度愈差,他的態度卻愈敬,可見求知的心誠。再寫外出從師的“勤且艱”。“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 贊同

0| 評論

2012-4-27 13:10 僫魔之吻love4 | 壹級

對比作用 用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做對比,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明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富足/充實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誌趣的高尚,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用太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越和作者自己學習條件低劣形成對比,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明學業能否有成就,取決於主觀努力,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2.作者寫本文的意圖是什麽? 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勸勉馬生珍惜太學優越的學習條件,刻苦讀書。 3.結合課文說說現代中學生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如果學習條件差,要勤勉治學,不怕吃苦;學習條件好,要珍惜優越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 4.宋濂的求學經歷,告訴馬生什麽道理?雖然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鑒? 在這篇文章裏,宋濂以他的親自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作為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於貧賤,不慕富貴的精神和對後學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誠實守信、尊師重教也都是值得肯定的。 5.作者並不因為衣食住行條件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