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楊姓歷史人物

楊姓歷史人物

楊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布廣泛,在臺灣排名第十, 楊姓譜牒修撰的歷史相當悠久。 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壹些古代地方誌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後世。《世說新語》劉孝標註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誌·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並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采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誌,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壹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於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20卷。 地望分布:河南弘農郡,甘肅天水郡,河南河內郡。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雲:“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建立了楊國。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 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楊姓壹開始在陜西,河南壹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 扶風,梅縣等。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 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 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 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 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 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6、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晉書》雲 ; 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 甘肅仇池山 )。 7、出自「揚」姓。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名人有三國時的楊修,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後來的楊廣,唐的楊玉環,宋朝的楊業("楊家將"),唐初的楊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