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朱耀邦是老鄉。小時候聽老人唱過好聽的山歌,桑植的山歌代表作《馬桑樹的兒子搭燈臺》就出自他。直到現在,我都不敢相信,這麽壹首家喻戶曉的民謠,連宋祖英都唱到維也納去了,居然是這個山野普通老人寫的?好奇,終於有機會知道真相。我想好好采訪壹下這位老人。此前,當地多家媒體曾采訪過這位老人,他演唱的桑植民歌也在央視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播出。
朱耀邦的靈感來源於“桑樹造燈臺”。馬桑樹遮陰,有情不怕窮。只要妳我交情好,冷水慢慢泡茶。這是壹首典型的關於愛情的民謠。桑樹是桑植縣山區常見的低矮樹種。三四月份,它發出整齊的新芽,燈臺是蓬蓬大象做的,桑樹下有壹片陰涼地,幹凈整潔,青年男女躲在裏面談情說愛。馬桑樹成了當地土家族青年男女秘密約會、訂終身的地方,也成了當地土家族青年男女之間愛情的象征,這是馬桑樹的兒子建造燈臺的創作基礎。馬桑樹極其蒼勁頑強,象征著當地青年男女之間天長地久的愛情。多少年來,朱耀邦壹直很羨慕那些在桑樹下自由戀愛的青年男女,常常被他們矢誌不渝的愛情所感動。所以他想寫作,想唱歌,想用歌曲的形式唱出他的感受。天賜良機,壹個好的創作素材就發生在他身邊。解放初,當地壹個小夥子應征入伍,臨行前和鄰村的壹個姑娘在桑樹下訂了私生活。告別的那天,女孩壹直望著心上人走過的方向。朱耀邦被他們純真質樸的愛情感動了,內心的情感像決堤的河流壹樣洶湧澎湃:馬桑樹拿著壹個燈臺(yo-ho),我和姐姐寫了壹封信。郎去當兵了,妹妹在家。三五年我都來不了,妳就去別處種花吧!桑樹立在燈臺上(喲嗬),我和雅郎寫壹封信。壹年不回我電話,兩年拿不到,鑰匙打不開!
簡單真摯的感情,大膽自由的追求愛情的想法,不舍不離的留戀,在這裏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愛情忠貞單純的態度。
《山歌王子》伴隨桑植山歌走過了半個世紀。
朱耀邦從小喜歡唱歌,自己也能寫新的民謠。年輕時,他在當地贏得了“民謠王子”的美譽。
解放之初,正趕上全國少數民族民間文藝匯演,縣、州、省、中央都在大力挖掘民間文藝人才。朱耀邦參加了桑植縣舉辦的局長培訓班。回來後,他組建了農村文藝宣傳隊,在橋子灣鄉創作演出,進行文藝宣傳。當時只要有地方文藝演出,就有朱耀邦。朱耀邦成為當地農村文藝工作者中的積極分子。
1956年,桑植縣文工團音樂專家、左專程到橋子灣鄉白果村向朱耀邦學習歌曲。1958,大躍進,號召全體幹部唱山歌,搞文藝演出。全省在保靖縣召開全國民間文藝宣傳現場工作會議。當時在工作會上有人提出,桑植是民歌的海洋,應該挖掘新的民歌。《馬桑格的燈臺》原來是壹首情歌。為了滿足文藝演出的需要,李連成對《馬桑格的燈臺》稍作改動,增加了合唱部分,並在現場演唱。這首歌在觀眾中引起了轟動。就這樣,《馬桑樹子立燈臺》傳遍全省,逐漸成為桑植民歌的代表作品,提升了桑植民歌在全國民間文藝中的地位,1978年在全省舉辦桑植民歌音樂會,《桑樹子立燈臺》被制成磁帶,先後在省人民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少數民族民歌選》還收錄了《馬桑樹的孩子搭燈臺》。“馬桑格造燈臺”真的走向了全國。
1987年8月,在第六屆國際民族歌舞晚會、第十九屆紮科帕內山國際文學大賽、波蘭民歌大賽中,桑植土家族民歌歌手尚演唱了五首桑植民歌,其中《桑麻二燈臺》還被改編成交響音樂,在國外演出中引起轟動,被譽為“金曲”。幾年前,著名歌手宋祖英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壓軸歌曲《燈臺上的桑樹》,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朱耀邦也是個多面手。他演奏長笛,二胡,鼓,燈籠,素描和歌詞。我說:“請給我們壹把二胡!”他拿起當年在縣文藝匯演上得的獎二胡,唱著拉著,流暢婉轉地拉了壹曲《馬桑樹拿燈臺》,讓現場觀眾為之瘋狂。
創作來源於生活。朱耀邦繼《馬桑樹的兒子建燈臺》之後,又陸續寫了其他幾首民歌,現收錄在桑植民族民間文化叢書《桑植民歌》中。如《懷裏的壹坨蜂蜜》:愛姐(羅浩飾)門前有坡,別人走得少我走得多哇;鐵鞋已經穿破了。哇,我把石頭頭放在燈窩上,胳膊像蜜糖壹樣!小調有《擊鼓壹表》,小品有《瞎子背瘸子》。他還創作了壹些在當地廣為流傳的民歌,如砍柴歌、谷歌收藏、稻作歌等。
“《馬三哥造燈臺》的原創不可能是假冒偽劣。”
現在,75歲的朱耀邦身體依然很好,耳朵很亮,胃口也很好。每天晚上下班回來,他還是壹直哼著曲子,壹點也不覺得累。晚上要喝兩兩包麥片。家裏的生產都是老人的活,兒子在外打工,媳婦身體不好,只能幹點家務。
他寫《馬桑格造燈臺》已經50年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老人對此很滿意,但同時也希望人們在欣賞這首歌的同時,能知道他是原創的。因為在此之前,關於馬桑樹的孩子建燈臺的原創性爭議很大。有的說是常德的,有的說是株洲的,這讓老人很難過。他說《馬桑格建燈臺》本來就是他寫的,如果有人爭議,他是絕對不會同意的。最後,老人俏皮地說:“《馬桑格造燈臺》的原創不可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