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有汗簡介

古籍中的有汗簡介

有汗為癥狀名。即有汗出,包括多種出汗表現。泛指疾病過程出汗的癥狀或治療過程出汗的效應。參見汗、汗法:汗指汗液。五液之壹。津液代謝的產物。《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汗為心液。《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心為汗。”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放大汗不但散熱過多而耗氣,也會傷及津液而損於心血。汗法又稱發汗法。治療八法之壹。是通過開泄腠理、調和營衛、發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稱解表法。《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這是汗法的應用原則和立論根據。汗法有退熱、透疹、消水腫、去風濕等作用。主要適用於外感表證及具有表證的癰腫、麻疹、水腫早期(上半身腫較顯著)等。汗法分辛溫發汗和辛涼發汗兩大類。因於寒者用辛溫發汗,因於熱者宜辛涼發汗。發汗解表以汗出邪去為目的;如發汗太過能損傷津液,甚則大汗不止,導致虛脫。凡心力衰竭、吐瀉失水、出血、津液虧損者均禁用。如果體質虛弱而確有需要發汗解表時,宜配合益氣、滋陰等藥同用。此外,使用蒸浴、針灸等療法達到出汗的目的,亦屬汗法範圍。

詳見百科詞條:有汗 [ 最後修訂於2016/2/24 15:52:20 ***466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