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學,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出現的壹種以 樸學,是清朝乾隆、 考據為主要治學內容的學術思潮,這種學術 考據為主要治學內容的學術思潮, 文風樸實簡潔,重證據輕義理,因此被稱之 文風樸實簡潔,重證據輕義理, 為“樸學”。由於樸學采用的是漢儒訓詁考 樸學” 訂的方法治學,所以又有“漢學”或“考據 訂的方法治學,所以又有“漢學” 學”之稱。 之稱。 壹、樸學的興起和演變(壹)樸學的興起 1,樸學的形成建立在對理學的批判和總結 基礎之上。 基礎之上。 2,樸學的興起,也與清朝前期統治者實行 樸學的興起, 的思想鉗制有關。 的思想鉗制有關。 (二)樸學的演變 1,清代樸學蔭發於清初,壹般認為顧炎武是樸 清代樸學蔭發於清初, 學的先驅。 學的先驅。 2,樸學的真正的奠基人是閻若璩和胡渭。閻若 樸學的真正的奠基人是閻若璩和胡渭。 古文尚書疏證》 胡渭《易圖明辨》 璩《古文尚書疏證》,胡渭《易圖明辨》。 3,進入乾隆、嘉慶間,樸學達到鼎盛,出現了 進入乾隆、嘉慶間,樸學達到鼎盛, 乾嘉學派” 乾嘉學派是個統稱, “乾嘉學派”。乾嘉學派是個統稱,其中可分出 吳派” 皖派”兩大學派,稍後的“ “吳派”和“皖派”兩大學派,稍後的“揚州學 則對兩家有所發展和總結。 派”則對兩家有所發展和總結。 (1)吳派以惠棟為首。因惠棟是江蘇元和(即吳縣) 吳派以惠棟為首。因惠棟是江蘇元和(即吳縣) 人,其門徒和追隨者大多為蘇南人,因此被稱為吳派。 其門徒和追隨者大多為蘇南人,因此被稱為吳派。 (2)皖派以戴震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寧人,其門 皖派以戴震為首,因戴震是安徽休寧人, 徒或為安徽人,或師承其學說,因此被稱為皖派。 徒或為安徽人,或師承其學說,因此被稱為皖派。 (3)揚州學派是乾嘉之際吳、皖兩派之後出現的樸 揚州學派是乾嘉之際吳 是乾嘉之際吳、 學派別,因其主要成員都系揚州籍人而得名。揚州學 學派別,因其主要成員都系揚州籍人而得名。 派對“皖派” 派對“皖派”和“吳派”的特點都有所發展。主張會 吳派”的特點都有所發展。 通,反對墨守,對諸子學等領域有開拓性研究。其代 反對墨守,對諸子學等領域有開拓性研究。 表人物有王念孫、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淩曙。 表人物有王念孫、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淩曙。 二、樸學的基本內容(壹)吳派的樸學研究 吳派的樸學研究主要表現在史籍整理、文獻考定 吳派的樸學研究主要表現在史籍整理、 方面。吳派治學,壹尊漢經,這是它的學術宗旨。 方面。吳派治學,壹尊漢經,這是它的學術宗旨。由 於對漢儒的尊信和固守, 於對漢儒的尊信和固守,使吳派研究經史的方法主要 是從古文字入手,重視聲韻訓詁,以求其意義。 是從古文字入手,重視聲韻訓詁,以求其意義。概括 起來,吳派的樸學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起來,吳派的樸學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易》學研究 《易》學研究是吳派學術最為顯著的特征之壹。吳 學研究是吳派學術最為顯著的特征之壹。 派開創者惠棟壹生致力於對漢代《 學的研究, 派開創者惠棟壹生致力於對漢代《易》學的研究,著 周易述》 易漢學》 易例》 有《周易述》、《易漢學》、《易例》等。 2,《尚書》學研究 尚書》 尚書》學研究是吳派學術最為顯著的第二個特征。 《尚書》學研究是吳派學術最為顯著的第二個特征。 吳派學者的《尚書》研究,始於惠棟的《古文尚書考》 吳派學者的《尚書》研究,始於惠棟的《古文尚書考》, 它是繼清初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 它是繼清初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後,再度考訂東晉 晚出之二十五篇為偽, 晚出之二十五篇為偽,而以鄭玄所傳之二十四篇為孔壁 真古文。 真古文。 3,考史研究 治學兼及考史,是吳派學術最為顯著的第三個特征。 治學兼及考史,是吳派學術最為顯著的第三個特征。 吳派中以考史著稱的是王鳴盛和錢大昕, 十七史商榷》 吳派中以考史著稱的是王鳴盛和錢大昕,《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考異》是他們的代表作, 和《廿二史考異》是他們的代表作,這兩部書都位列清 代三大考史名作之列(另外壹部為趙翼《 代三大考史名作之列(另外壹部為趙翼《廿二史劄 記》)。 吳派的學風是博而尊聞,述而不作。 吳派的學風是博而尊聞,述而不作。他們在史籍整 文獻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響甚微。 理、文獻考定方面卓有成就,而在思想界影響甚微。 (二)皖派的樸學研究 皖派不像吳派那樣偏執, 皖派不像吳派那樣偏執,他們尊漢而不迷 學貴自得之見,比較註重思想性。 信,學貴自得之見,比較註重思想性。因此他們 學術研究不限於整理考訂, 學術研究不限於整理考訂,在思想界也有壹定影 響。 1,音韻研究 樸學各派者強調語言文字的訓詁考訂,但皖 樸學各派者強調語言文字的訓詁考訂, 派與吳派的明顯區別是,皖派對語言文字的研究 派與吳派的明顯區別是, 主要集中在古韻方面。 主要集中在古韻方面。因此對音韻的研究成為皖 派樸學研究的主要特征之壹。戴震撰有《 派樸學研究的主要特征之壹。戴震撰有《聲類 聲韻考》 表》、《聲韻考》等。 2,廣泛的校勘考證 對名物、制度、古文獻的校勘、 對名物、制度、古文獻的校勘、考證是樸學各 派研究的基本內容,但皖派與吳派相比, 派研究的基本內容,但皖派與吳派相比,涉及的範 圍更為廣泛,而且形式也更為多樣。 圍更為廣泛,而且形式也更為多樣。 3,治學中闡發思想 皖派學者的樸學研究, 皖派學者的樸學研究,雖與吳派學者壹樣重視 經籍的註釋工作, 經籍的註釋工作,但在註釋經籍的外衣下多闡發個 人的思想。戴震強調讀經,強調語言文字的考證訓 人的思想。戴震強調讀經, 強調領會經文的本義,把握古代聖賢的心誌。 詁,強調領會經文的本義,把握古代聖賢的心誌。 他所撰《原善》 緒言》 孟子私淑錄》 他所撰《原善》、《緒言》、《孟子私淑錄》、 孟子字義疏證》等都是援引經典, 《孟子字義疏證》等都是援引經典,全面闡發他的 哲學、倫理、政治的理論觀點和主張, 哲學、倫理、政治的理論觀點和主張,在清代思想 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史、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三)揚州學派的樸學研究 揚州學派的樸學研究特點在於繼承吳、皖兩派的基 揚州學派的樸學研究特點在於繼承吳、 礎上,又進壹步向前發展,由專精進而發展為會通, 礎上,又進壹步向前發展,由專精進而發展為會通,並 克服了吳、皖兩派的固守和偏頗,達到創新和兼容。 克服了吳、皖兩派的固守和偏頗,達到創新和兼容。 1,繼承和發展吳、皖兩派的純樸學研究 繼承和發展吳、 由於揚州學派在學術思想上主要淵源於皖派的戴震, 由於揚州學派在學術思想上主要淵源於皖派的戴震, 所以他們的經學研究也遵循首從古文字入手, 所以他們的經學研究也遵循首從古文字入手,側重音聲 訓詁,以求經書意義的原則。如阮元《經籍纂詁》 訓詁,以求經書意義的原則。如阮元《經籍纂詁》、 十三經註疏校勘記》 以及他組織匯刻的《 《十三經註疏校勘記》,以及他組織匯刻的《十三經註 皇清經解》 疏》、《皇清經解》,在壹定程度上總匯了乾嘉樸學在 訓詁、校勘、解經等方面的成果, 訓詁、校勘、解經等方面的成果,帶有總結乾嘉學術的 意義。 意義。 2,反對墨守,主張會通 揚州學派深感吳、皖兩派樸學家們自身的的褊狹 墨守和固執門戶之見,他們主張在字詞考證的基礎上, 貫通全經,尋其大義,同時參核百家之說,互相印證, 這就不僅在文字名物等局部和細節方面,而且要在總 體上把握古人之精神實質和宗旨要領。 3,重視對傳統數學研究 乾嘉時期,揚州學派中會通中西數學者人材輩出。 焦循、焦廷琥父子和阮元、李銳、黃承吉都精於中西 數學。揚州學者的數學研究領域包括算術、幾何、三 角、數學史、微機分等方面。
樸學的成就和影響(壹)樸學對古典文獻的整理與考據,對中華學術文化 樸學對古典文獻的整理與考據, 的傳承和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1,文字音韻學成績很大,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 文字音韻學成績很大,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 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 王引之的《經傳釋詞》 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王引之的《經傳釋詞》、 江永的《古韻標準》 戴震的《聲類表》 聲韻考》 江永的《古韻標準》、戴震的《聲類表》、《聲韻考》 等; 2,史學考證的成就突出,主要包括對古籍的校註和辨 史學考證的成就突出, 偽、對失傳古書的輯佚、對舊史的改寫和補充、對舊史 對失傳古書的輯佚、對舊史的改寫和補充、 文字內容的考證,以及疑考古史。 文字內容的考證,以及疑考古史。 3,樸學學者在古書的目錄學、版本學等方面也做出了 樸學學者在古書的目錄學、 可觀的成就。 可觀的成就。 (二)樸學的治學方法對後世學術研究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