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乍到,他便對柳江壹往情深,並在岸邊種柳植柑,興之所至,還賦詩壹首《種柳戲題》:“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蔭當覆地,聳幹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柳大人於詩中過謙了,據古《縣誌》曰:“柳候以身示教,柳人知學自此始。”其教化之功,真是善莫大焉,故柳人敬稱之為“柳侯”。“為官壹任,造福壹方”,古代先哲雖未如此提倡,但柳宗元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卻是始終如壹的。柳宗元是經由桂林來到柳州的,不知是心情不好或有別的原因,他對漓江著墨不多,僅有“漓水鬥石麻蘭高”(《寄韋衍》)和“崩雲下漓水”(《答劉連州邦字》)等寥寥數語。及至登上柳州城樓,臨江遠眺,看到柳江山環水復,嶺樹綿延,想到自己遠離京師,落拓羈絆,前程渺茫,於是觸景生情,寫下了“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的著名詩句。此詩壹出,人們爭相吟詠,本是怨悵山水阻隔懷念友人之語,久而久之,竟嬗變為對柳江的禮贊,成為千古名句!真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歪打正著矣。柳大人若在天有靈亦當不覺壹哂。而他真心贊譽的《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雖文名不及他的《永州八記》,卻不失為壹部最早的柳州旅遊指南,其中涉及柳江之景多處。
水乃生命之源。作為柳州母親河的柳江,在那蠻荒漫長的史前時期就是孕育出在人類學上與“北京人”同等著名的“柳江人”,它是有靈性的。清澈碧綠的柳江上溯觸、龍二江而接湘南、黔東,下合郁、潯二水而銜接粵港,自古就是貫通桂西北百越民族和桂東南漢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河流全長逾千裏,其中環繞柳州市區(露塘至洛維)就長達74公裏,恰如壹條碧綠的玉帶纏繞龍城,成為柳州壹道獨特而亮麗的山水風景線。沿江兩岸,青山環立,竹柳千行,風光旖旎。河床之中又卵石夾沙,白石齒齒。水體清澈如漓江但比之更深廣,江面浩蕩似邕江又比之更悠長。壹步三回首,好似壹個辭家遠嫁的新娘,別情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