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漢帝後陵寢之漢章帝劉炟敬陵

東漢帝後陵寢之漢章帝劉炟敬陵

,考之圖籍,有徵雲爾。

袁崧《全晉文·後漢書章帝紀贊》:孝章皇帝宏裕有余,明斷不足,閨房讒惑,外戚擅寵。惜乎!若明、章二主,損有余而補不足,則古之賢君矣。

三、史料中有關敬陵的記載

《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第三》載:“(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帝崩於章德前殿,年三十三。遺詔無起寢廟,壹如先帝法制。三月癸卯,葬孝章皇帝於敬陵。”

《後漢書·孝和孝殤皇帝第四》載:“三月癸卯,葬孝章皇帝於敬陵。”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在洛陽縣東南三十九裏,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鐘虡皆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

梁劉昭、西晉司馬彪《續漢書·禮儀誌》:“《古今註》具載帝陵丈尺頃畝,今附之後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五畝。帝王世記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九裏。”

李賢《後漢書註》:“《古今註》具載帝陵丈尺頃畝,今附之後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五畝。帝王世記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九裏。”

《文獻通考》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二畝。《帝王世紀》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九裏(帝以章和二年正月壬辰崩,三月癸卯葬)。”

葛邏祿乃賢《河朔訪古記·卷下》:“漢章帝敬陵。《帝王世紀》曰:“在洛陽縣東南三十九裏,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鐘ね皆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按《河南誌》,作提封田二十頃五十五畝)。”

清朱孔陽《歷代陵寢備考·卷十三》:“肅宗孝章皇帝諱炟......在位十三年,戊自正月壬辰崩於章德前殿,年三十三,遺詔無起寢廟,壹如先帝法制。三月癸卯葬敬陵,在河南府城東南。三月辛酉有司請上尊廟曰肅宗,***進武德之舞,制可。

宋太祖乾德四年詔給守陵二戶,二年壹祭。金章宗泰和三年依尚書省奏詔定祀典。”

四、陵園介紹

漢章帝劉炟敬陵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郭家嶺村西南,東西長104米,南北寬93米,高12米,平頂圜丘形, 封土完好,基本被草及樹木覆蓋, 四周辟為壹梯田, ***5層, 頂部東西長32.5米 , 南北寬31.3米,封土西側有壹水房和溝渠。

漢章帝劉炟敬陵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郭家嶺村西南,此冢略呈平頂圜丘形,西南大冢,東西長104米,南北寬93米,高12米,平頂圓形,封土完好, 基本被草及樹木覆蓋, 四周辟為壹梯田, ***5層, 頂部東西長32.5米 ,南北寬31.3米。另有西北大冢東西長95米,南北寬105米,高10米,與李家村西南大冢,白草坡南大冢無論規模形制都十分相似,郭家嶺村所處地理形勢為南高北低的緩坡地帶,冢坐南朝北,背靠萬安山,面對伊洛平原,是“原高土厚,易於厚葬。”的風水寶地。

五、祔葬後妃

漢章帝竇皇後,漢章帝梁貴人,漢章帝宋皇後

漢章帝竇皇後,即章德皇後,章德竇皇後(-97年),扶風平陵人,漢章帝皇後。曾祖竇融,官大司徒;父竇勛,追爵安成息侯;母為東海恭王劉強女沘陽公主,建初二年(公元77年)八月,竇氏及其妹妹被選入長秋宮。由於她貌美、舉止言談非凡,得到了馬太後的賞識,更得到了漢章帝的喜愛。於公元78年被立為皇後。竇皇後通過陰謀手段,打擊陷害宋貴人和梁貴人。建初七年,漢章帝劉炟廢太子劉慶為清河王,立由竇後撫養的皇子劉肇為皇太子。不久,宋貴人飲藥自殺。後竇皇後陷害漢和帝生母梁貴人,梁貴人自殺。章和二年(公元88年)二月,年僅33歲的漢章帝崩於章德殿前。十歲的皇太子劉肇即位,為漢和帝。尊竇皇後為皇太後。因和帝年幼,由竇太後臨朝執政。隨即竇太後下詔,任命竇憲違掌典輔政;太尉鄧彪為太傅。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竇憲陰謀叛逆,走漏了消息。漢和帝決定誅殺竇憲。此後,竇氏家族做官的人全部免官,竇太後也由此被軟禁,不得參與政事。漢和帝永元九年,竇太後憂郁而死,合葬於“敬陵”。

漢章帝宋皇後,即敬隱皇後,敬隱皇後宋氏,漢朝永平(58-75年)末年,選入太子宮,章帝即位,立為貴人(大宋貴人),生慶皇太子。旋以讒廢,貴人自殺。後殤帝卒,慶長子祜為安帝。建光元年三月,追尊祖妣宋貴人曰敬隱皇後。“安帝以清河孝王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貴人曰敬隱後,陵曰敬北陵。亦就陵寢祭,太常領如西陵。”

漢章帝梁皇後,即恭懷皇後,恭懷梁皇後(61年—?)漢章帝劉炟貴人,漢和帝生母。追封皇後。梁氏為褒親侯梁竦之女。梁氏年少失母,為伯母舞陰長公主所養。梁氏年十六,既在建初二年與姐姐俱選入掖庭為貴人。建初四年,梁貴人生和帝。章帝的竇皇後養為己子。欲專名外家而忌妒梁氏。八年,竇皇後作飛書以陷梁竦,梁竦坐誅,貴人姊妹以憂卒。”“帝以貴人酷歿,斂葬禮闕,乃改殯於承光宮,上尊謚曰恭懷皇後,追服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人俱葬西陵,儀比敬園。”

六、敬陵考察記錄與研究

關於漢章帝敬陵的具 *** 置,自明清以後便已鮮有確記。

清代洛陽縣令龔松林曾遍訪洛陽周邊帝陵,並壹壹對應為之立碑。他將二漢冢考證為漢章帝敬陵,並立“漢章帝敬陵”石碑壹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縣誌·文物編·皇陵·名人墓葬》和《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卷》亦認可龔松林的觀點。“章帝敬陵在洛陽東北四十壹裏,今查在東北路平樂保北”,立碑於二漢冢前曰:“陵周圍三百壹十五弓,高十六丈;四至:陵至東西各四弓二尺五寸,南六弓,北三弓,四方各八百余弓。以上連(兩字脫)陵計地二十六畝六分六厘六毫,除陵十六畝零三厘九毫,舊占地七畝零六分二厘七毫,今查清正訖。”

建國以後,關於二漢冢墓葬歸屬和對龔松林考證的質疑,如陳長安先生在《洛陽邙山東漢陵試探》壹文中糾正龔松林的觀點,認為所謂“漢章帝敬陵”的“二漢冢”應為漢順帝劉保憲陵,這壹觀點也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在“二漢冢”前2005年所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上,亦記有“漢順帝憲陵”。韓國河(2005)《東漢帝陵有關問題的探討》亦認可認為所謂“漢章帝敬陵”的“二漢冢”應為漢順帝劉保憲陵。而最新的考古調查認為,“二漢冢”當為漢安帝劉祜的恭陵。

歷來關於東漢南兆域墓冢的考察,觀點的差異重點產生在辨析東漢帝陵的兩種方位系統之差別上。關於辨析東漢南兆域帝陵,有兩種判定標準,其壹是晉記,即皇甫謐《帝王世紀》,梁劉昭、西晉司馬彪《續漢書·禮儀誌》等。另壹種是唐記,即章懷太子做註的《後漢書》。兩種記載除了晉裏、唐裏的差別之外,在具體方位上的記載也存在差別。王竹林、趙振華《東漢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即依據唐記記載,認為河南省偃師市龐村鎮白草坡南大冢為漢章帝敬陵。而韓國河《東漢帝陵有關問題探討》等文章則依照晉記,認為敬陵應在郭家嶺壹代。

筆者曾經於2007年,2014年兩次考察東漢帝陵南兆域,認為郭家嶺村西南大冢為漢章帝敬陵的可能性較大。

壹、符合歷史文獻的記載

根據《帝王世紀》、《續漢書》等史料記載,漢章帝敬陵當位於東漢帝陵南兆域,南兆域包含六座帝陵(漢明帝劉莊顯節陵,漢章帝劉炟敬陵,漢和帝劉肇慎陵,漢殤帝劉隆康陵,漢質帝劉瓚靜陵,以及漢桓帝劉誌宣陵),即今天的萬安山北側嶽灘、翟鎮、高龍、寇店壹帶,整個陵區,北起伊洛河南岸,南到萬安山下。六陵自北而南,錯落有致,陪葬墓分列其間。

二、符合地望和地理方位的考證。

根據《帝王世紀》、《續漢書》等史料記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二畝。《帝王世紀》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九裏”按:《帝王世紀》壹書,成書於西晉,所以這裏的裏就是晉裏。從漢魏洛陽城的南門青陽門為圓心畫弧,晉39裏所在的位置,大致在今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李家村、郭家嶺壹代,這與之前學者所大致認定的,東漢帝陵南區位於今洛河之南翟鎮,嶽灘壹帶的論述有壹定出入,但是大體範圍不差。“

如果按照與顯節陵的方位和記載來分析的話,敬陵應該位於顯節陵東南二裏,如果我們認為李家村西南大冢為顯節陵,那敬陵位於郭家嶺壹代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韓國河先生在著作中也強調:“純粹依靠《帝王世紀》提供的數據在地圖上尋找對應,沒有嚴密的可靠性。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提供了壹種確認相對陵冢位置的途徑。”所以在考察南兆域陵寢的時候,還需要綜合考慮其他的因素。

二、根據考古發現和與大漢冢、歷史記載的數據對比

郭家嶺村現存西北、西南兩個大冢,根據歷史記錄記載,西南大冢,東西長104米,南北寬93米,高12米,西北大冢南北寬95米,東西長105米,高10米,兩座墓葬相隔如此之近,不應為兩座帝陵,而有可能是壹座為皇帝陵,壹座為祔葬的皇後陵,根據史料記載,“安帝以清河孝王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貴人曰敬隱後,陵曰敬北陵。亦就陵寢祭,太常領如西陵。”。孝章宋皇後之陵即位於敬陵之北,是符合郭家嶺村西北大冢的規模墓葬的方位的。而西幹村大墓的位置恰好唯壹郭家嶺村兩座大墓的西側不遠。

三、根據考古發現的文物證據

另外,在西北大冢的北側,當地村民介紹,曾發現由石子的小路和大磚壘砌的墻垣,現已埋於地下。這些遺址的存在與東漢帝王陵園“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的記載是相符的,墓冢北面的建築遺址很可能是園寺吏舍壹類的建築,而這些建築是唐代墓葬所不具備的。

筆者以為郭家嶺村南北相鄰二冢為敬北陵、敬陵,李家村西南大冢為恭懷皇後西陵,但似與考古發現不符。在郭家嶺村大冢附近,發現有石碑壹座,石虎兩只,石碑和石虎出土於郭家嶺小學教學樓南部操場,北距村西北大冢約800米,南距村西南大冢約100米。考察出土位置與其附近墓冢關系,似系村西南大冢神道石刻。石碑首身壹體,碑首保存尚完整,六龍盤繞。額題篆書'大唐故安西副都護陶公之碑',分為3行,每行4字,長88厘米、寬107厘米、厚33厘米。碑身僅存約全碑的1/3,長73厘米、寬105、厚30厘米,風化殘泐痕跡明顯。現存楷書43行,每行約31字,半數字已漫漶不清。墓主為陶大有,為唐故安西副都護。據此,王竹林、趙振華《東漢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認為,郭家嶺村的兩座大冢與東漢皇陵無關,認為河南省偃師市高龍鎮白草坡南大冢為漢明帝顯節陵。

但筆者仍有疑問,雖然石碑和石刻出土於郭家嶺村,但是否與郭家嶺南北的兩座大冢有關,仍顯證據不足。兩座大冢單純從形制上看,似乎不符合唐代墓葬的特點,二冢皆為平頂圜丘狀。西南大冢,東西長104米,南北寬93米,高12米,西北大冢東西長95米,南北寬105米,高10米,與李家村西南大冢,白草坡南大冢無論規模形制都十分相似,是否為官職僅為安西副都護的陶大有所有,尚不能確定,恐需要對兩座大冢進行深入鉆探方可。從這兩座封土的相鄰關系和與顯節陵的相互位置來看,與漢章帝敬陵有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據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偃師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偃師閻樓東漢陪葬墓園》記錄,對白草坡以南的東漢墓群進行調查和鉆探,對白草坡南軍屯村附近大墓進行了鉆探,發現該墓規模較大,屬帝陵級別。另外對寧村、郭家嶺、李家村附近的大冢進行鉆探,發現寧村、郭家嶺、李家村附近四座大冢屬帝陵級別,其中李家村附近大冢直徑達180米,而西幹村附近漢墓封土的直徑100米左右,應不屬帝陵。最新的考古調查通過鉆探,也確定了郭家嶺村西北、西南大冢的帝陵級別身份。

筆者就目前發現的考古證據和現場調查的實地情況,目前暫且認為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鎮郭家嶺村西南和西北的兩座大冢為漢章帝敬陵和敬隱皇後陵的可能性較大。

敬陵攻略:

洛陽關林客運站有直接發往偃師市寇店鎮的班車,在寇店鎮下車以後,沿著寇店村中的壹條壹直向北的柏油馬路走就是李家村,大冢在李家村的西南,如果沿著寇店村向東行的柏油馬路走的話,可以到達西幹村,參觀西幹村的大冢。繼續沿著這條路往東,就可以走到白草坡村南直通寧村的南北向的村路上,郭家嶺村兩座封土位於這條路的東側,封土的規模很大且相距不遠,是可以看到的。

附錄:陶大有墓碑相關資料:

《唐安西副都護陶大有碑》錄文

1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2行:玉潤江漢之洪川囗囗周則囗囗囗囗

3行:郡開國侯囗囗囗百戶又除交州刺史南囗囗囗囗囗囗囗

4行:族必選無囗宇囗弘深信義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5行:囗山陰之叟囗囗壹囗來還合浦之珠又授弘州刺史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6行:西河囗囗囗囗囗皇朝清池令介州司馬囗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男居德囗囗囗

7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之囗明神愛之如父母公幹囗千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8行:矣長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之囗海內群囗囗囗囗遂公望囗囗之佳氣候囗山之

9行:武皇膺玄圖囗囗囗囗囗囗囗鳳翔

10行:太宗解殷囗囗囗囗囗周戈而拯溺公以囗囗囗囗囗囗囗征囗囗囗囗囗囗囗

11行:囗囗屢囗戎囗行囗囗囗囗囗囗上柱國華容縣開國公亂雜既平晨昏是奉囗

12行:囗囗神囗乎壹丘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貞觀六年以奇才就辟答 詔庭問

13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明略沈遠用文則屈武任武則

14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摧雲及囗囗溟雷行動天地於囗

15行:囗入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戟以囗囗若烈風之囗囗囗囗莫反類南陵之無遺雨

16行:之恩囗囗囗囗詔問詞抗表陳薦曰幹用英梁誌行清淳囗工弓劍力能扛鼎勇

17行:幹囗囗囗囗囗之鄉蘭山形勝之地囗囗囗囗北鋒金囗武威制封何之摧靈囗

18行: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月氏攜囗之囗囗日邀歸化之心苑飛谷而回無雷包囗

19行:五姓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公自往公以囗囗囗卒囗囗囗高囗囗將輕騎百余

20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滿千囗旗鼓相望身先士眾囗

21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知囗弊諸蕃既來方居延而寇囗

22行:勇兵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於明術九攻九拒駕墨子囗

23行:水囗註賊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其神公曰 國之威靈

24行:其不囗左囗囗囗囗囗囗囗而賊有囗囗囗進退俱囗公乃被堅執銳叱咤騰

25行:海政相知討囗從化前後被囗六十余日囗囗凡經五十八陣殺獲萬計攻拔

26行:制勝必勝而後征彼逸我勞未囗囗囗囗挫其銳囗囗囗囗盈諸將不從遂囗

27行:騎簡驍雄囗囗當其前銜枚出囗囗囗囗兵於霧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天

28行:將公等縱其囗囗何面而見 朝遂命捉門不囗囗囗囗今囗囗經夜囗

29行:盡采薇之役將稱杕杜之歌凱入先回休兵按部諸姓囗囗鹹革囗心雅弓囗

30行:在天玉關之路綿堤囗囗遠日金門之拜無期瞻仰 君親囗囗何極囗囗

31行:囗囗之囗朝庭囗河南之慟含霜辭影無復耀電之珍囗囗囗囗囗喪昭車囗

32行:囗囗囗而奄棄囗囗囗囗囗囗之負囗囗過囗而囗囗囗囗囗囗囗之情攀囗

33行:囗囗西之七葉貂蟬江東之五龍囗囗家囗孝義遞載囗囗囗囗齊金紫光囗

34行:囗龔承則囗囗絲組是以子孫盡忠孝之道親戚遵囗囗之誡囗士母之囗囗

35行:緱氏原禮也其原傍臨洛汭伊川引清瀾而註淮海左對嵩高少室疊翠嶺囗

36行:恩威振虜庭忠烈囗囗囗少囗囗囗囗囗囗卿雲囗宸誠感章矣囗以 囗

37行:策總良平囗囗囗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以囗囗囗囗囗囗

38行:詩陳四牡陸平原之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39行:悠哉上代邈矣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40行:豪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41行:見德慎彼囗囗囗囗三惑其壹 雍容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42行:州制勝柔囗囗囗囗宣囗都囗囗瑤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43行:日徒照夜臺方晦長風曀隴陣雲囗囗表忠傑於高碑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殘碑缺失文字太多,且僅存碑身上部的1/3,無可得知碑主的名姓族裏。按:清陸耀遹《金石續編》卷六有唐《宣州刺史陶大舉德政碑》,'在江南當塗縣橫山'。(《金石萃編》正、續、補正合刊本第五冊第1頁,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據1921年掃葉山房本影印)又載於《全唐文》卷九壹二,題《唐宣州刺史陶府君德政碑》(《全唐文》第四冊第421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碑文雖通篇保留,惜文字缺失不少。可能采用的拓本不同,兩書錄文略有異同。將《安西副都護陶公碑》對照《宣州刺史陶大舉德政碑》,殘文有相同之處。《宣州刺史陶大舉德政碑》雲:'父諱瓚,梁著作,隨西囗司功囗囗囗囗囗州清池縣令、介州司馬、上柱國、丹陽縣開國公。'《安西副都護陶公碑》有相對應的內容:'西河囗囗囗囗囗皇朝清池令、介州司馬、囗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男',也是碑文前部敘述碑主先人的文字。《陶大舉德政碑》雲:'兄諱大有,囗囗通事舍人,廓州刺史,安西都護,上柱國、燕谷縣開國公。'是碑文前部對父兄生平的介紹。《安西副都護陶公碑》雲:'囗囗上柱國、華容縣開國公',是陶大有於貞觀年間勛受太宗封賜之爵號。《全唐文》記為'燕容縣開國公'。中國歷史上無'燕谷'和'燕容'縣,當是華容縣,可能因殘泐缺損難以分辨為燕或繁體華字。由二碑所敘人事,可證知偃師郭家嶺村出土殘碑是《安西副都護陶大有碑》。

《陶大舉德政碑》殘文敘其於高宗總章元年(668)任廓州刺史,弘道元年(683)任相州刺史,不久去世,功德碑立於永昌元年(689),時武則天執政6年。宋趙明誠《金石錄》卷五著錄有《唐懷州刺史陶大舉碑》,'姚崇撰,徐嶠之正書。開元八年'。(《金石錄》第93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宋鄭樵《通誌·金石略》亦著錄《懷州刺史陶公碑(西京)》,可知其葬於東都洛陽。設陶大舉高壽70,則其壹生經歷了初唐高祖、太宗、高宗、武後朝。兄弟二人的年齡相對接近,據碑文陶大有於太宗貞觀六年(632)之前已受封爵為'華容縣開國公',勛官為'上柱國'。作為朝廷靖疆大臣主要活動於太宗、高宗朝。碑文的前後被甲六十余日,凡經五十八陣,殺獲萬計,攻拔若幹城的敘述,須將來找到碑的下半,方可知道戰爭發生之時地與征討的對象。故陶大有很可能亡卒於高宗朝之末武則天於洛陽君臨天下之初。《新唐書》卷四十九下《百官誌四下》雲:'大都護府大都護壹人,從二品。副大都護二人,從三品。副都護二人,正四品上。'(《新唐書》第1316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安西為大都護府,則陶大有為朝廷四品官員。

歷代陵墓遺存調查記錄明細表 漢章帝劉炟敬陵 目錄

記錄內容

備註

方位

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郭家嶺村西南

墓主

生平

詳細事跡參見《後漢書·章帝紀》

(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帝崩於章德前殿,年三十三。遺詔無起寢廟,壹如先帝法制。三月癸卯,葬孝章皇帝於敬陵。

範曄《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南朝

三月癸卯,葬孝章皇帝於敬陵。

範曄《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第四》

南朝

在洛陽縣東南三十九裏,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鐘虡皆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

皇甫謐《帝王世紀》

西晉

《古今註》具載帝陵丈尺頃畝,今附之後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五畝。帝王世記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九裏。

梁劉昭、西晉司馬彪《續漢書·禮儀誌》

西晉

《古今註》具載帝陵丈尺頃畝,今附之後焉。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堤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五畝。帝王世記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九裏。

李賢《後漢書註》

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二畝。《帝王世紀》曰:在雒陽東南,去雒陽三十九裏(帝以章和二年正月壬辰崩,三月癸卯葬)。

馬端臨《歷代文獻通考》

南宋

漢章帝敬陵。《帝王世紀》曰:“在洛陽縣東南三十九裏,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鐘ね皆在,行馬內寢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按《河南誌》,作提封田二十頃五十五畝)。

葛邏祿乃賢 《河朔訪古記·卷下》

肅宗孝章皇帝諱炟......在位十三年,戊自正月壬辰崩於章德前殿,年三十三,遺詔無起寢廟,壹如先帝法制。三月癸卯葬敬陵,在河南府城東南。三月辛酉有司請上尊廟曰肅宗,***進武德之舞,制可。宋太祖乾德四年詔給守陵二戶,二年壹祭。金章宗泰和三年依尚書省奏詔定祀典。”

朱孔陽《歷代陵寢備考·卷十三》

章帝敬陵在洛陽東北四十壹裏,今查在東北路平樂保北,立碑於二漢冢前曰:“陵周圍三百壹十五弓,高十六丈;四至:陵至東西各四弓二尺五寸,南六弓,北三弓,四方各八百余弓。以上連(兩字脫)陵計地二十六畝六分六厘六毫,除陵十六畝零三厘九毫,舊占地七畝零六分二厘七毫,今查清正訖。”

龔松林《洛陽縣誌·卷四》

喪 葬

時 間

章和二年(公元88年)三月癸卯

《後漢書·章帝紀》

祔 葬

情 況

章德皇後,章德竇皇後(-97年),扶風平陵人,漢章帝皇後。漢和帝永元九年,竇太後憂郁而死,合葬於“敬陵”。

漢章帝宋皇後,即敬隱皇後,建光元年三月,追尊祖妣宋貴人曰敬隱皇後。“安帝以清河孝王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其祖母宋貴人曰敬隱後,陵曰敬北陵。亦就陵寢祭,太常領如西陵。”

漢章帝梁皇後,即恭懷皇後,恭懷梁皇後(61年—?)漢章帝劉炟貴人,漢和帝生母。追封皇後。帝以貴人酷歿,斂葬禮闕,乃改殯於承光宮,上尊謚曰恭懷皇後,追服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人俱葬西陵,儀比敬園。

墓 葬

遺 存

漢章帝劉炟敬陵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郭家嶺村西南,東西長104米,南北寬93米,高12米,平頂圜丘形, 封土完好,基本被草及樹木覆蓋, 四周辟為壹梯田, ***5層, 頂部東西長32.5米 , 南北寬31.3米,封土西側有壹水房和溝渠。

二漢冢

河南人民出版社《孟津縣誌·文物編·皇陵·名人墓葬》

1991年版

洛陽東南翟鎮、嶽灘壹代

楊寬、太田有子、高木智見等《秦漢陵墓考察》

1982年

河南省偃師市寇店鎮郭家嶺村壹代

韓國河 《東漢帝陵有關問題的探討》

2004年

河南省偃師市高龍鎮白草坡村東南

王竹林、趙振華《東漢南兆域皇陵初步研究》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