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7000年間。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谷"的記載,稻被列為五谷之壹。
《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
距今約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遊推進到黃河中遊。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
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陜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
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誌》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壹定水平。
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誌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