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版本學的元刻本

古籍版本學的元刻本

明刻本到這個時期起了壹次大變化。變化的最顯著之點,即字體由前此的趙體突然改換成整齊的歐體,而版式也由前此的大黑口變成了白口。這個變化始於正德,劇於嘉靖,下及隆慶,其中尤以嘉靖時所刻的數量既多,質量又高,成為明刻本以至我國版本史上的壹大特色。“嘉靖本”也隨之成為了版本目錄上的專用詞語。

大概由於這種刻書風格新鮮受歡迎,很快傳播到外地,不僅影響到外地的家刻,還影響到官刻、藩府刻、坊刻。這種標準嘉靖本的風格,到隆慶時才逐漸起了變化,向後期的萬歷本過渡。 從萬歷開始,明刻本又出現不同於標準嘉靖本的新風格。其主要特點仍在字體和版式,尤以字體的轉變更為顯著,即由原先雖見方板整齊但仍出於南宋浙本歐體的標準嘉靖本字體,轉變成為更加方板整齊、橫平豎直,而且橫細豎粗、完全脫離歐字的新字體。這種新字體世稱“方體字”,但也有人稱之為“宋體字”。從現有資料來看,開始用這種方體字刻書是在安徽的徽州。明以來徽州人多外出經商,人稱“徽商”。徽商們常到南京、揚州、杭州等地活動或定居,往往會把徽州的刻工帶過去,同時徽州刻書又常請蘇州的文人主持校勘,因此江浙的刻書風氣很快受其影響,隨之這種方體字刻本普及到全國很多地區。

萬歷時還出現了壹種所謂“寫刻本”。所謂“寫刻本”,而是由於嘉靖、萬歷時刻書字體日益整齊規範,最終產生了完全脫離普通書寫字體而專用來刻書的方體字,這時再重新用普通書寫字體來刻書,就被稱之為“寫刻”,稱其本為“寫刻本”。萬歷時出現的寫刻本仍用趙體字,但講究的已不像所謂明初本的趙體那樣筆道豐利剛健,而轉趨流利生動。

天啟、崇禎兩朝的刻本通稱為明末刻本。明末刻本中除保持了萬歷時的方體字和少數寫刻者外,在杭州的坊刻中又使用了壹種新的方體字。它不像萬歷時始創的方體字那麽方,那麽橫細豎精,而變為字體稍長、筆畫較瘦的方體字,可稱之為長方體字,看上去頗有清朗醒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