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2017版初中文言文讀本

2017版初中文言文讀本

1. 《中學生文言文讀本》和什麽書壹樣

9.《目貴明》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誌而進取。

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難道不是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從來是淡定自若而不驚恐,小人則是常常驚咋而不鎮定。

10.《對牛彈琴》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像剛才壹樣埋頭吃草。牛並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罷了。

公明儀於是用琴模仿蚊牛蠅的叫聲,(以及)孤獨的小牛犢的聲音。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並聽著。

12.《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諺語曾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能學起來簡單就貴在是否去學,這就如同學習讀書壹般。

世上的人不論是聰明還是愚蠢,都希望認識很多的人,見識很多事,卻不肯用功讀書,這就好像想吃得飽又懶得做飯,想穿得暖和又懶得做衣服。14.《蔡磷堅還亡友財》蔡磷,字勉旃,吳縣人。

(他)重視諾言和責任,重視情誼。有壹個朋友寄放了千兩白銀在他那,沒有立下任何字據。

過了不久,他的朋友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兒子叫來,要把千兩白銀還給他。

他朋友的兒子很吃驚的樣子,不肯接受,說道:“哎呀!沒有這樣的事情,哪裏有寄放千兩白銀卻不立字據的人?而且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呀。” 蔡勉旃笑著說:“字據是在心裏,不是在紙上。

妳的父親知道我誠實守信,所以不告訴妳。”最終用車子把千兩白銀送還給他。

18.《殺身成仁》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陳國遭到了斷糧數日的厄運,跟隨的弟子們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能安守窮困,小人窮困時就會胡作非為。”

孔子說:“誌士仁人,不會因貪生怕而傷害仁義,只會犧牲生命去成全仁義。”19.《棄書捐劍》項籍年少時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放棄了;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

他的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罷了;劍術,也只能與壹個人對敵,不值得學。

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後來只知道兵法大概的意思,又不肯深入的學習下去。

後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憑借智取,而項籍則以蠻力拼鬥,然而最終被劉邦打敗,是智力用盡了。22.《司馬光勤學》司馬光是宋哲宗時期的宰相,曾經主編《資治通鑒》,是當時的名臣。

他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卻獨自苦讀,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他自己說:“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

時間長了,就讀遍了古籍,見多識廣,記憶牢固,他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洋,這是我剛找到,應該是對的吧!妳把這網發給大家吧。

2. 中國最全面最系統的初中文言文讀本答案

也。”

8、給加點字註音並解釋。(6分)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寧信度()() 9、翻譯下列句子。

(6分)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10、《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麽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出現五次,它們的意思壹樣嗎?任意選擇三句,說說句中的“之”是什麽意思,或有什麽作用。

(只允許回答三個)(6分)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歸取之()何不試之以足()、四閱讀下面文段,回答12——14題(14分)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壹瓶壹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8分)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聰與敏___________ 13、翻譯劃橫線的語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別舉“貧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壹種________方法,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人之為學,關鍵在____________。(4分)閱讀下面壹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題(15分) 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5、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①竊入學舍②輒默記③兒癡如此④恬若不見⑤父怒撻之⑥曷不聽其所為?16、翻譯下列句子:①王冕者,諸暨人。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17、從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後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壹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題(10分) (季梁)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駕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④北面?’曰:‘吾馬良’。

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禦者⑤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註釋: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③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

④奚為:何為,做什麽。⑤禦者:車夫。

18.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19.(6分)①用壹個成語概括本文內容,這個成語是②讀了這則短文後,妳受到什麽啟發? 答:七閱讀下面壹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題(13分) 北人生而不識菱1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

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

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2強不知以為知也。[註釋]1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

2坐:因為。20.理解文中加點詞語,完成題目。

(6分)(1)席上食菱食 (2)欲以去熱也去21.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22.閱讀本文,說說妳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3分) 七年級(上)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參考答案1、C 2、D 3、多讀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於讀書. 4.他狡詐,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畢後派間諜聽消息;他殘酷,怕匈奴使對自己不利,派人追殺。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卻持刀站立床頭。

接見完畢,叫人問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見於《世說新語?容止》)後來把代替別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當。因為匈奴使就是從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實際上卻很有本領的場合。

7.能寫出傳神的眼神和氣勢,就是佳作。8.(1)dúo量(長短)(2)dù尺寸\尺碼(3)dù尺寸\尺碼9.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測量腳的尺碼,然後把測量出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於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註重實際。11.而置之其坐(腳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腳的尺寸)反歸取之(腳的尺寸)何不試之以足(鞋子)12.①邊境。

②到。③反而。

④所以。13.您憑借什麽到(南海)?14.對比,立誌。

15.給加點字解釋捉:撿擲:扔廢:放下觀:觀看16.句子翻譯:管寧劃開席位分開而坐,說:“妳不再是我的朋友了。”17.略。

言之成理即可。18、①我想要去楚國②馬雖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

19、①南轅北轍或背道而馳②。

3. 初中課外閱讀文言文答案

1.芒山盜 宣和間,芒山有盜臨刑,母親與之訣(jué)。

盜對母雲:“願如兒時壹吮母乳,死且無憾。”母與之乳,盜嚙斷 *** ,流血滿地,母死。

盜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盜壹菜壹薪,吾母見而喜之,以至不檢,遂有今日。故恨殺之。”

嗚呼!異矣,夫語“教子嬰孩”,不虛也! 翻譯下面的句子。 (1) 吾少也,盜壹菜壹薪,吾母見而喜之,以至不檢,遂有今日 (2) 夫語“教子嬰孩”不虛也! 對下列句中的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壹項是。

(1)芒山有盜臨刑 (3)願如兒時壹吮母乳 (2)盜壹菜壹薪 (4)母與之乳 A、(1)與(2)相同,(3)與(4)不同 B、(1)與(2)不同,(3)與(4)也不同 C、(1)與(2)相同,(3)與(4)也相同 D、(1)與(2)不同,(3)與(4)相同 這個故事留給我們的啟示是? 2.師曠論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譯文中句子。

1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2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壹項是( ) A、臣聞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識之 D、學而時習之 這則短文告訴人們壹個什麽道理? 3.衰溺 永之氓鹹善遊,壹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

中濟,船破,皆遊。其壹氓盡力而不能尋常。

其侶曰:“汝善遊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

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 翻譯下面的句子。

1.中濟,船破,皆遊。 2.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 這個故事留給我們的啟示是? 4.七錄 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壹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翻譯下面的句子。 1.如是者六七始已 2.後名讀書這齋曰“七錄” 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壹項是( ) ①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②名之者誰 ③不能名其壹處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也不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5.害群之馬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禦,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

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

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遊於六合之內,予適有瞀病,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遊於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遊於六合之外。

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

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

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翻譯下面的句子。 1.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 2.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壹項。 A.適遇牧馬童子(適合) B.問塗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罷了) D.黃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讀了這篇文章妳得到什麽啟示? 6.曾參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

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

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解釋下列句子。 1嬰兒非與戲也。

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對妻子說的話,主要闡述了什麽觀點? 7.盲人墜橋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墮深淵矣。過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實地也。”

盲子不信,操楯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三聲,曰:“嘻!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執壹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解釋下列句子。

1.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2.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執壹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讀了這篇文章妳得到什麽啟示? 8.外科醫 有醫者,自稱善外科。壹裨將陣回,中流矢,深入膜內,延使治。

乃持並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請謝。裨將曰:“簇在膜內者須亟治。”

醫曰:“此外科事,不意並責我。” 解釋下列句子。

1.乃持並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請謝。 2.此外科事,不意並責我。

本文寫外科醫生的可笑,諷刺了什麽? 9.苛政猛子虎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

夫子問:“何為。

4. 初中文言文讀本2010屆第9篇答案叫歧路亡羊初中文言文讀本201 愛問

歧路亡羊 原文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①,又請楊子之豎②追之。

楊子曰:“嘻!亡壹羊,何追之者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選自《列子》) 註釋①黨:舊時指親族。

②豎:童仆 163.歧路亡羊 譯文 楊子的鄰居丟失了羊,於是率領他的朋友,還請楊子的童仆壹起追趕。 楊子說:“呵!丟壹只羊,幹嗎要這麽多人去追?”鄰居說:“岔路很多。”

不久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回答:“掉了。”問:“怎麽會呢?”回答:“岔路之中還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往那邊去追,所以就回來了。”

楊子的臉色邊得很憂郁,不說話有兩個小時,沒有笑容壹整天。 他的學生覺得奇怪,請教(楊子)道:“羊,不過是 *** 的畜生,而且還不是老師您的,卻使您不茍言笑,這是為什麽?”楊子沒有回答,(他的)學生最終沒有得到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