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現代人結婚都有伴娘,那是何時出現的這種習俗呢?

現代人結婚都有伴娘,那是何時出現的這種習俗呢?

我們都知道現在結婚都需要伴娘,但是沒人知道伴娘到底起源於何時,也不知道伴娘的作用是什麽?在網上也搜索了關於伴娘的起源,得到的答案,竟然說是起源於歐洲。還有說法是,伴娘在古代被稱作“女儐相”。我通過古文檢索,搜索結果發現,很多古典文學當中其實已經有了“伴娘”壹詞。而我搜索“女儐相”的時候,反而沒有。為了把“伴娘”弄懂,我抱著極大的好奇心。由於,我不是這方面的婚姻專家,國內也沒有研究“伴娘”的婚姻專家和可靠的解釋,關於“伴娘”的起源,我只能引征旁博,盡量將“伴娘”壹詞的來源解釋清楚。

古代女子

關於伴娘的起源?

什麽是“伴娘”我相信大家都懂,就是陪伴新娘舉行婚禮的女子。根據網上的說法:“伴娘是保護新娘的,為了混淆視聽,她與新娘穿著相仿,以防惡人擄走新娘。”至於“伴娘”起源於什麽時候,在《中國傳統文化大百科》當中也沒有這個詞匯,網上也是壹片空白。不過,在百科裏面的解釋是“伴娘”在古代稱之為“女儐相”。

什麽是“女儐相”呢?根據《周禮?秋官?司儀》的說法:“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據說,在古代在舉行婚禮時替主人接引賓客和贊禮的人,按習慣,儐相壹般是新郎和新娘的好友,且是未婚女子。說實在的,我認為“伴娘”起源於“女儐相”不靠譜,我的根據是什麽呢?

首先:“女儐相”要懂禮儀,掌管九儀的賓客之禮,為主婚新娘念祝詞。在古代未婚女子,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不可能為主婚新娘拋頭露面。其次:在古代需要媒人或者專業的司儀,為主婚的新娘說祝詞以招待賓客。所以“儐相”應該是媒婆或者專門主持婚禮的司儀才對,而不是伴娘。最後:明代文學家淩濛初在其著作《初刻拍案驚奇?卷之九》中有壹段:“儐相念了詩賦,啟請新人出轎。伴娘開簾,等待再三,不見擡身。”這裏面將“儐相”和“伴娘”是分開的,並非我們所說“儐相”就是“伴娘”。所以,“女儐相”就是古代的“伴娘”是不靠譜的。“儐相”和“伴娘”是兩回事,不能混為壹談。

在這裏說壹下,關於“伴娘”起源的傳說:“據說,古時候新人結婚的時候婚房裏都不允許點燈。有壹對夫妻拜堂之後,新娘被送入漆黑的洞房,新娘勸說丈夫應多陪陪親戚朋友們,於是丈夫便去了。這時客人中恰好有壹個浪蕩公子,他趁新娘不在溜進了洞房,摸黑向新娘求歡之後溜之大吉。後來新娘發現跟自己求歡的不是自己的丈夫而是他人,因為羞愧便吊死在房間裏。死的時候還留下了遺書,上面寫著她是在新婚當天被人侮辱。經過縣官審案之後,終於將犯人繩之以法。為此,縣官也更改了規定,今後人們舉辦婚事,洞房內必須點燈,並且還要選壹名女子在洞房裏陪伴新娘。從此,這壹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關於“伴娘”的傳說,雖然沒有根據。但是,古代的傳說絕對不是壹下冒出來的。“伴娘”的出現肯定有他的源頭,由於我國的婚禮起源本來就很早,起源的過長肯定很漫長。為了弄明白,我們只能從古籍當中尋找蛛絲馬跡了。

新娘

“伴娘”與古代的“搶婚”制度

古代流行“搶婚”的習俗,且“搶婚”的起源非常的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在上古時期,古人以“搶婚”的形式來締結姻緣,可以在《易經》的爻辭中窺見壹二: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賁?六四》睽孤,見豕負塗,載鬼壹車。先張之弧,後說(脫)之弧。匪寇,婚媾。——《睽?上九》

簡單的翻譯壹下就是:“騎馬迎親的隊伍欲進又退,會被誤認為是壹幫強盜。迎親隊伍策馬飛奔,也會被誤認為是壹幫強盜。迎親的車輛遇到大雨,車上人濺了壹身泥,又會被誤認為是壹幫裝鬼的強盜,以致險遭冷箭。”在婚嫁吉日產生這種誤會,可見和搶婚有極大關系。也許很多人不明白,搶婚與“伴娘”又有什麽關系呢?

上古時期搶婚盛行,在新娘婚嫁出行的時候,新娘害怕被搶婚,所以新娘的家人就將同族的女子和男子伴做“新娘”和“新郎”,陪伴新娘嫁到自己的丈夫家去。此外,搶婚的人不知道誰是新娘,又見隊伍龐大,所以不敢貿然搶婚。這應該是“伴娘”最早的源頭。

“伴娘”與春秋時期的“媵婚”

什麽是“媵婚”呢?《爾雅?釋言》雲:“媵,將送也。 ”其實,“媵”就是護送的意思。在《公羊傳?莊公十九年》雲:“媵者何?諸侯娶壹國,則二國往媵之,以娣侄從。”鄭玄解釋說:“古者嫁女必侄娣從,謂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意思是,諸侯娶某諸侯國之女,嫁女的壹國則讓兄弟陪同壹起前往。然而網上將“侄娣”又理解為“妹妹和侄女”。可見,兩者的理解差距有多大。

從“娣侄”兩個字來看,都是帶“女”字旁,所以“妹妹和侄女”的解釋要靠譜壹點。當然,還有壹種解釋就是,新娘的兄弟和姊妹壹起陪嫁,這正符合現在的“伴娘”和“伴郎”隨嫁的習俗。

新娘

此外,“媵”在西周之前僅是送嫁的意思,沒有陪嫁之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媵女”單指嫁女時陪嫁出去的女子。所以,“媵婚”也是從上古的“搶婚”起源的。

西周之前的“侄娣陪嫁”,就是男女陪伴新娘壹起到新郎家裏去,意在保護新娘不被他人搶婚。而到了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的“媵婚”已經變味了。諸侯國君為了政治聯姻,在嫁女之時,幹脆將女兒的姊妹或同宗族女子同嫁壹夫。所以新娘有宗族妹妹陪嫁,就不再孤獨。

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伴娘”就變成了“媵妻”。諸侯嫁女的時候,與新娘壹起作為陪嫁同嫁壹個丈夫。隨著秦始皇統壹六國,六國貴族瓦解,“媵婚”才逐漸消失。

“伴娘”到底出現於何時?

秦始皇統壹六國以後“媵婚”消失,而大戶人家常以奴婢作為女兒的陪嫁,這種陪嫁壹直流行於貴族階級。然而,平民階級沒有奴婢,用什麽作為女兒的陪嫁呢?大家可能想到了,就是花錢請伴娘,以充當陪嫁。這就是,現代“伴娘”的真正由來。

新娘

“伴娘”壹詞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現在難以確定。不過,通過古籍檢索發現,在元朝以前的詩詞當中並沒有發現“伴娘”這個詞。在元曲和明清小說當中,隨便壹搜,就是壹大把的“伴娘”詞匯。我們推測,“伴娘”出現在元代,流行於明末清初。以下,是從古典文學當中,截取的片段供大家參考:

在《全元曲?殺狗記》中有壹段:“奴家年少多聰慧,伴娘行宴樂遊戲。”《全元曲》中收錄的是元朝時期的雜劇和散曲,可見元朝就有了“伴娘”壹詞。明末文學家馮夢龍在《醒世恒言?第七卷: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中有:“其夜酒闌人散,高贊老夫婦親送新郎進房,伴娘替新娘卸了頭面。幾遍催新郎安置,錢青只不答應。正不知甚麽意故。只得服侍新娘先睡,自己出房去了。”《醒世恒言》屬於明代小說,可見明朝也有“伴娘”。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婚姻類》中說:“衡州的婚俗畢竟奇特,每於未婚之前,必由媒氏傳語女家,聘伴娘壹二,以容貌清麗歌曲工雅者充之。”衡州就是現在湖南衡陽,在嫁女之前,還要聘請伴娘,以容貌清麗會才藝的女子充當。可見,清朝也有請伴娘的習慣。

在林語堂的長篇小說《京華煙雲》當中有壹段描寫:“孫曼妮在在出嫁的時候,父母為她請來了壹個職業性的贊禮,壹個職業性的伴娘,在復雜的儀式之中隨時陪伴新娘,隨時指點新娘。”林語堂在小說當中,已經寫出了平常老百姓請職業伴娘的習俗。

所以,“伴娘”的起源就是從上古時期的搶婚,再到春秋時期的“媵婚”,六國滅亡以後“媵婚”瓦解,貴族以奴婢充當陪嫁。而民間的普通家庭沒有奴婢,於是花錢請職業“伴娘”充當陪嫁。其實,最初的“伴娘”主要由新娘的宗族姊妹充當。其作用,就是保護新娘避免被搶婚。這種習俗,壹直延續到現在,所以結婚的時候,必須請伴娘,其實意在保護新娘,不被他人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