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ù yù
2 英文參考six stagnation diseases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六郁(six stagnation diseases[1])為病證名[2]。是指氣郁、濕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種郁病的合稱[2][1]。出自《丹溪心法·六郁》。
《醫學正傳·郁證》:“夫所謂六郁者,氣、濕、熱、痰、血、食六者是也。”
4 氣郁·六郁氣郁(qi stagnation[1])為病證名[3]。六郁之壹。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中醫藥學名詞》(2004):氣郁是指氣郁結而不得疏泄發散的病理變化[4]。
《中醫藥學名詞》(2010):氣郁是指情誌不舒,氣機郁結所致的郁病[1]。
4.1 氣郁的病因病機多因情誌不舒,氣機郁結所致[3]。
4.2 氣郁的癥狀《丹溪心法·六郁》:“氣郁者,胸脅痛,脈沈澀。”
《證治匯補·郁證章》:“氣郁,胸滿脅痛,噫氣腹脹。”
4.3 氣郁的治療治宜行氣解郁[3]。《雜病源流犀燭·諸氣源流》:“壹切氣郁,總宜以化滯為主。”用氣郁湯、木香調氣散、七氣湯、越鞠丸等方[3]。
若氣郁生痰者,用溫膽湯、半夏厚樸湯、上下分消導痰湯[3]。
若氣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遙散等方[3]。
5 濕郁·六郁濕郁(damp stagnation[1])為病證名[5]。是指濕濁內停,郁而不散所致的郁病[1]。六郁之壹[5]。見《丹溪心法》卷三。
5.1 濕郁的病因病機因外感濕邪,郁而不散所致[5]。
5.2 濕郁的癥狀《雜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霧露風雨坐臥,濕衣濕衫,皆致身重疼痛,首如物蒙,倦怠好臥,陰寒則發,脈沈澀而緩,是濕郁。”
5.3 濕郁的治療治宜除濕解郁,用濕郁湯、滲濕湯或升陽除濕湯等[5]。
6 痰郁·六郁痰郁(phlegm stagnation[1])為病證名[6]。是指痰氣郁結所致的郁病[1]。六郁之壹[6]。見《丹溪心法》卷三。
6.1 痰郁的病因病機因痰氣郁結所致的病證[6]。
6.2 痰郁的癥狀《雜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動則喘滿或嗽,寸脈沈而滑,是痰郁。”
6.3 痰郁的治療治宜滌痰解郁[6]。用痰郁湯、滌痰湯、升發二陳湯、潤下丸等方[6]。
7 熱郁·六郁火郁(fire stagnation[7][1])為病證名[8]。即火熱性的郁證[8]。
《中醫藥學名詞》(2004):火郁是指火邪郁阻於內,不能透泄發越於外的病理變化[4]。
《中醫藥學名詞》(2010)火郁又稱熱郁,是指火熱內郁所致的郁病[1]。
7.1 病因病機因情誌不舒,肝氣郁結而化熱[9]。
7.2 癥狀主癥有頭痛、口幹苦、情緒急躁、胸悶脅脹、嘈雜吞酸、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目赤耳鳴,舌紅苔黃,脈弦數等[9]。
8 血郁·六郁血郁(blood stagnation[1])為病證名[10]。是指暴怒、挫閃、勞役過度,導致血氣郁結所致的郁病[1]。為六郁之壹[10]。
8.1 血郁的病因病機此病證因暴怒、挫閃、勞役過度,饑飽不調等所致[10]。
8.2 血郁的癥狀《丹溪心法》卷三:“血郁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沈。”
《雜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盛怒叫呼,挫閃,饑飽勞役,致胸脅間常如針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紅,脈沈芤而澀,是血郁。”
8.3 血郁的治療治宜和血解郁[10]。用血郁湯、四物化郁湯等方[10]。
9 食郁·六郁食郁(food stagnation[1])為病證名[11]。是指食滯不消,氣機郁阻所致的郁病[1]。六郁之壹[11]。見《丹溪心法》卷三。
9.1 食郁的病因病機因食滯不消,氣機郁阻所致[11]。
9.2 食郁的癥狀《雜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酸噯腹滿,不能食,黃疸鼓脹痞塊,脈緊實,是食郁。”
9.3 食郁的治療治宜消食解郁[11]。用食郁湯,或二陳湯合保和丸等[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