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標點符號的歷史

標點符號的歷史

1.古代的文章中有標點符號嗎

在中國古代文書中,壹般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在文章裏加入“句讀符號”:句號貌似現在的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現在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壹說我是客,不是我)壹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 但事實上中國從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標點符號,可以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見到,只不過這些符號沒有統壹的標準罷了.辟如在戰國時代的竹簡中就可以見到“└”型符號,通常表示壹篇文章的結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現代的逗號與句號,用來表示斷句.其實,遠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時代,中國就已有壹種頗為奇特的標點符號萌芽了.漢代許慎把標點符號收入《說文解字》,收了“、”號,“有所絕止、而識之也.”還收了“()”號,“鉤識也.”因此中國古代只不過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而不是沒有標點符號. 第壹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彜. 1868年至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現在這本書名為《歐美環遊記》,其中有壹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雖然張德彜不是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符號,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1919年4月,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在國語統壹籌備會第壹次大會上,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要求 *** 頒布通行“,.;:!—()《》”等標點. 1920年2月2日,北洋 *** 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壹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1920年,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經營壹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標點、分段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第壹次使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對中國的白話文的推廣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2.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約有多少年歷史

標點符號 16世紀時,小馬努蒂烏斯提出了壹套正規的標點符號系統.主要符號源於希臘語法家們所用的小點,但常常改變其含義.希臘文中的問號(;)變成了英語中的分號.我國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文章讀起來很吃力,甚至被人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言完整的壹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壹小段為“讀”(音逗).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1919年,國語統壹籌音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標點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總署進壹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壹的用法.。

3.標點符號中國古代有嗎

中國古代沒標點符號的歷史- -1920年2月2日,北洋 *** 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準了由北大六教授聯名提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方案》。

我國第壹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由此誕生,成了語言文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壹筆。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麽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

在國語統壹籌備會第壹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 *** 頒布通行",。;:?!——()《》"等標點。

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此年被批準。古代,因為標點常鬧笑話 標點符號看著小巧,卻在書面語言的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在我們使用的標點符號,祖先在歐洲。中國雖然在漢代以前已經出現標點符號的概念,比如"離經辨誌",即在兩句之間隔開壹兩字來寫,或者用豎線、短橫線等標示句子的完結,但是使用上並不普遍,經常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笑話。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說二》記載了這樣的壹個故事: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壹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壹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壹而足矣。

'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壹,足也,'非有壹足也。

"說的是,魯哀公因為聽說"夔"有壹只腳,覺得很奇怪,就問孔子。孔子告訴他說,夔是在堯時期通曉音律,對天下實行音樂教化作出很大貢獻的壹個樂官,舜繼位後,曾想另尋他人做樂官,堯就忠告舜說,像夔這樣的人,有壹個就夠了。

偏巧魯哀公讀古書不懂句讀,把夔理解成了有壹只腳的怪物,堂堂國君也難免鬧笑話。兩漢的時候,有了"句讀"作為停頓標誌,類似我們今天的斷句。

符號有"↓"和"、"兩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說,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文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也就是今天的句號和逗號。

到了宋代,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註》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

"這壹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

""。

"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這壹用法直到20年代還有沿用。

劃在人名或者地名旁邊的"_________"則晚至明代出現。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古代的標點符號多用來表示停頓,沒有多少意義上的差別,而且沒有標點的書居絕大多數。

同文館學生引入新標點 鴉片戰爭以後,新思想傳入,西洋標點也跟著進來了。第壹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彜。

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 *** 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彜是第壹批英文班學生中的壹員。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彜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壹名。

張德彜有壹個習慣,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風景、名物、風俗習慣都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在1868年-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

這本書現在稱作《歐美環遊記》,其中有壹段介紹西洋標點的,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

;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壹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壹橫如——。" 雖然張德彜不是在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

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胡適 新標點氣著章太炎 新文化運動前後,知識界對中國的語言文字進行了全面反思。

白話文登上舞臺的同時,新式標點的需求也應時而來。1916年8月,胡適應《科學》雜誌的邀請,作《論句讀及文字符號》壹文,全面闡述他對句讀以及文字符號的理論思考,成了新式標點的奠基之作。

《科學》雜誌是1914年夏,遠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留學生趙元任(後來成為清 *** 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壹,與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齊名)、楊杏佛等人懷著"科學救國"思想創辦的刊物。胡適作為第二批"庚款生"於1910年底抵美國康奈爾大學後,與《科學》的倡辦人成了好朋友,並時常作文發表,《論句讀及文字符號》就是其中之壹。

其實在這之前的1914年,胡適就在日記裏創造了壹套自己使用的"句讀符號":單直"?",雙括"(())",提要號" ̄ ̄ ̄"等,《論句讀及文字符號》壹文就是在其基礎上增改寫成的。1918年,胡適作《中國哲學史大綱》,使用了這套新的標點符號。

在出版後,他特意送了壹本給章太炎(國學大師),上寫"太炎先生指謬",下署"胡適敬贈",在兩人名字旁邊各加了壹條黑杠符號。但是當時標點符號還不是法定的通行物,章太炎看了之後,。

4.標點符號起源什麽時候出現標點符號的

標點符號,書面上用於標明句讀和語氣的符號.“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1]西方的標點符號在16世紀主要有朗誦學派和句法學派兩個學派,主要是由古典時期希臘文和拉丁文演變而來,在17世紀後進入穩定階段.俄文的標點是依希臘文而來,到了18世紀采用西歐的標點方法.古代的漢字作品無通用的標點符號,到了19世紀開始使用“.”作為斷句.日本在8世紀時,使用返點和訓點作為標點系統.[編輯] 中文標點符號[編輯] 歷史在中國古代文書中,壹般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在文章裏加入“句讀符號”:句號貌似現在的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現在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壹說我是客,不是我)壹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但事實上中國從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標點符號,可以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見到,只不過這些符號沒有統壹的標準罷了.辟如在戰國時代的竹簡中就可以見到“└”型符號,通常表示壹篇文章的結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現代的逗號與句號,用來表示斷句.[2]在古人的記載中,《宋史·何基傳》稱贊何基:“凡所讀書,無不加標點.義顯自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其實,遠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時代,中國就已有壹種頗為奇特的標點符號萌芽了.清章學誠《丙辰劄記》考證:“點句之法,漢以前已有之.”《增韻》雲:“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微點於字之間.”漢代許慎把標點符號收入《說文解字》,收了“、”號,“有所絕止、而識之也.”還收了“()”號,“鉤識也.”清段玉裁註:“鉤識者,用鉤表識其處也.……今人讀書有所鉤勒,即此.”[3],因此中國古代只不過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而不是沒有標點符號.又因為古代文書普遍沒有標點符號,造成閱讀的困難,因此在1919年,馬裕藻、朱希祖、錢玄同、劉復、周作人、胡適等人聯名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2月出版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是正式用白話和新式標點寫作的第壹部“新書”.1920年,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經營壹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標點、分段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第壹次使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對中國的白話文的推廣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引號問題中華人民***和國國家標準:先用雙引號“ ”,內部如需再引用,再用單引號‘ ’,若再需引用,使用雙引號“ ”,以此類推.直排仍保持雙引號在外,改用『』和「」.[1] 中華民國教育部:先用單引號「」,內部如需要引用,再用雙引號『』.而雙引號內部又需要引用,則再用單引號,如此類推[編輯] 英文標點符號句點:英國英語(BrE):Full Stop;美國英語(AmE):Period,“ .” 問號:Question Mark,“ ” 感嘆號:Exclamation Mark,“ !” 逗號:ma,“ ,” 冒號:Colon,“ :” 分號:Semicolon,“ ; ” 連字符:Hyphen,“ - ” 連接號:En Dash,“ – ” 破折號:Em Dash,“ — ” 括號:Parentheses,小括號(圓括號)“ ( ) ”(parenthesis; round brackets);中括號“ [ ] ”(a square bracket);大括號“ { } ”(brackets; braces) 引號:Quotation Marks,雙引號“ " ”(quote);單引號“ ' ”(single quotation marks) 縮寫及所有格符號:Apostrophe,“。

5.標點符號的由來和歷史

古時候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起來很吃力,甚至產生誤解。

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壹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頓的壹段為“讀”(念,相當於現在的逗號)。

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

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1919年國語統壹籌圖備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規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建國後,出版總署進壹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

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壹的用法。1990年4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修訂頒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對標點符號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規定和說明。

6.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約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您好,

句讀 中國的古籍,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蔔辭)有時用分行或隔離來表示停頓,這種情況也並不普遍。所以歷來認為學會斷句是讀書的基本要求。漢代表示斷句的符號是“、”和“?”。“、”用來表示較小的停頓,“?”表示較大的停頓。20世紀初發現的漢簡《流沙墜簡》中有使用了這種符號的簡片。“?”和“、”漢朝人稱之為句讀 。這兩種符號到了宋代才逐漸推廣使用,但形態有些改變。壹種是句號用“。”,讀號用“、”;另壹種是句號讀號都用同樣的點,句號的點用在字旁,讀號的點用在兩字之間。宋元時代出版的書籍,特別是經書,壹般不加句讀。句讀符號多用於教學或校勘方面。宋刻本也有仿照校書式印上圈點的,但不多見。

元明刻本小說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壹律用“、”或用“。”的。有些戲曲和啟蒙讀物也采取這種方法。此外,明刻本小說還增添了人名號和地名號,前者是在人名右邊加壹條直線,後者是在地名右邊加兩條直線。

標點這兩個字,始見於宋代。《宋史·何基傳》:“凡所讀,無不加標點,義顯意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者。”這裏的標點指的是閱讀古書時添加的句讀符號,即所謂舊式標點。

新式標點 新式標點是模仿西方的書寫習慣而借用的 ,在清代末年才開始使用。翻譯家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應用外國標點於漢語的著述。五四運動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經開始使用新式標點。《新青年》雜誌第4卷(1918)也開始部分地使用。由於當時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於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這樣就出現標準不壹的現象。1919年馬裕藻、朱希祖、錢玄同、劉復、周作人、胡適等人聯名提出《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並在國語統壹籌備會第壹次大會上議決,1920年由當時的教育部正式頒行。這個議案先說明了使用標點符號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種符號,包括句號、點號、分號、冒號、問號、驚嘆號、引號、破折號、刪節號、夾註號、私名號、書名號***12種。

五四運動以後,公布的標點符號逐漸推廣應用。比較西方使用的標點,有幾處明顯的不同:①句號用“。”,不用“·”。②引號用『』和「」,不用“”和‘’。是為了適應直排文字的特點。③西方文字的人名和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開頭用大寫字母表示,漢字沒有這種標記,所以要有私名號和書名號。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 *** 出版總署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原政務院下達指示,要求全國遵照使用。四十年來,文字書寫和書刊排印已由直行改為橫行,標點符號用法也有了某些發展變化,因此,1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和國新聞出版署重新發布了修訂後的《標點符號用法》。本標準就是在新頒《標點符號用法》的基礎上制定的。

本標準參考了國內標點符號用法的文獻,廣泛聽取了語文學界、新聞界、出版界、教育界的意見。

本標準對漢語書面語中的常見的標點符號用法進行了規定和說明,目的在於使人們正確掌握標點符號用法,以準確表達文意,推動漢語書面語言的規範化。

本標準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提出。

本標準由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室《標點符號用法》課題組負責起草,主要起草人:龔千炎、劉壹玲。

本標準從1996年6月1日起實施,從實施之日起,原《標點符號用法》即行廢止。

7.標點符號的由來

漢語標點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線條和間空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狹義的標點指書寫形式的標點,廣義的標點還應包括非書寫形式的標點,如間空、大寫、分段等,並把非書寫形式的標點作為研究對象.鉤識號從先秦至少到漢代壹直用來斷句.《說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為條目,兩者配對,是漢語早期的句讀符號.然後逐次介紹唐代寫本和《金剛經》刻本的標點,宋代至清中葉的標點,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標點,以至新中國的《標點符號用法》,稱得起是壹部扼要而又系統的標點符號簡史. 西方標點源於古希臘.林著說,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銘文,用詞連寫,只是偶爾用直行的二連點和三連點分隔詞句.大學者亞裏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辭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為連寫難以斷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標點系統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語法學家和出版家A.馬努提烏斯(約1450~1515年).他以語法原則取代誦讀原則制定五種印刷標點: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他的家族在百年間出書近千種,行銷歐洲各地,這幾種基本標點為各語種普遍采用.歐洲各語種也逐漸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英語標點是在18世紀晚期才完備的. 幾千年來,漢語和西方壹些語種的標點符號的發展和變化是有很大差異的,從宏觀上考慮,也有相似的前進軌跡.那就是由字、詞、句的連寫,而逐步采用標點或非標點的方式斷詞斷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見解、不同學派采用不同的標點符號,逐步舍異求同,而在壹個語種內采取統壹或基本統壹的標點符號體系. 耐人尋味的是,人類在古代就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但是創造為數不多的標點符號卻是步履維艱.中國在殷商時代已創造出甲骨文,發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載約有4 500個單字(可識者約為三分之壹).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從那時直到清末,得到***同認可使用的還只有句(.)、讀(、)、表示著重的(.)、表示專名的(——)等幾個標點而已,而且這些標點符號常常同其他符號(如評點符號)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 *** 教育部公布《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才有成為系列的12種標點. 古代希臘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已經是哲人輩出,為後世留下哲學、史學、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大量文獻.可是直到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阿裏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創制出三級點號:中圓點(.)、上圓點(˙)、下圓點(.),從無到有,且成序列,彌足珍貴.歐洲幾個較大語種的標點符號,到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最後定型. 第壹個從國外引進現代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彜.1919年4月,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在國語統壹籌備會第壹次大會上,要求 *** 頒布通行“,.;:?!—()《》”等標點. 1920年2月2日,北洋 *** 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壹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8.標點符號的歷史意義

“標點符號好像壹個人的五官,不能因為它不是文字就看得無足輕重,標號錯了,意義也就變了。”

——郭沫若試想想,若文字欠缺標點,就如面孔沒有五官般,面目模糊。若使用不當,眼當鼻,鼻當耳,文字便會面目全非,不堪入目。

因此,正確、熟練地使用標點符號,才能準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思想,令文字更鮮明、更生動、更形象化,令讀者明白妳的意思,被妳的文字感動產生***鳴。某些文學作品更會透過標點符號來表達弦外之音。

魯迅的《阿Q正傳》、《孔乙己》、《故鄉》等就是最佳例證。魯迅巧妙運用標點符號,將許多意思蘊含其間,若妳對標點符號認識不深,便不能好好欣賞這些作品了。

由於標點符號如此重要,所以很多名人、作家都十分重視。呂叔湘及朱德熙就曾經說過:“每壹個標點符號有壹個獨特的作用,說它們是另壹形式的虛字,也不為過分。

應把它們和‘和’、‘的’、‘呢’、‘嗎’同樣看待,用與不用,用在哪裏,都值得斟酌壹番。祝枝山明倫堂評理的有名對聯:明日逢春好不晦氣,來年倒運少有余財,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傷。

以上損人、罵人的對聯,壹經祝枝山用標點符號點開就變成壹副意義完全相反的稱頌、贊揚的好對聯。明日逢春好,不晦氣,來年倒運少,有余財,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傷。

標點符號的重要性於此可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