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古稱楓橋寺。該寺曾多次毀於戰火。現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余平方米。 歷史 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壹,寺內古跡眾多。解放後於1978年開始修復,1980年被批準為首批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壹,1982年被評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AAAA級 旅遊 景點。
寒山寺殿宇大多為清代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廊、楓江樓、霜鐘閣等。建築布局沒有嚴格的中軸線。
寒山寺的碑廊裏,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所書的唐代大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碑:“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已成為寒山寺中的壹絕。該詩碑高約3.5米,寬約1米。
歷史 上《楓橋夜泊》詩的第壹塊詩碑,為宋代王矽所書,後毀於戰亂。明代畫家文征明為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詩,刻於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此後,寒山寺又數遇變故,文征明手書的詩碑亦不能留存。清朝時,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寒山寺的第四塊《楓橋夜泊》詩碑,是壹位與唐代張繼同名同姓的書法家所書。
寒山寺的“天下第壹佛鐘”為仿唐式的古銅鐘,總重量為108噸,鐘高8.588米,鐘底裙邊最大直徑5.188米,鐘面主體銘文《大乘妙法蓮華經》***69800字,鐘面上總***有銘文70094個字。 每年除夕,寒山寺都會舉行敲鐘儀式,壹百零八下除夕鐘聲,表示壹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