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有著悠久的歷史。
最古老的熊貓成員洪詩熊貓的化石出土於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地質年齡約為8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
大熊貓的祖先是原生熊貓。大熊貓的標準中文名字其實叫“熊貓”,意思是“像貓壹樣的熊”。
中國的人們很早就知道熊貓,早在有文字記載的早期就有關於熊貓的各種稱謂。
經書叫“皮”,石矛叫“皮”,峨眉山誌叫“皮”,獸經叫“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叫“皮”。
它的地方名,在老家,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區稱為當或杜東嘎(G m 4),平武白馬達布人稱為東嘎;涼山的彜族叫阿曲。
雖然這些地方的名字都不壹樣,但是它們的意思和古書中那些勇敢無畏的狗是壹樣的,只是說明它們的體色是白的,黑的,白的,或者體型像熊。
擴展數據:
始新世熊貓的主要分支在中國中部和南部繼續進化。其中壹只出現在約300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體型比熊貓還要小。從它的牙齒推斷,它已經進化成了雜食動物和吃竹子的卵生熊。
在這個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的生活,體型逐漸變大,並以竹子為生。
大熊貓在50-7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晚期達到頂峰。
生活中的大熊貓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個腳趾還有壹個“拇指”。
這個“拇指”其實是壹根腕骨的特化形成,學名為“橈骨籽骨”,主要起到持竹的作用。
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全盛時期。大熊貓的棲息地曾經覆蓋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在緬甸北部和南部到達北京,在南部到達越南北部。
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中發現。
後來,同期動物相繼滅絕,但大熊貓壹直存活至今,保持著原有的古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