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什麽是“庚辰古越”?

請問什麽是“庚辰古越”?

應為古越無名人士庚辰時所作

庚辰為幹支之壹,順序為第17個。前壹位是己卯,後壹位是辛巳。論陰陽五行,天幹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辰屬陽之土,是土生金相生。

庚辰年

中國傳統紀年農歷的幹支紀年中壹個循環的第17年稱“庚辰年”。以下各個公元年份,年份數除以60余20,或年份數減3,除以10的余數是7,除以12的余數是5,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歲次內均為“庚辰年”。

庚辰月

天幹乙年和庚年,清明到立夏的時間段,就是庚辰月:

……

1975年4月清明到5月立夏

1980年4月清明到5月立夏

1985年4月清明到5月立夏

1990年4月清明到5月立夏

1995年4月清明到5月立夏

2000年4月清明到5月立夏

2005年4月清明到5月立夏

……

據《山海經》等古籍載,庚辰是“威武出色”的上界天神,在西王母(萬仙之祖)的女兒雲華夫人(東方神主)身邊做侍衛。在“洪水芒芒”的帝堯時期,大禹受命“敷下土方”。為了使大禹順利治理天下洪患,為百姓們重建家園,雲華夫人派庚辰等七位天將下凡相助。他們神通廣大,忠於職守,劈山開河,降妖捉怪,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追隨大禹十三年間,庚辰先後參與博殺防風氏,逐***工並剿除其孽臣相柳,特別是在桐柏山與巫支祁的山精水怪激戰中,他大展神威,降服了“千古第壹奇妖”巫支祁。這是庚辰殊功的頂峰,也是他被譽為淮瀆爺的主要因子。

庚辰為淮河水神之說,主要源於下列幾點:

(壹)《太平廣記》條引《戒幕閑談》·《李湯》雲:“.....庚辰之後,皆圖此形者,免淮濤風雨之難”。其前提是,庚辰曾降服“淮水怪”巫支祁,有鎮妖辟邪之功用,所以淮人皆圖其形,以儆妖邪。如延伸思維,庚辰的圖像既可辟邪,那麽塑其金身,奉為淮神豈不可永保平安?

(二)壹些仕官文人尊崇代表正義、降妖除魔的庚辰,惱恨曾縱洪為患、塗炭生靈的巫支祁,所以處處詆毀巫支祁而褒揚庚辰。明·鳳陽知府(後升吏部尚書)唐龍,曾在嘉靖九年《重修淮瀆廟碑記》中說,巫支祁水妖也,如何能為淮神?讀斯文揣雅意,唐龍想否定巫支祁的水神說,但無典籍可依,他也不便指明庚辰為淮神,這是壹種較有傾向性的學說。

(三)民間的“想當然”。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們來說,既然聽讀書人說庚辰是正神,又能降服惡蛟巫支祁,更能震懾其它山精水怪。所以,庚辰當然就是淮瀆爺或龍王爺了。

古越

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蘇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帶。今天的廣西壯族,是典型的嶺南古越族後裔,他們的遠祖,是西甌越和駱越這兩個部落。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壹種泛稱。實際上越人並沒有形成統壹的民族。但也必須看到,越族各個支裔又是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龐大的人類***同體。他們有著***同的族稱——越或粵。

中華民族是秦漢以後歷史形成的我國各民族的總稱。夏商以後的華夏族和秦漢以後的漢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漢代以後形成的中華民族***同體中的國內各民族,均部分或全部接受華夏和漢民族文化,大都尊華夏和漢民族的祖先——炎帝與黃帝為***同的祖先,廣義上稱為炎黃子孫,***同締造中華文明(註:參閱黃崇嶽:《中華民族形成的足跡》,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秦漢以前居住在長江下遊及其以南廣大地區的古越族(越與粵通),在我國南方是壹個有重要影響的民族,同時又是壹個內部社會發展很不平衡的支系繁多的民族***同體,故歷史上有“百越”之稱。正如《漢書·地理誌》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裏,百粵雜處,各有種姓”。它們在中華民族形成中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自今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以至雲貴地區,分別稱作於越(楊越)、東越(東甌)、閩越、南越、甌越(西甌)、駱越(今越南北部)和滇越等。他們之所以***稱為“越”,是因為具有***同的文化特征。這主要表現在使用雙肩石斧、有段石錛和幾何印紋陶器,從事稻作農業和漁獵,住“幹欄式”房屋,尚銅鼓,精於劍,熟水性,善舟船,有鑿齒和斷發紋身習俗等等。這是在古書中有記載並為考古學資料所證明了的。“百越”盡管在文化上有許多***同之處,但社會發展水平卻有很大差別,壹般是北方的越人比南方的越人先進。古越族中最先進的代表是曾經雄踞長江下遊,春秋戰國時敢於抗衡強楚並爭霸中原的越國(屬於越),但終被強楚所吞並。後代或被同化,或遷徙南方。而在華南兩廣地區的南越族,是“百越”中較後進的壹支,直至春秋戰國時還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向青銅和鐵器時代過渡階段,南越族的民族***同體才逐漸形成。

根據文獻和考古學材料,南越族及其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堯舜時代就與中原華夏族有交往。《大戴禮記·少間篇》雲:“虞舜以天德嗣堯,……南撫交趾”。在《逸周書·王會解》中,就提及商王朝東邊的斷發紋身的“漚(甌)深”和“越漚”向商王進貢魚制品和利劍。這是指江浙和東周沿海壹帶的越人。又講到“正南甌、鄧、桂國……,以珠璣、玳瑁、象齒……短狗為獻。”這“甌”、“桂”人應是指嶺南地區的南越、西甌和駱越人。考古學上中原地區的商文化中出土有南方幾何印紋陶,而華南地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中的夔紋陶和壹些青銅器和鐵器,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十分明顯,其文化交流情況學術界已作過充分探討(註:參閱百越民族史研究匯編:《百越民族史論集》中的有關論文。)。

秦始皇統壹嶺南,建立了番禺、桂林、象郡,大大加速了華南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漢初,大致在秦代三郡的範圍內,以南越族為主體(包括今廣西西南部的西甌和越南北部的駱越),由中原漢人趙佗建立了臣服於漢中央王朝的南越國。這就從軍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動漢民族與南越族的融合,促進了南越族主體的漢化,南越族及其後裔自然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

通過歷史、考古和民族學家的綜合研究,我們可以看到,以南越族為主的華南古越,在衣、食、住、行等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均對中華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貢獻。在衣著方面,華南古越族及其後裔今海南島黎族等南方少數民族,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纖維織布的發明者(註:容觀瓊:《釋‘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兼談南方少數民族對我國古代紡織業的貢獻》,載《文化人類學與南方少數民族》第169至177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在欽食方面,古越族“飯稻羹魚”,是栽種稻谷(早稻、水稻)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古越族是“幹欄式”住房的創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族是舟船的初創者。由是可見,華南古越族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