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體墜落到地面便成為隕石或隕鐵,這壹事實,我國也有記載。《史記·天官書》中就有“星隕至地,則石(廠AN)也”的解釋。到了北宋,沈括更發現隕石中有以鐵為主要成分的。他在《夢溪筆談》卷二十裏就寫著:“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壹大星,幾如月,見於東南。少時而又震壹聲,移著西南。又壹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視地中只有壹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壹圓石,猶熱,其大如拳,壹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經註意到隕石的成分了。
在歐洲直到1803年以後,人們才認識到隕石是流星體墜落到地面的殘留部分。
現在壹致是公認鐵是戰國時期應用到戰爭的,所以商代不會有鐵。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難說。第壹,在很多古籍上記載了鐵,如傳說中大禹所著的《山海經》。但吊詭的是,《山海經》被定性為戰國人所著就是因為上面提到了鐵。或者換句話說,鐵在上面的記述非但不能成為證明中國人就早就使用了鐵的依據,反而被用來證明《山海經》是部偽書。
然而,在另壹部古書《尚書》上壹篇《禹貢》,記載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並進行了資源調查,裏面不但提到了鐵,還提到了鋼。於是《尚書》也成了偽書。不久,在出土的壹件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上發現了《禹貢》中的句子,於是專家學者人不好動〈尚書〉了。只能來個“存疑。”而考古隊還真不給他們面子,老早就在商代的古墓中發現了壹些用鐵制成鋒刃的斧子。專家的解釋是:隕鐵。
老百姓是信專家的,隕鐵就隕鐵嘛。但卻忽略了壹個事實,那就是隕鐵的使用也是要經過冶煉的。壹塊隕石可能含鐵量高,但如果不經過冶煉,石頭還是石頭,不能變成鐵。另外,能將它用在鋒刃上說明,古人對鐵已經相當熟悉。關於上古時用鐵的傳說就更多了,據說神器九鼎就是銅鐵合金的。蚩尤也是吃的銅鐵砂石。
不過也有富有想象力的專家,他們通過研究發現。鐵,左金右失,其實不是簡寫,是鐵的本字,而繁寫的“鐵”反而是異體字,這意義就是失落的金屬。另外,上古有人稱“鐵”為惡金,銅為“美金”。從這些對鐵的忌諱來看,他猜測,中國上古有個時期是禁止用鐵的,就象現在禁核武器壹樣。要不然,無從解釋戰國時期對鐵的了解與應用程度的猛然增長。不過尚沒有證據。
俗話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但如果連在神話中也不敢大膽假設的話,我們也太怯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