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是現代康復學的特征之壹,是反映功能障礙程度的手段,離開評價康復醫學就不能成為完整的體系。中醫證候是中醫臨床的核心問題,是中醫多種治療方法的主要作用對象,證候不明,方藥難施。所以,證候診斷是中醫臨床過程中實施中醫治療方法的必經之路:由於中醫康復學中所采用的康復方法,與中醫臨床、中醫養生的方法壹致,所以,證候診斷也是中醫康復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故中醫康復評價首先是中醫診斷領域內的辨證。主要通過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等四種手段來實現。
但是康復醫學的作用對象和臨床醫學的作用對象畢竟不同,康復醫學的作用對象是功能障礙,而通過四診進行壹般辨證所得證候很難反映功能障礙的性質和程度,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的不利。因此,辨證是對內在生理功能障礙物化的過程,證候即是物化物;康復中評價的過程是對外在形體及行為等功能障礙的量化過程,兩者沒有可替代性。如對於兩個同是中風偏癱中醫辨證同為氣虛血瘀的患者,很難用氣虛血瘀這壹證候反映偏癱功能障礙的程度,以及僅用氣虛血瘀的變化來評定(衡量)功能障礙的改善情況。因此,對偏癱功能障礙來說還需要其他的評價方法。
在中醫古籍中,對病情程度的評測方法早有記載,如《金匱要略》:“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人於藏,舌即難言,口吐涎。”但對功能障礙的評價則尚無明確記載,因此建立中醫康復學障礙評定觀點是中醫康復學走向成熟的重要壹步。近年在研究中醫康復療法的療效時,多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借鑒現代康復醫學功能評估和分析的方法,評價功能障礙的性質和程度及觀察康復療效。這是中醫康復學的壹種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