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既出自戰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本昧篇》,又出自周王朝列子的《列子·湯問》。
伯牙、鐘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於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流傳於民間。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伯牙絕弦》講述知音難求的壹個故事,伯牙善於演奏,鐘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壹詞的由來。寫出了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情誼深厚、重情重義的情感、知音難覓和知己難求的現象。
伯牙彈琴時鐘子期領會到是描繪“巍巍兮誌在高山”和“洋洋兮誌在流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後來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擴展資料:
伯牙絕弦的故事典故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壹次,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壹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附近有人。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了鐘子期。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伯牙為子期彈奏了壹首曲子。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子期贊嘆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壹樣!”當伯牙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子期稱贊道:“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壹般!”
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妳才懂得我的心聲,妳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拜訪。 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壹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拉斷了琴弦,還把琴摔破了,並發誓終身不再彈琴,他認為世上再也沒有誰能成為自己的知音了。
百度百科-伯牙絕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