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散文

魯迅散文

魯迅(1881—1936)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育才原名周樹人,出生於浙江紹興。出生在壹個破敗的封建家庭。年輕人受到進化論的影響。1902赴日留學,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改變民族精神。1905年至1907年,在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展開大規模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壹邊,發表了《摩羅詩論》、《文化偏差論》等重要論文。1909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員,在北京大學和女子師範大學任教。1918年5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猛烈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的吃人制度,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新文化運動的最前沿,與早期資本主義李大釗並駕齊驅,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妥協投降的傾向。在1918至1926期間,先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墓》、《熱風》、《流浪》、《野草》、《晨花》、《蓋華紀》、《蓋華紀續》等專輯,表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其中,發表於192112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壹。在此期間,魯迅開始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並閱讀了《生產黨、國家和革命宣言》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反動當局通緝,南下廈門大學任教。1927 1來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壹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憤怒地辭去了在中山大學的壹切職務。其間,我目睹了青年中也有非革命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他們受過很深的教育,完全放棄了進化論的思想。1927 10到達上海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 * *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領袖。在此期間,他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國民黨反動派、其他反動文人和反動文學進行了不懈的鬥爭,逐漸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他響應黨的號召,在文藝界積極參加抗日民族統壹戰線。從1927到1935,他創作了《故事新編》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散文。後十年的雜文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和頑強的戰鬥精神。這些作品被收藏在壹些專門的文集裏,如《甲戌集》、《三紀弦》、《二心集》、《南戲北集》、《偽自由書》、《準言情》、《花邊文學》、《切街亭隨筆》等。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文學團體;《全國新報副刊(B)》、《莽原》、《奔跑》、《萌芽》、《翻譯》等文學期刊主編;對青年作者的熱情關懷和積極培養;大力翻譯和引進外國進步文學作品、繪畫和木刻;他收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學遺產,編著了《中國小說史略》、《中國文學史大綱》,整理了《紀》,編著了《會稽縣雜書》、《古代小說》、《唐宋傳奇》、《舊小說筆記》等。1936 10 6月19死於上海。《魯迅全集》(20卷)1938出版。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譯著已編成《魯迅全集》(10卷)、《魯迅譯著》(10卷)、《魯迅日記》(2卷)、《魯迅書信》,魯迅主編的各種古籍也已再版。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遷建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詞,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在北京、上海和紹興建立了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

魯迅簡介

魯迅原名周章壽,名玉山,後改名周樹人,名育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在家研讀詩詞典籍,喜歡野史雜記和民間繪畫藝術,65438年至0898年就讀於洋務學堂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幾個月後又重新考入江南盧氏學堂附屬鐵道礦冶學堂,開始接觸新學堂。1902去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4月1904畢業,6月入仙臺醫學院。在此期間,他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和文學書刊。最早翻譯的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在l903年6月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五期(後半部分發表在第九期)。同年,第壹部翻譯的科幻小說《月界之旅》在東京出版。1906棄醫從文,希望用文藝改造民族精神,在籌辦文學雜誌《新生》失敗後,在《河南》雜誌上發表了《人的歷史》、《摩羅詩論》、《文化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第壹集,1909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和浙江師範學校、紹興附中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1年,他用文言文寫出了自己的第壹部小說《鄉愁》,其思想特點和藝術風格與後來的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希金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1912二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工作,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第壹部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發表在《新青年》上。此後三年,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散文、譯作50余篇,並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文科講師。從192112到第二年年初,《阿q正傳》在早報副刊連載。1923年出版第壹本短篇小說集《吶喊》。1926《恐懼的模仿》出版。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風格獨特的雜文,以《隨想》為代表,發表在《新青年》1918。1925出版散文集《熱風》。從那以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情集出版。

20世紀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芒園周刊》、《語絲周刊》和最後壹個著名的文學社團。1927年初加入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成為廈門大學教授。同年5438年6月+10月到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共同創辦《劉犇》雜誌。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創始人之壹和主要領導人。先後主編《萌芽》、《哨兵》、《十條街》、《翻譯》等重要文學期刊。

1936 55歲在上海因過度勞累和肺病去世。

魯迅原名周章壽,名玉山,後改名周樹人,名育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在家研讀詩詞典籍,喜歡野史雜記和民間繪畫藝術,65438年至0898年就讀於洋務學堂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幾個月後又重新考入江南盧氏學堂附屬鐵道礦冶學堂,開始接觸新學堂。1902去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4月1904畢業,6月入仙臺醫學院。在此期間,他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和文學書刊。最早翻譯的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在l903年6月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五期(後半部分發表在第九期)。同年,第壹部翻譯的科幻小說《月界之旅》在東京出版。1906棄醫從文,希望用文藝改造民族精神,在籌辦文學雜誌《新生》失敗後,在《河南》雜誌上發表了《人的歷史》、《摩羅詩論》、《文化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第壹集,1909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和浙江師範學校、紹興附中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1年,他用文言文寫出了自己的第壹部小說《鄉愁》,其思想特點和藝術風格與後來的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希金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1912二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工作,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第壹部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發表在《新青年》上。此後三年,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散文、譯作50余篇,並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文科講師。從192112到第二年年初,《阿q正傳》在早報副刊連載。1923年出版第壹本短篇小說集《吶喊》。1926《恐懼的模仿》出版。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風格獨特的雜文,以《隨想》為代表,發表在《新青年》1918。1925出版散文集《熱風》。從那以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情集出版。

20世紀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芒園周刊》、《語絲周刊》和最後壹個著名的文學社團。1927年初加入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成為廈門大學教授。同年5438年6月+10月到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共同創辦《劉犇》雜誌。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創始人之壹和主要領導人。先後主編《萌芽》、《哨兵》、《十條街》、《翻譯》等重要文學期刊。

1936 55歲在上海因過度勞累和肺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