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講壹節課的東西居然還不給分,建議樓主去買本高中文言文翻譯那書,以前見過。上面還挺全。
壹、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壹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壹直用到現在。其余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妳”“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於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於“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於“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妳”“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於己”。
二、疑問代詞
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三、指示代詞
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這個網上搜得,高考差不多夠了。
2. 文言文中遠指代詞有哪些文言文中遠指代詞並不多,最常見的是“彼”。
彼:
1、那,與“此”相對。這個遠指代詞在文言文中最常見。如《詩經·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2、別人,對方,與“己”“我”相對。如《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其它代詞中,用作遠指而比較常見的有“其”、“夫”、“之”、“匪”
其:用為遠指時——
1、那、那些。如《孫臏減竈》:“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
2、他們的。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筯骨。”
註其作為代詞,並非都是遠指,也常用作近指。作為第壹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我的”。如《遊褒禪記》:“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夫:用為遠指時——
1、假借為“彼”。他,她,它,他們,相當於第三人稱代詞。如《左傳·襄公二十年》:“使夫往而學焉。”
2、那,那個,那些。如《遊褒禪山記》:“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註夫作為代詞,並非都是遠指,也常用作近指。
之:用為遠指時表示“那個”;“他(她、它)”;“其他的”。如《武王伐紂平話》:“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
註之作為代詞,並非都是遠指,也常用作近指。
匪:通“彼”。如《詩經·檜風·匪風》:“匪風發兮,匪車偈兮。”
3. 語文文言文中全部的代詞和介詞有哪些1.古代漢語介詞賓語同現代漢語壹樣通常放在介詞的後邊,但是少數介詞,主要是“以”的賓語因為表達的需要而放在介詞的前邊。
例如: (1)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左傳·僖公四年》 (2)楚戰士無不壹以當十。
《史記·項羽東紀》 例(1)是“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的意思;例(2)是“以壹當十”的意思。 還有壹些代詞與介詞組合的固定結構,如“是以”、“所以”、“所從”“所自”、“所由”、“所與”等 ,也是賓語前置的介賓結構。
2.現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漢語中“以、為、與、從”等介詞的賓語有時可以省略,“於”的賓語不能。例如: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3. 在語法功能上,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成的介詞結構壹般作狀語,與現代漢語相同,但“於”字介賓結構除了表示對於、關於的意義要作狀語以外,其余(如表處所、時間)則多作補語;而“以”字在介賓結構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狀語,也可作補語。這些方面,現代漢語壹般是用狀語來表達。
此外,現代漢語 的介賓結構還可以作定語(與群眾的聯系),古代漢語則不能。例如: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髪 《荀子·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同上) 我們認為介詞的範圍應該從嚴,只有動作意義已經虛化,不單獨作謂語,或者作謂語時同作介詞時意義又明顯區別的詞才能算作介詞。因此,古代漢語介詞只有“於(於,乎)、以、因、由、為、自、從、與、及”等十幾個。
下面對“於(於,乎),以、因、為、與”等較復雜而特殊的用法做壹些介紹。 壹、於(於,乎) “於”和“於”原來都是動詞。
二字上古讀音不同,但作為介詞用法相同,其差別主要在於不同歷史時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於”不用“於”,先秦壹些古籍如《左傳》、《荀子》等“於”、“於”並用,戰國以後古書則多寫作“於”。漢字簡化後,“於”又簡化為“於”。
“乎”字的上古音與“於”相近,除常作為語氣詞外,還常作介詞用,用法基本和“於”壹致。 “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種。
第壹種用法是表示處所和時間。例如: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 《國語·句踐滅吳》 這 種表示處所和時間的“於”,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介詞“在”、“到”、“從”等。
除“乎”字外,現代漢語書面語還壹直沿用,如“寫於北京”、“成立於壹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漢語裏,表示處所的“於”字有時可以不出現,該處所名詞直接用在謂語動詞或動賓詞組之後作補語,這體現了古今漢語的差別。
例如: 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 《史記·項羽本紀》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記·西門豹治鄴》 兩句應為“於鉅鹿”“於河中”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涉及的對象。例如: 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言博問也。 《荀子·大略》 芻蕘(打柴的人)是詢問的對象。
這種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見於現代漢語書面語言裏,如“獻身於革命事業”、“有利於各國人民”。 第三種用法是表示比較。
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荀子·勸學》 這 種表示比較的用法在古書中壹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於”。
由於表示比較,壹般只放在形容詞謂語的後面,它的意義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壹樣,“比”和它的賓語要放在形容詞謂語的前面作狀語。
“寒於水”,如果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比水寒”。“於”的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書面語言中有時 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於壹切。”
第四種用法是表示被動。(見被動表示法壹節) 二、以 “以”字原是動詞,義同“用”,虛化為介詞。
介詞“以”的用法最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第壹種用法是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或“拿”。“以”的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比較抽象的。
例如: 壽畢,請以劍舞。 《史記·項羽本紀》 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
《左傳·鞍之戰》 “以劍”“以肱”均表示動作的工具或憑借。 第二種用法是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
例如: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 《史記·西門豹治鄴》 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記·項羽本紀》 “以八千人”是率領八千人的意思。 第三種用法是表示原因,相當於“因”、“因為”、“由於”。
例如: 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戰國策·魏策》 第四種用法是表示時間,相當於“於”、“在”。
例如: 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嘗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記·孟嘗君列傳》 “以” 字的用法還有兩點值得註意。壹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以”可以用在謂語動詞之前,也可以用在謂語動詞之後,上邊舉的《荀子·勸學》“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髪” 壹例,兩個“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時間時,就只能放在謂語動詞之前。
二是它的賓。
4.我下面寫的都是初壹課文中的.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其:他的.2、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前壹個“其”的意思是:他的,後壹個“其”的意思是:那個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出處同上) 其:他3、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趙普》出自《宋史》) 這裏面的兩個“其”都解釋為:那個4、益習其聲.(《黔之驢》)其:它的,指驢子的.另外,“其”除了這兩種意思,還可以當語氣詞用,放在句首,比如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出自韓愈的《馬說》)前面壹個“其”表反問語氣,可以解釋為:難道後面壹個“其”表猜測語氣,可以解釋為:恐怕不過這是初二的壹篇課文,。
5. 第壹二三人稱在古文中的代詞壹,第壹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專稱“朕”、“孤”“寡人”等字。
二,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汝”、“女”本是同壹個詞的不同寫法。
三,第三人稱,又叫他稱。常用“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
“他”在上古漢語中不是第三人稱代詞,只表“其他”、“別的”之類的意思,是指示代詞。“他”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大概始於晉代。“渠”後來也可作第三人稱代詞。
擴展資料:
其他人稱
壹,謙稱
古人為了表示自己的謙遜禮貌,在對話中往往不用自稱代詞,而常用謙稱代替。
1,自稱其名;
2,自稱低賤的身份,如下官,奴家,愚,小人等。
二,尊稱
1、稱人之字。
2、稱人以美德之辭,美稱詞語。如君,公,先生等。
3、稱人以其近侍、所在。這類尊稱多用於君王、尊者。常用的詞語有“陛下”、“閣下”、“殿下”、“足下”、“執事”等。
百度百科-人稱代詞
6. 古文中的人稱代詞分別有哪些,怎麽表示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
第壹人稱代詞:
古漢語中,第壹人稱代詞主要有“我、吾、余、予、朕、臺(yí)、卬(áng)”等七個。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個.
吾:吾與汝畢力平險
余:余聞而愈悲
我: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觀夫巴陵勝狀
謙稱:
古人為了表示自己的謙遜禮貌,在對話中往往不用自稱代詞,而常用謙稱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自稱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自稱低賤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司馬遷《報任安書》),“牛馬走”指“像走馬壹樣被役使的仆人”,是謙稱。②愚以為宮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壹人稱時是謙稱。
註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諸侯自稱。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許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壹般的自稱,秦始皇以後專門用於帝王君主的自我稱謂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
“卬(áng)”,多用在《詩經》中,“臺”多用在《尚書》裏,後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戰國時的人自稱。後來則變成臣子的自稱了。
第二人稱代詞
古漢語中,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女、汝、爾、而、乃、若”等六個。其中以“女、汝、爾、若”四個為常見。
“汝”、“女”本是同壹個詞的不同寫法。例如: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汝:汝是大家子
爾:爾等
若:若屬皆且為所虜
尊稱: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對君王)”作第二人稱時,是尊稱,相當於先生,“您”。
1、稱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漢書?李廣蘇建傳》)
2、稱人以美德之辭,美稱詞語。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稱人以其近侍、所在。這類尊稱多用於君王、尊者。常用的詞語有“陛下”、“閣下”、“殿下”、“足下”、“執事”等。
如:①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史記?秦始皇本紀》)②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與元微之書》》③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
第三人稱代詞
古漢語中,第三人稱代詞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個。其中以“彼、之、其”三個為常見。
彼: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與之乘
其: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漢語中不是第三人稱代詞,只表“其他”、“別的”之類的意思,是指示代詞。“他”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大概始於晉代。“渠”後來也可作第三人稱代詞。如:“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 (《三國誌?吳書?趙達傳》
7. 誰能告訴我點比較常用的古文詩句代詞和翻譯好嗎壹、人稱代詞 1、自稱——第壹人稱 吾·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我) 我·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我) 予·旁人不識予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我的) 余·問余別恨知多少,落花春暮爭紛紛。(我的)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卬,讀如昂,第壹人稱代名詞。
這句話的意思是,船夫搖搖把船擺,旁人過河我等待。旁人過河我等待,等個人兒過河來。)
——以上為自稱代詞,⑴用在動詞前面作主語,相當於“我”。⑵用在名詞前面作定語,相當於“我的”。
⑶單獨用以表示復數,相當於“我們”。 吾輩·三湘登眺還吾輩,千古江山獨此樓。
(我們) 我輩·我輩本無流俗態,不教離恨上眉多。(我們) 吾儕·文王猶用眾,況吾儕乎?《左傳·成公二年》。
(我們這些人) 我等·像此種字簡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動輒洋洋數萬言,才知其貴重也。此為我等後學當學之壹也。
——以上為自稱代詞後面加“儕”、“等”、“屬”、“曹”、“輩”等字,表示復數,相當於“我們”。 朕·“朕為始皇帝”。
(朕 我,我的。中國秦始皇時起專用作皇帝自稱。)
·皇太後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後漢書·和殤帝紀》(至尊若皇太後也可以自稱“朕”。)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沬。屈原《楚辭·招魂》。
(朕,古人自稱之詞,先秦時期壹般人也可自稱“朕”) 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資治通鑒》(孤,孤家,人君謙稱) 寡人·秦王謂唐且曰:“寡人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戰國策·魏四》(寡人,古代君王的謙稱,意思是寡德之人) ——以上為帝王自稱。
對己稱名·項王(項羽)曰:“不然,籍何以至此?”(籍,項籍自稱) ·勃,三尺微命,壹介書生。王勃《騰王閣序》(勃,王勃自稱) ——謙稱的另壹種特殊表示法,古人對尊長說話,直呼自己的名字,以示自謙,相當於“我”。
2、對稱——第二人稱 若·是非若所知也。(妳) 乃·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妳的) 汝·吾與汝畢力平險。(妳們) 女·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爾·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妳的) 而·呂後真而主矣。
(妳的) ——以上為對稱代詞,,⑴用在動詞前面作主語,或用在動詞後面作賓語,相當於“妳”。⑵用在名詞前面作定語,相當於“妳的”。
⑶單獨用以表示復數,相當於“妳們”。⑷⑺⑹⑸ 若屬·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妳們) 汝輩·天生汝輩,固需吾輩食也。(妳們) 汝曹·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
(妳們) 爾曹·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妳們) 爾等·使爾等片帆不返。
(妳們) ——以上為對稱代詞後面加“儕”、“等”、“屬”、“曹”、“輩”等字,表示復數,相當於“妳們”。 上·上使外將兵。
(皇上,指秦始皇) 君·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指項羽) 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指齊威王) 大王·大王來何操? 陛下·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您) 閣下·閣下以為如何? 足下·足下事皆成,有功。 將軍·將軍豈願見之乎?(指劉備,您) ——以上為對帝王將相的尊稱,其作用相當於對稱代詞,有時可譯為“您”,有時也可不譯。
君·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妳) 卿·卿欲何言? 公·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子·子何恃而往? 夫子·夫子固拙於大用矣。 先生·先生豈有誌於濟物哉? 左右·左右不明,卒從吏訊。
執事·若亡鄭而有利於君,敢以煩執事。 ——以上為對壹般人的尊稱,其作用相當於對稱代詞,有時可譯為“您”,有時也可不譯。
對人稱字·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意。
·冀君實或見恕也。 ——以上為尊稱的另壹種特殊表示法,對人說話,諱其名而稱其字,以示尊敬,相當於“您”。
3、他稱——第三人稱 之·我見相如,必辱之。 其·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彼·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夫不惡女乎? ——以上為他稱代詞。
⑴指代人、事、物,相當於“他”、“她”、“它”。⑵用在動詞前面作主語,(“之”除外),或用在動詞後面作賓語,相當於“他”、“她”、“它”。
⑶用在名詞前面作定語(“之”除外)相當於“他的”、“她的”、“它的”。⑷表示復數時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
4、復稱和旁稱 自·寧信度,無自信也。 己·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其·余亦悔其隨之。 身·於其身也,同則恥師焉。
——以上為復稱,反身自稱,相當於“自己”。 他·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己歌。
人·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以上為旁稱,指稱別的人,相當於“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