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蘇軾嘗的是土豆還是豆腐?

蘇軾嘗的是土豆還是豆腐?

蘇軾嘗豆腐。

豆腐遊戲攻略:

中國是豆腐的發源地。相傳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22年)的母親喜歡吃黃豆。有壹次她母親因病不能吃整粒黃豆,劉安叫人把黃豆磨成粉,就沖進壹些水熬成豆漿,但怕味道淡,又放了壹些鹵水,鹵成了壹坨,也就是豆腐花。淮南王的母親吃了很高興,她的病好了。

於是豆腐就流傳下來了。豆腐的制作大概是劉安在組織方士煉丹時發明的。煉金術士在煉金術中使用了許多礦物質和無機鹽,偶爾發現石膏或其他鹽可以將豆漿凝固制成豆腐。

宋代著名詩人朱說:“種豌豆,累壞了心。若知淮南,得壹春布。”並自註“傳世豆腐原是淮南王。”李明《本草綱目·谷豆腐》:“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明代以後的壹些古籍中有很多關於豆腐制作方法的記載。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豆腐的快速制作和凝固劑的使用有詳細的闡述:“豆腐之法,壹切黑豆、黃豆、白豆、綠豆皆可。方法:用水浸泡,粉碎,去渣,蒸煮,用鹽水或明礬汁或酸醋沈澱。

其他人使用石膏作為大桶中的最終收獲。壹般鹹、苦、酸、苦的東西都可以克制。那些凝結在它表面的東西露出來曬幹了,就叫豆腐皮,吃起來很好吃,聞起來有甜有鹹有涼。“鹽鹵是氯化鎂、硫酸鎂、氯化鈉等成分的濃縮液;明礬汁是含有重水鹽的礦物質,如鉀明礬;石膏是水合硫酸鈣;酸醋是食用醋。

這些凝結劑中的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明代吳《摩額山記》說:“凡制豆腐者,每升黃豆摻綠豆,以鹵水煮之,甚韌而秘。“意思是:做豆腐的時候,在黃豆裏加十分之壹的綠豆,做出來的豆腐特別韌。這也是現在值得學習和研究的。

明代詩人蘇炳衡的《豆腐詩》說:“淮南手法最精,皮相褪色見本質。壹輪磨流甘露,百沸湯滾雪花。癩蛤蟆浸瓦有影,金刀砍玉無瑕。誰知味道,多在和尚道士。”

詩中對豆腐的發明、制作方法、特點、飲食習俗等描寫簡潔、靈活、生動,贊嘆之情躍然紙上,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