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出現的“昆侖奴”是什麽人?“昆侖奴”都是來自哪裏的人?
有關昆侖奴的記載多出現在唐朝,因“昆侖”在古代除了指昆侖山之外還指黑色的東西,故唐朝以“昆侖奴”稱皮膚黑色的人。《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傳》曰:“盤盤,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濫,曰昆侖帝也,曰昆侖勃和,曰昆侖勃諦索甘,示曰古龍。古龍者,昆侖聲近耳。”慧琳的《壹切經音義》卷八壹中提到:“昆侖語,上音昆,下音侖,時俗語使亦作骨論,南海州島中夷人也。”所以,古龍、骨侖、骨論等都指昆侖。
唐代傳奇裏有許多昆侖奴的故事,不僅文獻上有記載,而且有出土文物作證,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南郊嘉裏村唐代裴氏小娘子墓裏,首次出土了壹具黑人陶俑,俑高15厘米,全身膚色墨黑,唇紅眼白,嘴唇較厚。…無論從膚色、發型或臉部五官特征來看,這個陶俑都是典型的非洲黑人形象。唐代敦煌石窟的壁畫上也有非洲黑人的形象。1300年前,中國大地上就有非洲黑人,是可以肯定的了。
其實就昆侖奴這壹名詞就已經把這些黑人的出處說明白了,就是印度的南部黑人,也就是印度種姓制度最底層的賤民。
唐朝前中期,阿拉伯人尚未侵略古典印度,臥莫爾王朝未建立以前,印度的主要人種就是亞裔黑人(也可稱之為棕色人種)。現代印度人,其實是臥莫爾王朝建立以後,逐漸混血雜交的產物。
昆侖在我國古代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壹帶,昆侖奴主要指從哪裏來的仆役,其中大多數是東南亞壹帶的土著人,雖然皮膚較中國人黑,但仍然是黃種人。另有少部分是黑人,估計是隨阿拉伯人來華的,這種黑人昆侖奴很少,只有壹些社會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另外據有些學者推測,昆侖奴中也許還有達羅毗荼人(印度的壹個民族)。
昆侖奴可見早期的全球貿易特征。大約從9世紀開始,黑人奴隸作為阿拉伯人的“商品”被運到了中國,成為官私奴脾。我國古籍稱這些來華的黑人奴隸為“昆侖奴”或“僧祗奴”。因為唐時對其疆域以南、卷發黑膚居民稱呼為“昆侖”,大概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壹帶,故得此名。
而在古籍裏,除了昆侖奴,還曾提到壹種叫“僧祇童”的黑奴,據現代學者考證,“僧祇”其實就是非洲桑給巴爾(Zangibar)的音譯,也就是現在的坦桑尼亞。但“僧祇童”這個名稱跟“昆侖奴”相比名氣就太小了,而古代普通的中原老百姓其實是根本沒有世界地理的概念的,看到黑黑的家奴就順嘴都叫成了“昆侖奴”,所以導致後世從名稱看以為東南亞才是昆侖奴的主要來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