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漢語考試題目 求救!!

古代漢語考試題目 求救!!

1.《楚辭》是屈原的文選,壹個是壹種體裁 ,另壹個是壹本書。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壹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壹帶)的文學樣

《楚辭》

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中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壹部詩歌總集。《楚辭》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愛國詩人。楚辭是《詩經》三百篇後的壹種新詩。漢武帝時,劉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楚辭》,從此,“楚辭”成為壹部總集的名稱。至於後人以《離騷》為代表稱之為“騷”,這和後人稱《詩經》為“風”壹樣,雖然名不符實,卻是有意把楚辭和漢賦兩種文體形區別開來。

2.金文的定義?不懂

3.甲骨文好像沒有別名

4.

對於漢語,我以為現在所說的漢語同中國古代漢語有著很大的區別,已經不能再成為傳統意義上的漢語了。在從古漢語向現代漢語轉變的過程中,大致經歷了三個重大的變革,同正常情況的繼承性的轉變不同,漢語的這三次變革更多的是表現為同古漢語的割裂,而並非發展。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三個變革時期:

(1).五四時期,此時以胡適、魯迅為代表的壹批人發起了白話文運動,提倡使用白話。由此古漢語便從日常生活中逐漸退出,而現代漢語的語法也逐漸形成。然而值得註意的是,現代漢語的語法同古漢語語法有著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是在當時日常口語和西方語法的基礎上形成的,並且由於時間所限,西方語法的民族化也沒有很好的完成,移植痕跡比較明顯。

(2).具體時間記不太清楚,大體是在建國後國家公布了壹批簡化字,日後又公布的第二批簡化字,然而(幸而)在實際的推行中被抵制了。這壹變革使得現代漢語和古漢語的字形發生割裂。

(3).就在前幾年,中央政府開始在全國推廣普通話,普通話是以北京地區方言發音為基礎發展來的,很多字的發音都跟清朝乾隆時期統壹規定的字音有著很大的不同,乾隆時期的發音更接近現在我國南方某些地區的方言。這樣現代漢語在發音上也和古漢語割裂了。

5.有時傳寫人誤把前人在古書上旁記的字當成正文,造成衍文,如《史記·刺客列傳》:“臣欲使人刺之,眾終莫能就。”王氏以為,句中“眾”本為“終”的借字,後人在“眾”旁記了個“終”字,抄書人誤把“終”字壹並抄入了正文,遂成了衍文。

勘學術語,簡稱“脫”,也叫“脫字”、“奪文”。用來指明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如“‘孔世家雲:頎然而長’”“‘孔’下脫‘子’字”。

6.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壹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壹只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壹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壹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遊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壹個圓形,中間有壹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征性質增強,它是壹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寫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壹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壹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7.指事字是壹種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當沒有、或不方便用

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壹種抽象的符號來表示,例如「上」、「下

」、「兇」……等等。「上」、「下」兩個字是用橫線「壹」為界,

在橫線上用壹點或較短的短線指出上方的位置,寫成「二」,也就是

「上」字;而在橫線下面畫符號為「」,則是「下」字。「兇」字

是指地上有壹個深坑,走路的人沒看見而踏空掉進坑裏,「ㄩ」代表

深坑,中間的「×」符號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種驚嚇的感覺和危險的

情形。

《說文解字》釋字 9353個 ,除了在對“上”、“下”二字詮釋時 ,明確其為指事外 ,其他即便是後世公認的指事字 ,均以象形、會意例釋之 ,再加上其《敘》中關於指事字之界說 ,言辭簡約 ,語焉不詳 ,故導致了古今對指事字結構類型認識上的分歧。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敘》註雲 :“指事之別與象形者 ,形謂壹物 ,事眾物 ,專博斯分。故壹舉日、月 ,壹舉上、下 ,上、下所之物多 ,日、月只壹物也。學者知此 ,可以得象形指事之分矣……指事不可以會意淆 ,合兩文為會意 ,獨體為指事。”不難看出 ,段氏認為的指事字 ,就是那些獨體的抽象符號字。

指事字的類型

1、獨體指事

凡是獨體的文,在形體上沒有經過後來的增減或變更,用來表示抽象事類的叫作獨體指事,也就是指事正例。這類獨體的文,通常都是以線條符號來指明抽象事物的意象。獨體指事字例:上、壹、二、下、│、八、小、ㄔ、ㄐ、爻。

2、合體指事

當已有的文字形象或符號,不足以表達抽象概念時,就在這成文的形象上,加些點畫以引出概念的方法,亦即以壹個文為主體,附加不成文的符號,二者相合而成的文字,叫做合體指事。合體指事字例:元、示、王、中、屯、牟、牽。

3、變體指事

為了要表達抽象的意念,往往把壹個成文的形象加以變化或減省壹個成文形象的部分筆劃,透過這種變化,使人領悟到另壹層相關的概念。這種變易,通常是指位置上的變易,如有的左右相反,有的上下相倒。變體指事字例:ㄩ、乏、廷、逆、世、臣、幻、夏、巾。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壹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壹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壹只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壹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壹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遊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壹個圓形,中間有壹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征性質增強,它是壹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征性符號而成。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壹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國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壹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體。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采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壹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諱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為拿破侖大軍入侵埃及時,隨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1799年,這些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發掘出壹塊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種文字寫成,分別是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後期的埃及文字。壹位法國古代語學者吉恩·保羅·商博良研究了這些文字,並設法釋讀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釋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比較,先設法挑選出埃有最後壹個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時期的象形字,隨後再想方法辯認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詞意。商博良於1822年將自己的發現公諸於眾。

羅塞塔石碑用3種文字記載了同樣的內容,因此成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所在。法國名將拿破侖·波拿巴在埃及地行過壹場重大的戰役。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侖派遣的歷史學家們又發掘了許多古代遺址。

值得壹說的是 ,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於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8.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

對仗多用於駢體文.

9.《左傳》:《左傳》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謎。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鄭樵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壹批帛書,其中壹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孟子》:壹書是由孟子的言論匯編,是由孟子及其弟子編寫的

《詩經》:的編訂者是太師。孔子“刪詩”說是不可靠的。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

《楚辭》:作者屈原,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