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謠讖的讖謠的傳播

謠讖的讖謠的傳播

讖謠最主要的傳播形式就是通過兒童之口進行擴散。人們普遍認為兒童天真無知,他們所傳的謠諺必非出於自撰,肯定出自天意。流傳甚廣的熒惑降地為童以傳謠的觀點,就是這種思想的表現。楊慎《丹鉛總錄》卷二指出:“史謂童謠乃熒惑星為小兒造謠。”於是方士、儒生、政客等,便大量制造讖謠,通過兒童之口散布出去,以造成壹種天意使然的架勢。

亡周童謠

西周宣王時,在都城鎬京(今西安西南)的大街上,有壹群兒童邊走邊喊:

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恰巧宣王的車馬從這裏經過,當他聽見“實亡周國”時,心頭猛地壹緊,當即下令將街上賣檿弧箕服的全部抓起來殺掉,然後憂心忡忡地驅車回宮了。原來,檿是野桑樹,弧是射箭的弓,檿弧也就是野桑木做的弓;箕服,箕是壹種草,服是裝箭的袋子,箕服就是用箕草編的箭袋。宣王以為童謠所指是那些賣檿弧箕服的人,他們的弓箭將會滅掉周朝,所以盡殺之。

當時有壹對正在賣檿弧箕服的老年夫婦,見王宮衛士滿街抓人,連忙拼命地往城外逃去。在郊外的路上,他們發現有壹個被丟棄的女嬰,覺得可憐,便抱了起來,往褒部落奔去。他們這壹抱不要緊,卻使上述童謠終於“應驗”。

原來,這個被抱起來的女嬰不是別人,乃是後來傾城傾國鼎鼎有名的褒姒。他是宣王的壹個宮女與人私通後生下來的私生子。宮女怕被宣王發現,便將她丟棄在郊外,恰巧被賣桑弓箕袋的夫婦撿去,又恰恰抱到了褒部落。褒人收養了她,並給她取名叫“褒姒”。

小褒姒漸漸長大,出落成壹個妖艷異常的尤物。宣王死後,由他的兒子周幽王宮涅繼承了王位。幽王是個荒淫昏庸的君主。他因壹件小事便把褒部落出身的壹位大臣關入監獄,褒部落首領搭救不了他,便使出美人計,將褒姒獻給了好色的幽王。幽王壹見褒姒美艷絕倫,當即下令放了那個大臣。

這褒姒自進宮以來,就壹言不發,壹次不笑,整個壹個冷美人。幽王變著法子想逗她壹笑,均未奏效。這時有佞臣獻計,說用“烽火戲諸侯”方法或可取樂於褒美人。幽王將褒姒帶到了都城外驪山的烽火臺上。這烽火臺是專門用來在西戎進攻時點火報信,以令各路諸侯前來勤王;平時是萬萬不能隨便點火的。幽王為博褒姒壹笑,點燃烽火,調戲了諸侯;褒姒見此鬧劇,終於開顏壹笑。

自褒姒壹笑之後,幽王越發寵愛她,當褒姒生了壹個兒子後,便廢掉了王後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後,其子為太子。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宜臼逃到外公的封國訴苦。申侯壹氣之下,勾結西戎向鎬京進犯。幽王急點烽火臺報警告急,可是那些諸侯以為幽王又在玩“烽火戲諸侯”的遊戲,沒有壹個前來救駕。幽王狼狽逃到驪山,被西戎殺死;西周至此壽終正寢。此時,不少人想起了宣王時的那首童謠:“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國語·鄭語》)

周宣王因為相信“檿弧箕服,實亡周國”的童謠,而引起壹個生動曲折的故事。因為歷史遙遠,這首童謠是何人所作,是何目的,已無從得知。但人們對童謠的迷信以及童謠引起的巨大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就此童謠來講,其“應驗”結果的附會成分太多。檿弧箕服與西周滅亡並無直接的聯系,西周的滅亡實與周幽王的昏庸無道有關。 唐文宗大和中,王璠fán被任命為丹陽縣令;他上任伊始,便決定挖壕溝以固城防。某日挖出壹塊石碑,王璠壹看,只見上面寫著:

山有石,石有玉;

玉有瑕,即休矣。

王璠fán百思不得其解,問眾人皆不懂。過了幾天,壹位白髯老叟說:“這是不祥之兆!預言的是王家四代之事。王公的祖父名 ,璠fán生礎,這就是讖語所說的‘山有石’之意;礎又生了王公 ,這就是‘石有玉’的含義;王公又生了兒子瑕休,是‘玉有瑕即休矣’的含義。‘休’亦含絕義;看來,王公要絕嗣了。”說完,飄然而去。

大和九年,權臣李訓謀誅宦官,命王璠fán為太原節度使,令其召募爪牙。但不久李訓事泄被殺,王璠fán逃回長安,當夜被禁軍捕獲,全家老幼盡數被殺,王家至此絕門。(《新唐書·王璠fán 傳》及《舊唐書·王璠傳》)

此即用石碑的形式傳授的讖謠,顯示出濃烈的神秘性。其預言之神異,也讓人驚詫莫名。但越是這樣,越是讓人懷疑此事的真實性。盡管它出自正史,但正史中的失實之處,並非《唐書》壹家,也並非自《唐書》始。對此,應保持懷疑精神。

銘文石刻比之於童謠,更具有神秘性。兒童傳謠還可見到傳播者,而碑銘傳謠則根本見不到傳授謠言的人,所以更增添了其神秘性。 讖謠的另壹種傳播形式就是題壁,即把讖謠題寫在墻壁上,讓過往行人觀看傳誦,以提高讖謠流傳的範圍和速度。傳謠者尤其喜歡將讖謠題寫在寺廟道觀的墻壁上,因為寺廟道觀本身就給人以神秘之感,所以將讖謠題於寺觀之壁,可以增加人們的迷信程度,借人們對佛祖或天師的崇信之念,加深他們對讖謠預言的迷信。

據宋王 《默記》卷中載:北宋哲宗紹聖三年,時彥考中狀元,授官江東小曹,乘舟赴任途中遇上大風,不得已乃系舟於山下小港。時彥借機登山散步,但見布滿荒草荊棘的山頂,坐落著壹座小寺,壹老僧健步下山迎接,見時彥施禮道:“來者是時狀元吧?”時彥大感意外,自己沒通報姓名,又沒帶侍從,且小寺又不在路口,老僧何以知自己來此?老僧見其疑惑,便解釋道:“小寺佛殿後壁上有人寫了兩行小字,說:‘某年月日,時狀元到此。’所以知妳到來。”時狀元至殿後,掃去壁上積塵,果如僧言。另外,旁邊有壹行小字,記題壁年月,竟是時彥生前之事。時彥益感驚詫,盡掃壁上積塵,又出現壹行讖語:“此去十三年,官終四品。”後來時彥果然死於吏部尚書任上,正好是四品,且距見題壁時間正好是十三年。可以說,題壁讖謠及其應驗,與文人的好奇和遊戲心理不無關系。

題壁傳讖,與兒童傳謠,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神秘性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讖謠傳播的各種形式之中,僧道傳謠也是比較活躍的壹種。在許多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都有壹些僧人和道士出來活動,傳播著有關未來命運的讖謠預言。

這些僧人和道士,壹般都裝成瘋瘋顛顛的樣子,即使言語觸犯時忌,官兵也會因其瘋顛而不在意,或者不怎麽深究。著名文學家曹雪芹在其《紅樓夢》中,便利用了僧道傳謠的形式,來加深其作品的神秘性和宿命性。

道士預言靖難之變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他的嫡長孫繼承,建年號為建文。建文帝年少嗣位,銳意革新,鑒於藩王權勢日大的局面,決心采取削藩措施。他先廢除了周王 、湘王柏、齊王 、代王桂幾個勢力較小的藩王,然後把矛頭對準了勢力最大、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為人梟雄有謀。朱元璋為了抵禦蒙古入侵,便把他封到北平做燕王,節制北方諸軍。此時,當他發覺建文帝將對自己削藩時,便表面裝瘋,暗地厲兵秣馬,準備叛亂。

就在劍拔弩張的緊要關頭,壹個瘋道士出現在街頭,他邊跳邊唱:

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護衛百戶倪諒告發燕王謀反的計劃,建文帝當即下令北平諸軍合圍燕王府第。燕王誘殺了北平左布政使和都指揮使,攻占了北平城,繼而揮師南下,號稱“靖難”以清君側。靈壁壹戰,建文帝軍隊潰散殆盡。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軍隊攻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遂繼位登基,當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百姓想起瘋道士唱的讖謠,並進而斷言“莫逐燕”的燕,指的就是燕王。“高飛上帝畿”,指的就是燕王將入據京城,登上帝位。但他們或許不知道,當燕王君臣正在舉杯慶祝勝利之時,那位散布讖謠的瘋道士,也許正在裏面開懷暢飲呢!(《明史·五行誌》三) 書籍記載是讖謠的壹個很普遍的形式,與童謠、銘刻、題壁相比,它屬於二次傳播。即它專門記載壹次傳播的符號,把壹次傳播記錄下來後,後人又通過它來認識壹次傳播的內容。無論是童謠、銘刻、題壁,我們都是通過史書、筆記等書籍知道的。書籍傳播形式,主要分正史和筆記兩種。

正史多記童謠,筆記多記銘刻、題壁。正史多記大人物的讖謠,筆記兼載小人物的讖謠。衛紹生指出:“史籍所載讖語,所涉對象不外是朝代更叠和帝王將相等所謂‘貴人’,因為在史家看來,只有這些人或事才有資格享受讖語這壹類的‘待遇’,草芥小民,無關大局,讖語怎麽會涉及他們?”(《中國古代占蔔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76頁。)

筆記記載的讖謠,則兼言普通人的命運。如元陶宗儀《輟耕錄》卷十二載:河間路景州某縣河灘有壹土堆,相傳為皇舅墓。元初有讖道:“皇舅墓門閉,運糧向北去;水淹墓門開,運糧卻回來。”元末至正辛卯,中原大水,船從樹梢行,及水退,土堆崩壞,墓門顯露,從此天下多事,起義不斷,海道不通,運糧船被迫退回,應驗了讖謠。這裏記載的就是群眾關心的吉兇之事。再如宋陸遊《老學 筆記》所載“火焚貢院狀元焦”則“預言”士子焦循成為狀元的事,此事亦非有關國家盛衰的大事,而接近普通生活。

除了零星的書籍記載外,還有通過專門的讖謠著作來傳播讖謠的。民國時期,出現了所謂的《周呂望萬年歌》、《蜀漢諸葛亮馬前課》、《唐李淳風藏頭詩》、《宋邵康傑梅花詩》、《明劉伯溫燒餅歌》、《劉伯溫金陵塔藏碑》、《黃蘗禪師詩》等預言。有民國間托名聖嘆手批《中國預言七種》本、朱肖琴《中國預言八種》本、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年《古代預言全書》本[1]。這些所謂的預言無不是以《推背圖》為祖本。

這種專書傳播的讖謠,影響很大。它們常常從已知的古代歷史至偽造者所想要希望產生的未來進行系統銜接變成所謂的預言增加其真實性,使人們相信它們能對整個歷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作出靈異的預言,從而產生狂熱的迷信。因此,古代不少的野心家和政客都對《推背圖》等進行篡改和利用。

不管讖謠傳播的形式有多少,不管其傳播得多麽神秘巧妙,大都是人為的,都有隙可乘,有漏洞可駁。至於那些無法揭露的靈驗了的讖謠,則不過是概率作用的結果,瞎貓碰上了死老鼠。對於讖謠來講,解讖者附會技巧的高下,對其“靈驗”與否關系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