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即唐朝時期傳入中國的聶斯脫裏派(或譯涅斯多留教派),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的亞述帝國,因此也稱為亞述東方教會,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壹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壹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在非漢族所信奉。今天仍有少量教徒在香港出現。
起源
景教始創人為聶斯脫裏(Nestorius, 380年-451年),壹說指他生於敘利亞,他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說”,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受予耶穌的神性,因此反對將她作為神旨膜拜。
428年,聶裏脫裏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亞歷山大宗主教奚利爾(Cyrillus of Alexandria)猛烈抨擊,公元431年,以弗所會議(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開後,多個教派的沖突雖被調解,但聶氏被革除主教職務,其教派亦定作異端,最終客死埃及。
5世紀末,聶派教徒遷往波斯,曾先後以Chaldea 或Assyria 教會名義傳教,大本營壹度遷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盛極壹時。
當聶派傳入中國時,以景教命名,學者相信“景”是指光明之意。說英語的西方人士往往把聶斯妥裏教會歸類於東方正統教派( Oriental Orthodoxy,不同於東正教的Eastern Orthodoxy,雖然在中文上字面意思相同),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東方教派”包含Oriental 和 Eastern)教會的基督論都和聶斯妥裏教派相抵觸。
景教在中國
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西安掘出壹塊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以1780個漢字撰寫,另附數十字敘利亞文,引起當時傳教士哄動。現時景教在中國的早期歷史,大多以此作為引證。
據石碑所載,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應指波斯,而非羅馬)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歷史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
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準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壹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間,阿羅本被奉為鎮國大法主,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景教徒伊斯曾協助郭子儀平亂,後被賜紫衣袈裟。從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
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浪潮爆發,逾萬間佛寺被毀,史稱會昌法難。雖然會昌主要針對佛教,但同時波及其他夷教。景教與祆教及摩尼教,當時總信徒約3000人,在會昌壹役後走向式微。
元朝開始,由於大量色目人來到中國,使中國的景教信徒略為回升。馬可波羅和壹些中世紀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和蒙古有很多景教小團體存在,但是顯然已經不像唐代那麽鮮活了。當時他們在帖八裏的主教曾壹度與當時新興的天主教傳教士發生沖突。明朝開始,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展開中國傳教工作,景教徒數目隨之銳減。
現時全中國只有香港還有聶斯妥裏教派信徒,都是1990年代末期由黎巴嫩或敘利亞來香港從商的信徒,人數並不多。香港的聶斯妥裏教派主教除了負責牧養香港的信徒以外,亦要同時兼顧東亞及南亞地區的所有信眾。
中國化過程
景教在中國演化時,大量參考佛教概念。其中較有趣是,四福音書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可是摩距辭法王、約翰喚成瑜翰法王;教堂叫作“寺”;大主教叫“大法王”;教士自然叫作“僧”。上帝的稱呼則取敘利亞文Alaha音譯,叫作“皇父阿羅訶”,亦有按照道教規則,以“天尊”稱之。
在中國佛教及道教影響下,景教有發展成綜合主教(Syncretism)的傾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作者景凈曾著有《誌玄安樂經》,教導世人如何得到安樂。經文按照儒家經典《中庸》的格式撰寫,滲入“無為”、“清凈”等中國哲學概念,經文曰:“無動無欲,則不求不為。無求無為,則能清能凈。能凈能凈,則能晤能正。能晤能證,則遍照遍境。遍照遍境,是安樂緣。”
基本教義
中國化景教基本教義:
不承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
不用偶像,但保留十字架。
不承認羅馬教派所謂:死後滌罪說。但崇拜祖先。
反對化體說。
食素,教務人員不吃肉。
教務總管,由選舉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