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漢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漢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英盛觀察由於地域等客觀條件的差異,城鄉教育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距。特別是地處邊窮地區的中小學受到傳統語文教學的觀念影響較深,壹時無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從根本上扭轉語文教學的被動局面。因此,教師除了認真、負責的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更應該結合實際,探索邊疆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語文的方法,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自學語文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積極研究科學的、適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來提高當地的語文教學質量,改變這種落後的狀況。

壹、當地師生情況分析

教師學歷普遍偏低,現時“應試教育”長期對老師的壓力,有關教育職能部門、學校都把學生的考分和升學率的高低與老師的工資待遇和晉級掛鉤,驅使了教師功得觀念的強化,為高分而教。故導致教師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采用題海戰術、死記硬背、加班加點(同末補課)、正所謂是時間加汗水等辦法來訓練學生的應試本領,甚至使用猜題的手段來選擇教學內容。這樣,不但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也制約了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發揮。長此以往,教師們就只能是照本宣科了。

邊疆地區的學生大部分是來自農村的少數民族,八九歲未受幼兒教育就直接進入小學壹年級讀書。他們有的入學從未接觸過漢語,也就是說他們面對的是壹個全新的環境,這使他們學習起來非常困難。部分教師不得不使用“雙語教學”,盡管如此,成績還是不理想,少數幾個學生進入中學後仍然不會寫作文,根本無法用漢語表達清楚壹個完整的意思,這種情況要學好語文談何容易?

其次,大部分學生進入中學時,學習積極性較高,越到高年級,學生對語文的積極性就大幅度下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壹是學生原有的漢語基礎較差,對於理解、掌握高年級的語文知識、技能越來越困難。另外,由於學習壓力過大、家庭困難、未來去向等各方面的原因,有相當壹部分學生產生的厭學的情緒。雖然政府、學校都給了他們大力的支持(想方法開展各種幫扶活動,甚至向他們承諾將來找工作的問題對少數民族有特別照顧)但是,近年來國家擴大招生,上大學不再那麽難,找工作卻越來越難,面對這樣的結局,很多家長和學生都難以看到學習語文的意義。學生對學習語文的態度在很大程度的影響了語文教學。

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策略

面對當地教學的種種困難,我們如何才能跟上形式,把教學質量搞上去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教師是孩子的領路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記得曾經有人把教師比作老駕駛員,把學生比作實習駕駛員,師傅要帶好徒弟,當然要有過硬的技術和本領。目前貧困山區最需要的就是具有真本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可根據目前的了解,語文教師學歷普遍不高,有相當壹部分教師是在緊缺語文教師的情況下,中專畢業就被分配到各所農村中學任教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了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和教育改革的急迫性。但是這些教師是利用假期十多天的時間去被動的接受繼續教育和學歷提高教育,主動提高教學能力,認真研討教育教學理論的幹勁仍然不足。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主動接受繼續教育和學歷提高培訓,同時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變陳舊的教育模式,勇於創新。我們要做到任何改進教學的嘗試都是壹種創新,大膽的去嘗試,讓語文教學更上壹層樓。

(壹)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配合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孩子的成長,不能全靠父母,也不能光靠學校教師,家長不能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有相當壹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意識淡薄,認為小學畢業會寫名字就可以,所以不支持子女上學,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很嚴重,就是把子女送到學校也很少過問自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個別家長連孩子的中文名叫什麽,在幾年級幾班就讀都弄不清楚。要搞好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家長、學校、班主任和任科教師之間的互相溝通,互相配合,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同關註,***同努力來改變本地經濟落後的面貌,從而推動當地教育的發展。

(二)更好地了解學生

由於我們處於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濟都較城區相對落後。又因少數民族學生跟漢族學生學習的起點不壹樣,教師就更應該對教學對象作進壹步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才更有利益開展教學。因為漢族學生是從母語(漢語)到語文,而少數民族學生則母語(瑤語、狀語、苗語、傣語、彜語等)到漢語又到語文。其中很多學生對漢語的掌握程度不壹,有的甚至用漢語溝通都有壹定困難。所以,少數民族學生要越過漢語學習並非易事。例如:曾經有個學生對我說:“他打我的‘堂兄’”,我聽後問了半天才弄明白他是說“他打我的胸膛”。

總之,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要比漢族學生多,他們中漢語水平相對較好的,學習語文就更容易。因此,要加強漢語知識的學習,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理解能力。

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由於語言方面的障礙而不願“開口”,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創設語言環境,如:遊戲、講笑話、講故事、開晚會等,培養學生勤開口的習慣,做到有話肯說。那麽,大聲模仿,大聲朗讀、大聲回答問題、大聲練習口語就不是問題了。再培養學生勤讀、勤動手、勤思考的學習習慣。學生只要給說會做就自然產生了興趣。

(三)教師要全面地關心學生的學習

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最大的障礙就是因語言習慣的差異而帶來的“轉譯”問題,即把聽到的普通話在大腦中“轉換”成母語,並經過“過濾”“選擇”才能完全理解,然後才能進行下壹步的思維。他們的思維需要“轉彎”多,費時也相對較多。少數民族學生用母語思維,在造句作文中常出現語序顛倒現象。如壯、漢語“直”譯時,漢語的“我媽把新書包放在桌子上。”壯語為“媽我放書包新在上桌”等等。所以,他們在學習漢語時有壹個語序由逆到順的調整過程,且單詞還得“對譯”。因此,幫助少數民族小學生改變用母語思維的習慣是民族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任務。

怎樣培養少數民族小學生養成用普通話思維的習慣呢?

對剛入學的民族小學生,還得用方言輔助授課,但隨著時日的增多,師生都要增加使用普通話的頻率、難度。漢語拼音是學習漢語的拐棍,要讓他們掌握好,但也不宜做過高的要求。在現實中,許多教師常因學生接受漢語不快而把教學時間不斷拉長的現象在民族教學中較普遍。對此現象我們不妨引進“快節奏求高效率”這個概念。

“快節奏求高效率”在民族教育中應按正常教學節奏或稍快些的節奏教授語文課,在完成教材教學的同時,適當加進壹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簡單的壯、漢對譯練習(或其他民族語言與漢語對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增加認識的詞語應是課文雖暫時還沒出現,但是學生卻容易認識,且對下壹步的學習有用的詞語,讓他們對這些詞有初步的認識,且能對譯。如在上第四冊《驕傲的孔雀》時,第壹課時是解題,接著讓學生根據拼音朗讀課文。讀完課文後讓大家說說以下詞語的意思:驕傲、炫耀、拖、散步、禮貌、壹模壹樣、五彩灑金、邁步、掙紮、醜等,這些詞語要讓學生分別用壯、漢語說出它們的意思,若學生說不出來,教師要幫助他們認識理解。當學生基本理解後,再提出以下詞語(課文中沒有)自豪、自卑、誇耀、大話、吹牛皮、拽、漫步、閑逛、禮節、怪模怪樣、五彩繽紛、起步、掙開、醜八怪等等,這些詞語壹般只以小黑板展示的方式讓學生認識認識,並與前面要求掌握的詞語稍作對比,如驕傲——自豪,誇耀——炫耀等。通過加強詞匯量的積累,為學生用普通話思維打下基礎。

總之,盡力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寬他們對漢文認識的視野,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到更多的信息,這是提高他們漢語言實踐能力,盡快走上用普通話思維的有效方法。

身處邊疆貧困地區的教師除了要關心學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保證他們能留在學校,並平、健康、快樂地往返校園,更重要的是關心他們的思想動態,讓他們認清當前的形勢和學習的重要性,誘導、激勵邊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動機,只有讓學生主動去學才是最好的辦法,在學習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應該給予他們壹定的支持、理解和鼓勵。

另外,對優、中等學生和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分別他們不同難度的目標,以便於他們能獲得成功感,肯定學生的點滴進少,讓學生知道自己能行。要以滿腔熱情去關愛所有的學習困難的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要尊重他們的民族情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語文的信心。

提高邊窮地區的語文教學質量是個漫長的過程。首先得把學生留住,讓學生能夠安心讀書,其次才是設法用各種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的方法方式來教學。在這樣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們不求最好(不能跟發達地區相比較),但求更好,在努力抓尖子生,培養國家棟梁的同時,更要特別註意培養中等生和後進生,升學無望不等於壹生無望,他們才是改變地區貧窮、落後面貌的主人。

總而言之,在邊疆少數民族多的地區,語文教育需要教師更進壹步的努力,需要老師們的齊心協力,爭取讓語文教育取得進壹步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陳紅壽《中國民族教育論叢(五)》[M].成教科技出版社,1992

2、江平,朱松年《小學語文教學論》[M].上海三聯書店,2001

3、謝啟晃,孫若窮《中國民族教育發展戰略抉擇》[M].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

4、包南麟《小學語文教師》[M].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