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妳、妳的、妳們、妳們的.”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壹“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至於尊稱:即對人的禮貌稱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閣下”等之用,壹般譯著“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另外壹種就是個人在對話中用的賤稱,也叫謙稱.壹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譯為“我”.。
2. 文言文中的自稱,他稱,尊稱和謙稱敬稱:
稱呼對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稱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愛/千金、尊夫人;
稱呼對方——君、公、足下、閣下等;
稱呼對方相關的事物——華誕(生日)、大作/華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謙稱:
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
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
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敬稱與謙稱指代的內容基本上按順序壹壹對應,只是舉例而已,其他的還有很多,僅供參考
3. 哪些文言文中有愛稱,敬稱,自稱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壹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壹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壹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謙稱: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4. 古文中稱我叫什麽吾、余、予、朕和孤
壹、吾
吾是壹個漢字,讀音為wú ,上下結構,部首為口。從五從口。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口指生命。吾,施身自謂也,自稱;我;我的意思;姓。
二、余
余自稱,指自己。早期為君王專用,商末至春秋戰國後期及部分君王常以“余”自稱,與“寡人”“孤”“吾”“朕”並立為君王常用自稱,戰國後期逐漸淡化,秦統六國後始皇帝以“朕”自稱後於國內逐漸消失,後世部分貴族也流行以“余”自稱,部分史書中仍以“余”為君王自稱。
三、予
予是壹個中國漢字,讀音為yú、yǔ,指夏朝第七代君主;予同“余”,我的意思;授予,給予。宋·周敦頤《愛蓮說》等均有相關記載。
四、朕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壹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壹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壹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
五、孤
古代帝王的自稱。
六、愚
愚兄(對同輩而年輕於己者的自我謙稱);愚老(老人自謙之詞);愚臣(大臣對君主自稱的謙詞);愚意(對自己意見的謙稱);愚懷(謙指己見)。
5. 關於文言文女子如何自稱自古至今,中國女性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由此,在古籍詩文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對她們的尊稱、敬稱,美稱和雅稱。
“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誌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壹個女人。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後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醜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清《冷廬雜識》中載:《爾雅》對母親稱“妣”,《詩經》稱“母氏”,《北齊書》稱嫡母為“家家”,《漢書》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其他記載還有:帝王之母稱“太後”,官員之母稱“太君”,壹般人之母稱“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