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健禪師表示,很慶幸自己能在這樣壹個太平盛世,在少林寺傳承禪宗武術醫學的精髓。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每當他遇到困難,自己迷茫的時候,就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東西,把它發揚光大,傳承下去。他告訴記者:與此同時,吳的曾孫吳楠芳得到了少林武術的真實故事。他是少林俗人的弟子。他自幼隨二師父吳有德學武,並獲家傳。後來,他跟隨張慶和學習。吃草的山僧
從1992開始,德健就經常待在少林寺下院三皇齋,為了深入了解自己所學。海拔高達1300米,附近有4公裏的無人區。它位於少室山南麓,距少林寺8公裏,是嵩山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壹處險景。在三皇寨制高點的壹處斷崖邊,有壹個10米見方的山洞,被德健命名為“龍羊洞”,這也是他經常閉關的地方。洞內有佛龕、佛像、禪床、禪座等陳設。洞壁上掛著中醫常用的人體脈絡和穴位圖。最引人註目的是佛龕兩側的壹副對聯。第壹部分是“諸法皆空,歸滄海”,第二部分是“壹塵不染,禪意”。洞前的崖岸是他練武的地方。
洞穴對面的懸崖上經常有蟒蛇和動物出沒,德健種的草藥和花經常被成群調皮的松鼠吃掉。在洞穴的壹側,有壹座天然石佛矗立在墻上。帽子打了褶,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清晰可辨。這些年來,德健壹直過著近乎隱居的生活。他熟悉這裏的壹切,他喜歡這裏簡單的人際關系。野鳥、樹木、花朵和巖石是他最親密的夥伴,他認為這是他真正的家。說真的,就算是白天,記者也不敢壹個人待在這個山洞裏,德健禪師也經常在這裏日夜修行。
三皇村還有兩位僧人從小就在這裏修行——85歲的石永嶽和76歲的石永璉禪師。他們是少林寺第33代弟子,邢正禪師的弟子。至今仍是農禪結合,任勞任怨,頗有唐代百丈淮海禪師“壹日不勞,壹日不食”的遺風。德健禪師稱贊他們是“僧尼的典範”。因為德健提倡的禪是“生活禪”,即日常生活中的說話、做事、思考都是“禪”,關鍵看妳如何用心去體會。德健說,趙樸初先生的話讓他深受感動:崇尚人間佛教,啟迪智慧,凈化人心。樸先生關於少林寺的詩裏有壹句:“禪不是拳”。德健認為,少林功夫不僅僅是壹種形式上的表演,更是壹種內在的修養和開悟。禪宗和武術密不可分。是歷代少林大師的精神文化遺產,也是壹門高超的藝術,妳要用心去體會,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為都會讓少林瑰寶失去光彩。他主張“天下為公”,要發揚少林優良的宗風,造福人類社會。“但要衡量人,首先需要衡量自己。自我認知和修養都不完善。妳怎麽能讓別人受益?”德健說,據說禪達摩祖師在少林待了九年。他沒有要求我們那樣面對墻壁,而是留下了壹種精神和意誌去啟迪人們,讓人們過上更加幸福、更加完美的生活。德健禪師喜歡說自己是“孤獨的佛教徒”,是“吃草的山僧”,因為“禪機在於自悟”,思考理解所學,真正“消化”所學,傳給少林後代,是他的神聖使命。在少林寺這樣的風景旅遊區,呆在寺裏太“開心”了,上山“吃草”,接觸大自然,會觸動他的靈感,時不時地有所感悟。他說:“少林寺是富貴之家,三黃齋是清凈之家。”顯然,淳樸的德健更喜歡山裏的生活,而這幽靜的山谷也是他練武的絕佳場所。說起“吃”,在壹般人眼裏,他的飲食超低,近乎“自虐”,但德健卻自得其樂。他說他是個和尚,中國所有的寺院都是壹樣的素食。少林和尚也不例外,必須出家,吃素,獨身。清淡的飲食對他打坐練武很有幫助。每當有人問起他的飲食“缺乏營養怎麽辦”,他總是笑著回答。他紅撲撲的臉,炯炯有神的眼神,都在默默的解釋著這個“不要”。德健認為,味道濃是對人的壹種傷害。他的菜只需要壹點鹽和植物油。他不僅喜歡簡單清淡的飲食,還經常告誡別人的朋友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對身體有好處。德健對人們吃野生動物的不良習慣深感痛心。早在2001,央視體育頻道就拍攝了紀錄片《德健》的第壹、二、三集,並在《體壇周報》欄目播出。我記得在這部電影的結尾,談到“保護野生動物”等話題時,德健是這樣說的:“——它們本來活得好好的,為什麽要被殺死?為什麽——殺了他們,吃他們的肉!他們已經死了,應該被埋葬。然後,它們也是很好的肥料,能種出好莊稼。”從某種意義上說,德健是壹個野生動物保護者,他最喜歡白居易的詩:“壹群不知如何生活的人的生命是微小的,他們瘦得像骨頭。我勸妳不要射大樹枝,兒子在窩裏等媽媽回來。”他認為人應該善待自己,首先是善待身邊所有的朋友,包括野生動物。在萬裏路上看書的德健禪師說,近年來,歐美壹些國家壹直在尋找禪宗武術和少林養生的意義。就在幾天前,他送走了兩名德國學者。意大利等國也拍了壹些以禪命名的紀錄片。壹家法國機構曾高薪聘請他在巴黎教授少林武術;日本人也邀請他去日本講學、主持寺院,他都壹壹拒絕了。他說,作為壹個和尚,他不適合任何商業活動和團體。他離不開中國和少林寺。從去年開始,中國香港佛教界人士希望德健去香港,成為壹個寺廟的住持。深思熟慮後,德健拒絕了。他說他的心在中原,在少林...東南亞,尤其是日韓對禪宗武術的熱情由來已久。1998 165438+10月,德健禪師隨河南省政府有關部門應邀赴日,探討交流少林武術。他向日本“少林聯盟”展示了少林寺的傳統和稀有武術,從而打消了日本禪宗武術界對少林傳統武術的壹些疑慮,進壹步加深了他對少林傳統文化的了解。隨後,日方兩次前往少林寺洽談,拍攝了兩部紀錄片。德健禪師帶著緣分走訪了很多國家。作為壹個中國人和少林弟子,他感到自豪和責任,他從來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少林寺的壹位僧人告訴記者:“像德健這樣的大師是男的很少見。他可以有所成就,但他不適合今天的經濟和社會。”德健是自由待人,教導弟子的。國內外有許多人想給他錢、車和宗教地位,但他沒有接受。他認為他是壹個正在學習的和尚。他在物質上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對禪宗武俠文化藝術的追求和啟迪是沒有止境的,在自我提升的間隙,伸出壹只善良的手,為有緣人解除痛苦,為社會做點事,讓他覺得踏實。他相信幫助別人會帶來快樂,善良可以幫助別人。佛教講究“無慈悲,同體無悲”。他說慈悲是佛菩薩的境界。作為壹個普通人,他能擁有和相信的只有善良。德健禪師說,禪是自然的,不可解的,不可說的,非字面的,非字面的,非字面的,也就是所謂的“外教他人,由心發起。”生活,坐臥,說話做事,日常生活中的壹切都充滿了禪機。禪機就是行氣機。妳要心態平和,心態和諧,做什麽事都心平氣和,過好每壹天。靜身心,無欲則剛,妳就解脫了。古語有雲:“走萬裏路,讀萬卷書。”德健禪師認為,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讀好“壹本書”就夠了!眼前腳下,無路可走,所以珍惜每壹分鐘。說話,說壹個境界,做事,做的徹底。當妳從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每壹件事情中悟出壹點什麽的時候,不要說那個詞,“禪不能說,壹說就破。”德健有幾個口頭禪,比如“眼前腳下”,“壹切隨緣”,“無常,無常”等等。佛教中的凈土宗講究的是“西方極樂世界”,而德健禪師說,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裏?在妳眼前,在妳腳下!眼前腳下的每壹步,都決定了人生的方向。踏出眼前的這壹腳,是人生選擇的積累,是天堂與地獄的界限。對他來說,自從選擇了少林的禪武醫,他知道每壹步該怎麽走。為此,他註定要放棄很多很多常人夢寐以求的東西。他說他會用壹生的時間去研究少林禪武醫學的巨著,他會壹直在學習的狀態下出家,因為學無止境。面試結束了。可惜幾天的采訪,壹直沒有親眼見過德健禪師的“拳拳功夫”。連拍索要張武大照片的要求也被拒絕,理由是“太假”。德健對此的解釋是:“機會未至,勢不可擋。”況且佛教有戒。釋迦牟尼說:顯神通的不是我弟子,他要求弟子隨緣。德健禪師送記者八個字“眼之腳下”“心靜身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