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匡家譜及字代全集

匡家譜及字代全集

匡的姓

壹、姓氏的起源

匡有兩個姓:

1.古代匡國之後出生的人,都是以國名為姓的。據《道史》“古有匡國後有匡氏。”古有匡國後裔,以國名為氏,稱為匡氏。

2、從姓方,為南宗方,禦禮改為匡氏。南宋孝宗幹道四年(1168),有方氏始祖,字更平。因長女方淑麗被登記為貴妃,方玉萍被封為宣城侯,被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賜姓匡。嶽平從方改姓匡,本該是匡家的始祖,但越想越尊其父三七公為匡家的始祖,嶽平本人是匡家的二祖。

第二,遷移分布

匡氏之前,始於方姓。據《姓氏園》記載,“廣東南海有許多這樣的姓氏。”江南方氏分支第七祖方廷瑛生了三個兒子,長子不敢問,以三七為名,改姓匡。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荀況在宋朝擔任內侍(傳達禦命的小官)。三月,發生了“苗劉之亂”,荀況認為政府發生了動亂。1129年4月,全家南遷到廣東南海縣的大鎮尚書朗裏,建立了事業,使他的幹兒子名聲大噪。荀況也是廣東匡氏的祖先,南海縣大鎮鄉也是廣東匡氏的發源地。有了平安,就生了四個兒子:箴言、讓步、真誠、敬仰。匡黃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壹元,次子壹元,三子壹帥。匡黃1142考取秀才,1146考取學生,1152(漢代都城行政長官叫殷),1168。何夫人、馮夫人獲頒正壹品夫人印。我們已經在臨安住了60年了。1217年,元兵攻宋,匡黃免金伐。次年,他被貶朝,率家南下廣東惠州河源縣。1219年無聊死了。匡黃死後,三兄弟秉承遺囑,服從父親的命令,分居兩地。某世臣之子匡義元留在河源,長期守父墓。匡義生遷居新會縣古港(歷史上曾設周剛,今新會市屬州治,故會城亦稱港城,新會亦稱周剛。古岡山在新會市附近,“古岡真蔥郁”,是新會縣八景之壹)。他是新會、開平、臺山三縣匡的祖先。況翊鈞回到南海縣的壹個大鎮居住。三祖匡義生,生於1155,10,終於1246年7月8日。26歲,成為第壹個秀才。他被任命為朝廷大夫,刑部掌管。歷任刑部主任、國子監祭酒、上保司、欽差提督、刑部尚書,並在朝廷授予太保太子、博士等職30余年。匡黃去世後,匡義於1225年從河源遷至新會古港,後遷至古缽裏畔村。方木(現屬開平市管轄)。匡壹生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召公,是開平潘村匡氏的祖先。二兒子出生於1197年9月9日,最後出生於1269年3月。在宋理宗春遊期間(1241-1252),表哥鄺從潘村遷到新寧縣沖雲堡中心村(現屬臺山市三八鎮沖雲管理區中心村)。四祖匡公表是臺山市匡氏的祖先,中心村是臺山匡氏的發祥地。匡的子孫興旺發達。四祖匡公表以來的800年間,泰山有13835人,居住在全市12鎮154個自然村。(本人略)匡氏家族傳承至今,子孫三十余代,人口三百余萬。

第三,歷史名人

匡廬:字展若(1604-1650),名雪海,明代廣東南海人。作品以詩歌見長,擅長書法。崇禎七年(1634),因得罪南海知府,死於廣西。曾隨岑、蘭、胡、侯、潘五姓遊歷土司,被瑤族女子雲淡娘聘為秘書。他有機會詳細了解民族風情、山水風光、名勝古跡、珍禽異獸、趣聞軼事,並撰寫了《赤亞》壹書,對研究廣西古代少數民族有重要意義。南明唐王,當時是中書舍人。李詠去廣州時,清兵進城,拿著古琴、古琦、古書自殺。

鄺埜,明朝宜章(今湖南宜章)人,永樂年間進士。兵部右侍郎官。他的父親鄺子夫曾任安福縣令,後來又擔任句容縣教育官員。《明史·鄺埜傳》記載了匡子夫批評教育鄺埜的故事。鄺埜勤奮、誠實、正直、謹慎,對父母非常孝順。他的父親鄺子夫是句容的壹名教師,他在鄺埜的教育非常嚴格。長期在陜西做官後,鄺埜思念父親,打算在陜西縣中進士後,聘請父親為主考。他父親得知後,非常生氣,說:“我兒子是那裏的科舉主考官,我父親是主考,怎麽能限制和約束我呢?”於是他趕緊寫了壹封信,對兒子進行批評和指責。還有壹次,鄺埜送父親壹件粗布禮服,鄺子夫寫信責備兒子:“妳主管刑律,當以洗清冤屈,處理積案為重,才對得起妳的職責。妳從哪裏弄到這件衣服來弄臟我的?所以他把布包好,寄回了鄺埜。收到父親的信後,鄺埜含淚大聲朗讀,接受了父親的教導。

匡:明朝襄陽官員。耿介,廣東番禺人,自給自足,擅長冤獄。崇禎十四年,獻賊攻城,與副使張克儉壹起抗賊,死於刃中。他的妻子譚和他的妾姬被殺害。兒子遇到明朝,遇到泰國,壹起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