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據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宰相屈原。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起來與秦國作戰。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而是被官員送到偏遠的地方。
楚國即將滅亡時,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跳入汨羅江。屈原投河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河裏的魚、蝦、龜、蟹吃掉屈原的身體,把美味的食物扔進河裏。壹天晚上,壹位老人夢見屈原,問他:“我們給妳的食物妳都吃了嗎?”屈原說,“妳給我的米被那些魚、蝦、海龜和螃蟹吃了。”老人問:“它們怎麽能不被它們吃呢?”屈原說:“妳用竹葉包大米,做馬蹄形狀的尖粽子。他們不敢吃,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菱角。人們普遍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事實上,根據專家研究,粽子只是壹種普通的民間食品。起初,吃粽子並不是固定在端午節。據說端午節吃粽子是對屈原的祭祀,是後人的親緣關系形成的,但只反映了人們的心願。
據說,公元前340年,楚國的愛國詩人兼醫生屈原面臨亡國之痛。5月5日,他抱著壹塊大石頭,把它扔進了古洛河。為了不讓魚蝦傷害他的身體,人們把竹筒裏的大米放進河裏。後來,為了表達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在這壹天,人們把米放在竹筒裏扔進河裏祭祀,這是中國早期粽子中最重要的東西——“筒粽子”是端午節的起源。端午節吃粽子。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中國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非常喜愛的盛大節日。端午節現在是國家法定假日。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他於農歷九月初五死於五月,他跳入汨羅江,為祖國而死。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粽子被包裹在牛角形狀,這被稱為“玉米”。據西晉周代的記載,“古人用米葉包米,尖角,粽子心形葉”,據說夏至和端午節每年都吃這種食物。據古籍記載,早在殷、周兩代,粟、雞就被用來祭祀夏至。後來,端午節用粽子祭祀屈原,這正是原始習俗的演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