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家、儒學的演變 各階段特點 原因 影響

道家、儒學的演變 各階段特點 原因 影響

壹、秦漢時期的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是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黃指黃老指老子。戰國時期由於五行學說流行,象征五行之主壹土德並同時又是華夏始祖的黃帝,成為兵家、法家、醫陰陽家、神仙家乃至儒家崇拜和依托的對象。《莊子》書中多處以黃帝為寓言中的高人。戰國末年,楚文化的老學與北方中原的黃帝崇拜相結合而形成黃老之學,它標誌著道家思潮發展到壹個新的階段。

黃老之學始於戰國而盛行於西漢時期。它是借黃帝之名,宗老子之學,兼取儒、法、陰陽各家而建立起來的。從廣義上講,凡秦漢時期的道家思潮,皆可稱為黃老之學;從狹義上講,只有正式托名於黃帝、老子的學說,才是黃老之學。司馬遷認為,狹義上的黃老之學的傳授世系確實存在。他在《史記?樂毅列傳》中說:“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日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黃老之學的經典是《黃帝書》和《老子》。《漢書.藝文誌》記載的《黃帝書》有《黃帝四經》、《黃帝銘》和《黃帝君臣》。它們是戰國時人假托黃帝所寫的,內容與《老子》相近,但後來都失傳了。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是黃老學派的重要著作。書中思想屬於道家,也兼采了部分法家和儒家的思想。

(壹)稷下黃老道家

由老子創興、經莊子弘揚的道家,戰國中晚期在社會上造成了巨大影響。公元前三世紀至前二世紀之交,在齊威王、齊宣王時期,齊國國都臨淄城的稷門之下有個學宮,這裏雲集了壹批代表不同思潮的著名學者。他們用各自的學術觀點縱論天人,“言治亂之事”,形成自由爭鳴的良好學術氛圍。齊宣王(公元前319壹公元前300年在位)“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由此可以想象出,稷下學宮當時薈萃眾賢的繁盛景象。在享受上大夫待遇的七十六人中,最有名望的鄒衍、田駢、接予、慎到、環淵諸學士都是道家中人。鄒衍其人不僅在齊受重,而且“適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趙國的平原君燕國的昭王也都以禮待之。孔子當年周遊至於陳、蔡,受困多日,面有菜色,孟子其後遊於齊、梁備受冷落,終不為用,與鄒衍所受的禮遇簡直無法比擬。從思想上看,鄒衍之前的道家似乎已超過儒家。《孟子?滕文公下》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朱是道家學說。的壹個倡導者。戰國中期楊朱之言滿天下,足見道家學說在當時影響之大。

稷下黃老道家的學說,是以道家自然哲學為根柢的政治哲學或經世之學,其宗旨在“清靜無為”,其實際政治意義在於政尚簡易,與民休息。稷下黃老道家的思想實際上是壹種帝王的統治術。“術”(或日政治權謀)在老子的思想中已有相當的流露,而到了稷下黃老道家,“術”的思想又進壹得到豐富和完善。這些思想迎合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受到他們的重視和采納。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呂氏春秋》等古籍所載,趙國的慎到,齊國的田駢、接予,楚國的環淵,以及尹文、彭蒙等皆是稷下道家的學者,但他們的著作均沒有保存下來,只能根據《莊子?天下》及其他著作中片斷文字記載,來考察其中個別人的思想旨趣。

1.慎到、田駢的思想

慎到、田駢為稷下道家的另壹支。道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結合是他們思想的特點。就慎到來說,他主張齊萬物以為首,循自然而立法,依權勢而行法,通過尚法因勢達到上下相安、.清靜而治的目的。《莊子?天下》載:“公而不克,易而無私. 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以智,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日‘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辨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是故慎到棄智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為道理”。在慎到看來,萬物均是有所不足的,就這壹點而論,它們是齊壹的。即使無所不包的“大道”也有所不能。悟道人的高明之處不在於用心智去評價萬物,而在於他能像大道那 樣,包容壹切於渾沌之中,而不去分辨它們。具備了這種大智慧,才能“因性任物”。順應萬物的本性而用之,則“莫不宜當”。在此基礎上,慎到進而主張在用人上應‘‘用人之自為, 不用人之為我”,亦即“因人情”而治。而“因人情’’而治的 關鍵在於“法”,也就是通過法的賞善罰惡的作用,使人不得 不為我所用。為推行“法”,慎到進而貴“勢”。法需要有權 勢的人去執行,因此他提出了抱法處勢的思想。慎到的法、勢 思想正是以道家智慧為基礎而提出的壹種統治術。

在《呂氏春·執壹》中,還記載了田駢“以道術說齊,,的情況。他向齊王鼓吹自己的學說:“變化應來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其思想也頗具崇尚自然無為的道家風範。

從《莊子·天下》和《呂氏春秋·執壹》的記述來看,慎到、田駢等學者的思想在當時並不為人們所理解和重視。當時齊國統治者對稷下學者采取了優待政策,將包括田駢在內的壹大批學者“皆命日列大夫”。但這樣做主要是向天下顯示齊能招納天下賢士而已,並不能表示稷下學者的主張能被當政者所采納。

2.《管子》中的道家思想

戰國中期,稷下黃老學派有了進壹步的發展。《管子》壹書即是托管子之名,綜合稷下黃老之學的文集。《管子》書中四篇(即《心術》、《內業》、《白心》、《樞言》),學術界壹般以為是稷下黃老道家的作品。書中其他篇章亦不同程度地與《老子》及《黃帝內經》的思想多有相通之處。《管子》的作者對《老子》的“道”作了進壹步的豐富,提出了“道生法”和“以靜制動”的法術思想。《老子》中講“道”生萬物,而表現在治國安邦的政治活動中,“道”便具體化為政治活動必須遵循的準則,即“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道”是“法”的根據,“法”是“道”的運用。“法”像“道”壹樣無為而無不為,只要依法而行,君主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管子》四篇從“道生法”出發,把老子的“無為”思想改造成為壹套“以靜制動”的統治術。

 《黃老帛書》屬稷下道家後學的著作,成書於戰國末年。它以道家思想為主幹,兼有儒、墨、名、法的思想,是壹部先秦黃老之學集大成的著作。至秦統壹六國,稷下黃老學者多轉而入秦依附呂不韋門下,《呂氏春秋》壹書匯集了他們的思想。《呂氏春秋》由秦相呂不韋召集門人賓客所編纂,它以道家思想為基本原則,兼容儒、墨、陰陽各家學派之長,構成了壹個龐大的理論體系。

三、隋唐及其之後的道家

玄學衰落之後,道家思想仍是余緒未絕。從隋唐及其之後註釋《老子》、《莊子》者的數量之眾,可窺見壹斑。

隋唐五代的陸德明、魏征、傅奕、顏師古、成玄英、唐玄宗、李榮、馬總、杜光庭等人以註釋《老子》而出名。兩宋至元的王安石、司馬光、王雱、陳景元、呂惠卿、蘇軾、蘇轍、葉夢得、呂祖謙、林希逸、範應元、李道純、趙孟頰、吳澄、林至堅、何道全等人;明代的明太祖、薛蕙、釋德清、李贄、沈壹貫、焦茲、林兆恩、歸有光、鐘惺等人;清代的清世祖、王夫之、傅山、紀昀、畢沅、姚鼐、汪中、嚴可均、王念孫、俞樾、高延第、陶鴻慶、易順鼎、嚴復、孫詒讓、劉師培等人;現代以來的張之純、馬其昶、楊樹達、羅振玉、吳承仕、馬敘倫、支偉成、奚侗、曹聚仁、陳柱、王重民、丁福保、錢基博、王力、高亨、錢穆、蔣錫昌、勞健、嚴靈峰、張純壹、朱謙之、任繼愈、陳鼓應等人也都以註釋《老子》而聞名於世。

以註釋《莊子》而知名的有唐代的陸德明、成玄英等人;宋代的呂惠卿、陳景元、林希逸等人;明代的焦竑、釋德清、方以智等人;清代的王夫之、姚鼐、王念孫、王閩運、俞樾、孫詒讓、陶鴻慶等人;近現代的章炳麟、郭慶藩、王先謙、馬敘倫、蔣錫田、王叔岷、胡懷琛、高亨、聞壹多、錢穆、嚴靈峰、陳鼓應等人。

以上註家中,許多都是學術造詣頗深的學者。他們抱著研究、考察的態度,詮註《老子》、《莊子》,形成了道家的章句之學。

不過,隋唐之後,道家的存在形式發生了變化。它主要是在道教的陣營中蓬勃發展。道教學者通過對於老莊思想的闡釋和發揮來建立其宗教理論。於是,有了隋唐時期的道教重玄學和宋元明清時期的道教內丹心性學理論出現的局面。

道家的後期存在,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種方式:

第壹,道家思想滲透在別家學術思想體系之中,如道家學說對宋明理學本體論的形成影響尤大。宋明時期的佛教力倡佛儒道三家合流,其中的道就是指的道家和道教。

第二,從歷代異端學者的思想言行之中,可看到道家批判精神的影子,如晉代鮑敬言之無君論;明代李贄之童心說,何心隱之育欲說,湯顯祖之至情論;清代唐甄之破崇論,袁枚之性靈論等,都與所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有關。

第三,歷代文論和文學藝術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道家的美學思想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中國的美學思想史、繪畫史、文學史、以及書法、雕塑、音樂等,都表現出壹種強烈的道家精神。

第四,歷代隱士或失意文人也援取道家思想,作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如陶淵明的《桃花園記》,李白的《感興》、《廬山遙寄盧侍禦虛舟》、蘇軾的《水調歌頭》等都受了道家思想影響。

可見,道家在中國文化上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我們絕不能因為道教的創立而忽視道家思想這股潛在的精神暗流的存在,或者將道家思想淹沒在道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