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
主食是米飯。壹般分“強飯”與“姬飯”,前者用瓦制、圓形、底層有許多細孔的蒸籠蒸制,蒸出來的米飯很硬,沒有黏性;後者則用水去煮,《和名抄》中說明是“非米非粥之主也”,比“強飯”軟,相當於現代的白米飯。天皇吃的通常是“強飯”,但私下偶爾也吃“姬飯”。這時已有陶瓷器具了,貴族用陶瓷餐具,庶民則用木碗。不過,大多數庶民的主食仍是五谷類,只有富裕人家才吃得起米飯。
若將曬幹的“姬飯”用冷水浸泡,便成為“水飯”。有關“水飯”,《枕草子》、《源氏物語》、《今昔物語》等古籍中,皆有記載。《今昔物語》二十八卷第二十三話《三條中納言食水飯》壹文中,描述三條中納言因太肥胖,於是聽從醫生建議,夏天吃“水飯”,冬天吃“湯漬”。由此可見,“水飯”適合在夏天吃,也有減肥效用。三條中納言雖堅守醫生的建議,夏天只吃“水飯”,只是,佐飯的菜肴是“十條三寸長的幹瓜,三十尾香魚壽司”,結果,越吃越胖,最後成為相撲力士體形。“湯漬”正是現代的茶泡飯。
還有壹種“屯食”,簡單說來是握飯,也就是現代的飯團。《源氏物語》第壹章《桐壺》中,描寫光源氏於加冠之禮時,準備了眾多賞賜諸官的禮品,除了盒裝料理、籠裝點心外,還有“屯食”。第三十六章《柏木》中,也描寫了女三宮產後第五天,秋好皇後派人送禮品來,其中也是有五十板“屯食”。“屯食”通常盛在木板上,而壹板到底有多少個“屯食”,則不太清楚。大概因人而異吧。這些“屯食”,基本上是給訪客隨從吃的。
粥有兩種,壹種較稠,另壹種較稀。除了普通白粥,還有紅豆粥、山芋粥、粟粥,等等。元月十五日吃的“望粥”,正是現代的“七草粥”。平安時代的“望粥”,材料是米、粟、黍子、芝麻、紅豆等七種谷類,或許跟佛教的臘八粥類似;而現代日本於元月初七吃的“七草粥”,材料是水芹、薺菜、鼠曲草、繁縷、稻槎菜、白蘿蔔、蕪菁。不過,“七草粥”的內容是因地而異。
再來是幹飯,有“糒”、“餉”二種。“糒”是旅行便當或軍糧。“餉”本來專指旅途中的所食幹糧,後來泛指旅行時隨身所帶的壹切食物,不見得就是幹飯了。
至於年糕,當時的年糕是用糯米、面粉混合制成,與現代年糕有點不同,但都用於供神或慶賀節日上。正月初壹吃的什錦年糕湯、元旦供奉在壁龕的雙層大小圓形“鏡餅”、三月三日女兒節吃的“艾蒿糕”、五月的粽子,以及春分、秋分吃的“牡丹糕”,這些風俗習慣都延續了千年以上。平安時代還有壹種“三日糕”,是婚禮第三天讓新人吃的喜餅,表示第四天開始,兩人將成為正式夫妻。
配菜
佐飯的菜肴,或許不如現代花樣繁多,烹調方式卻大同小異,壽司做法是在魚身上抹上鹽,用壓板壓壹晚,去掉水份,再與冷飯壹起裝在木桶裏,上面用鎮石壓幾天,自然而然便成了壽司飯。
飛鳥時代,天武天皇下令禁止吃食牛、馬、犬、猿、雞,8世紀中旬奈良時代,聖武天皇又禁止屠殺牛、馬,因而9世紀後的平安人,已養成不吃任何獸肉的習慣。此禁令持續至明治維新後才解禁。話雖如此,還是有人以狩獵為生,提供獸肉給病人或體弱的人當補品,這些補品主要是野雞、野鴨。
調味料有鹽、味噌、醋、蜂蜜、甘葛、酒。水果種類與現代不相上下,不過,點心類可就大相徑庭了,光看字義的話,完全想象不出到底是什麽點心。10世紀初由源順編撰的百科辭典《和名抄》(《和名類聚抄》)中,就列出不少莫名其妙的點心名稱:餲糊、桂心、黏臍、錘子、團喜、結果、撚頭、素餅、粉熟、餅餞、馎飩……
大抵說來,貴族的日常生活因受到種種限制,且非常迷信,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加上缺少運動,健康狀況往往不如無拘無束的庶民,尤其終年生活在垂簾內的女性,平均壽命僅有二十七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