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記》中的“悉如外人”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典範之作,歷來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
文章有壹段關於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應如何理解,可謂眾說紛紜。據沈蘅仲《知困錄———中學文言文備課劄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所說,主要有以下4種說法: 壹、從秦到東晉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著不會跟外邊人壹樣。
可能原文有誤,“悉如外人”當為“悉異外人”或“有異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壹個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時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現行中學課本采用第四種說法,將“外人”理解為“外面的人”。有的教師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
其理由與上述第壹種說法相同,即認為桃花源裏的人,自“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外面隔絕了將近600年之久,他們的耕作方式和穿著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壹樣,而應該是差別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為“外面的人”,而應理解為“外國人”。
這可以算作第五種說法。 這種說法,不僅教師中有,在某些今譯今註本中,也時有所見。
例如辛正《新編古代名家散文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註:“外人:外地人,外國人。” 我們認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別的解釋都是不正確的。
在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時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國人”解。《漢語大詞典》“外人”的第三個義項即為“外面的人”。
第二個義項是:“古代指本諸侯國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國人。”可見作“外國人”解,是後起義。
用後代才產生的意義去解釋古代的詞語,是閱讀和註釋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記》裏,“外人”***出現3次。
其他兩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無疑義的,此句中的“外人”當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麽與之對應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們之所以對此產生疑問,認為這樣理解不合情理,而將“外人”理解為“外國人”,或“另外壹個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時人”,甚至懷疑此句原文有誤,其根源在於對此句的句法結構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確的了解。 先談結構。
此句的主語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謂語。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淵明集》將此句譯為“往來耕種的男男女女穿衣著鞋和外面的人壹樣”,便是將這句話的句法結構弄錯了———將“往來種作”看成“男女”的定語,而將“男女衣著”當成“悉如外人”單壹的主語了。
上引壹、三兩種說法也是只將“男女衣著”當成主語。 再說“悉”字。
“悉”同本篇“鹹來問訊”的“鹹”壹樣,是個表統括的範圍副詞,相當於“皆”或“都”。中華書局《實用大字典》:“悉,皆也。”
在“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壹句裏,“悉”字所統括的———亦即它的語義指向,是“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等於說“皆如外人”。
意思是說,“往來種作”和“男女衣著”這兩方面的情況,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國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訂本)將此句譯為:“那裏面的人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壹樣。”
這樣翻譯,顯然與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包含兩層意思:壹層意思是“其中往來種作如外人”,另壹層意思是“其中男女衣著如外人”———這便是作者的原意。
將這兩層意思用壹句話來表達,便成了“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由此可見,只有將兩件事情合在壹起說的時候,這個“悉”字才用得著。
它的作用,僅僅是表示統括,只能理解為“都”,不能理解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為“完全同外面的人壹樣”。
人們正是由於將此句理解為“完全同外面的人壹樣”,才對此句的合理性產生懷疑的;人們之所以認為“外人”不應釋為“外面的人”,而應另作他解,也是以這種理解為前提的。 根據此句的結構和“悉”字的用法,我們認為此句可以譯為:“這裏面,(人們)往來耕種(和)男女穿著,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認為原文中的“男女衣著”,是從服制方面說的,不是指具體的穿著打扮。要是指具體的穿著打扮,不僅同外面的人不壹樣,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
作者在《桃花源詩》中說:“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制”與“法”是同義詞互用,“衣裳無新制”,等於“衣裳猶古法”。
“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上衣下裳,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標誌之壹。
古代無論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著裳的。所謂“衣裳無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沒有什麽改變。
這對我們理解“男女衣著”句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說“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著名文評家袁宏道在《桃花源記》的評語中說: 。
2. 概括文言文告訴我們的方法(最好是自己寫的,不要抄的)(初中)其實方法很老套,也許會很不屑,但就是很有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妳壹定要喜歡上古文這種東西,當然很少有。其實妳上面問的問題就是壹個關鍵,人。虛詞和實詞的積累只不過是為了讀懂文章的壹個鋪墊,就如從小認字壹樣,而讀懂文章真正的難點就是理解寫文章的人的感覺。
那麽妳壹定要知道人物的歷史背景,是在什麽樣的環境中造就出這樣的人,理解人物的性格,遭遇的事。其實我們要學的古文,詩詞,不外乎就那麽幾個人寫的。就拿李白和杜甫舉例,李白是在唐盛世中誕生的,家境殷實。家財的雄厚與盛世的大氣,才能讓他形成豪放,大氣,不羈的性格;而杜甫則主活躍在經歷安史之亂的時期,社會的動蕩與不安,百姓的貧瘠讓他感觸頗深,所以總有那種憂國憂民的感嘆。
當然兩個人的感情不會總是豪放或是哀嘆,隨著經歷的不同,或貶或升,或遇見好友時,寫出的文章也自然不同,就像妳壹樣有高興或悲傷的時候。做題時,時間,地點,人物,大背景與小框架都要提煉出來,而且妳壹定要懂得其中的壹些暗喻,象征物,例如,柳枝,壹般都是之別離。
我很想喜歡古文,因為老師的教學方法好,每次講解時都不會說是使用了什麽什麽手法,怎麽樣,而是剖析人物的感情經歷,尤其是八卦愛情史,唉,人都是喜歡八卦的,八著八著,就理解人物了。就像蘇東坡的三段感情史,“十年生死兩茫茫”就寫給他第壹任妻子,第二任是第壹任的表妹,東坡肉在此人協助下發明,而“欲把西湖比西子”則是遇見他的壹位小妾時的感嘆,還有他怎麽倒黴,禍從口出,時運不濟的老被貶,把它當成故事壹樣理解就自然好記得多。說了這麽多就是強調,妳壹定要置身處地的在歷史中理解才能懂他。懂了壹個人,那麽他的所有作品妳都會懂得。所以古文學的好的人,歷史壹定會好。話說我那時迷上了歷史穿越文,小說的歷史和古文,詩詞都猛看,使古文水平大幅度提高,要不妳也試試。
希望對妳有幫助,至於其他技巧就沒有了,不過妳老師應該有強調過,答題時需要註意哪幾方面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