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山西省的考古專家們在山西運城市芮城縣東莊村遺址中挖掘出了數量龐大的古文物,根據鑒定,這些文物大都是新石器時期生產的,距現在差不多有近5000多年的歷史。
在這些文物之中,有壹個文物非常特殊,它是在壹個爐竈之中發現的,外形酷似陶罐,又不是陶罐,因為它的底部有壹個孔洞,兩邊中部偏上處也有2個對稱圓孔,根本無法用來裝水。
當時,專家們特意對它進行了測量,它的高度差不多15厘米,上口徑約5厘米,下口徑約10厘米,3個圓孔的孔徑均為2厘米。
之所以說這個文物特殊,是因為在場的考古專家們竟然都不認識它,大家都是第壹次見到,甚至後來大家回去翻閱完現存的所有古籍文獻,都沒有發現相關的記載。
所以,當時大家都不知道它是用來幹什麽的,只好將它作為壹件破損的陶罐進行處理。
這壹晃就是十年,等到1969年的春節到來之時,當時主持挖掘該項目的負責人回到老家過春節,有壹天他用煤球爐子做飯,結果受到家裏的煤球爐子的啟發,突然想到之前挖掘出來的那個?陶罐?和這個煤球爐子有點像,會不會也是這種用法。
於是,在春節過完後,他立馬趕回實驗室進行研究。當然,這位負責人也不是突然就想到,而是因為在這十年裏,他壹直都沒有放棄研究它,他也曾想過它是不是用來做飯的,為此他還專門按壹比壹的比例制作出陶罐的模型,來模擬使用情形,以此來推斷它的正確用法。
只不過在實驗的過程中,他發現這個陶罐太小了,無法用來生火,也根本無法煮熟食物。所以研究壹直都沒有實質進展。但這次回家,由於煤球爐子的啟發,他覺得這個陶罐可能只是古人用來生火用的。
隨後,他回到實驗室後,在其他工作人員的註視下,將燒紅的煤塊放入模型中,隨後又放入壹枚未用過的煤塊,再將蓋子蓋上,竟然發現這個陶罐跟煤爐有著驚人的相似。
因為,在這個陶罐裏面,下面是燒紅的碳,上面是還沒有燒過的,只要把上面的口蓋住。由於裏面的氧氣較少,所以很難把上面的紅炭引燃,但只要稍微打開蓋子,空氣流動進去,很快就燒著上面的碳。因為這個實驗,這位負責人推斷這個陶罐可能是古人貯存火種的工具。
其後,他們順著這方面進行研究,發現這個陶罐其口部較小,便於放置火種後聚火、排煙;其腹部有對稱雙孔,便於器內充入流通的氧氣以助火種燃燒;其底部不平且有壹孔,既可以排灰,又可以讓少量空氣充入器內,促進空氣循環,保證火種在該器內的緩慢、持續燃燒。?
在這種背景下,這個陶罐終於有了壹個屬於它自己的名字?火種器。
根據考證,最開始古人類只能靠采集天然火種和?鉆木取火?,後來他們通過?持續燃燒法?將火壹直保存下來。但是,這種存儲火苗實在太不方便,需要壹直不停的燃燒才行。
於是,古人類又想出將未盡的火炭用灰燼掩埋起來,使余火處於低氧燃燒狀態,延緩燃料的燃燒時間,以保存火種。但這種方式仍然不太便利,而且容易引起火災,於是他們又經過長期的摸索,終於發明了這種便捷、實用的貯存火種的火種器。?
據專家推測,火種器是這樣用的:先將燃燒的火炭放進這個火種器的底部,然後在其上面放入壹些還未燃燒的黑炭,適度封閉口部並置其於空氣流通處,這樣木炭就在器內緩慢燃燒。
等到需要采用火種時,打開蓋子用口吹火,火便會燃燒起來。使用後,晃動火種器,排除炭灰並續上黑炭,然後再蓋上蓋子,放在空氣流通處。這樣,火種器便如同如今的火爐壹樣,可以長久的貯存火種。?
這個火種器的發明,不僅降低了火災發生率,並有助於火種的到處挪動,其筒狀、透氣、漏渣、耐高溫等形制或特征,均被後世的火爐所繼承。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說鉆木取火是人類的第壹次?工業?革命,那麽如何保存火種則是人類邁向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路程,而火種器的發明,無異於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發明,因此被人們稱之為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