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自創建以來的幾個世紀,東嶽大帝香火已經成為凝聚北京民眾社會生活的核心力量。他們定期焚香頂禮,結社酬神,***襄善舉,全然摒棄了儒家傳統社會所強調的等級制度。正如碑文所載“都城人,嚴事之典,無內外、無貴賤、無小大,觴□宴臚,祝若不謀”,封建等級制度在這裏竟被突破。從年代跨度超逾600年之久的碑刻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東嶽廟香會的盛況和其悠久綿長的歷史,更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麽主司陰間的東嶽廟能在京城上千座神廟中獨具規模,經久不衰。而最為重要的是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從壹個側面折映出中國傳統社會所秉行的壹直不為學界所知曉的制度與原則。
半個世紀過去了,東嶽廟重新開放,但往日廟會上盛況空前的熱鬧場面和鼎盛的香火只殘存在老人們的記憶裏和默默承載著這些非凡年代的碑刻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香火的京西妙峰山香會的全面復興。從20世紀80年代起,妙峰山廟會開始恢復,據當地管理處介紹,1999年到妙峰山朝山進香的香會就多達110多檔,香客多達5?6萬。
東嶽廟廟會已舉辦三年,在朝陽區文化文物局的組織下,團結湖萬善同樂開路聖會、金盞鄉高蹺會、東城區舞獅舞龍聖會等相繼到東嶽廟進香表演。金盞鄉高蹺老會的會首劉大爺說,他們這個老會最早的時候就在東嶽廟表演,現在回來了非常高興。現在他們年年都去妙峰山進香。而歷史上,東嶽廟撣塵老會三月二十八日在東嶽廟進香之後,便去妙峰山朝頂進香。關於東嶽廟與妙峰山香會的歷史淵源以及東嶽廟香會的恢復等問題還有待於今後的進壹步研究。
①據郭子升《北京廟會舊俗》,中國華僑出版公司北京1989年,介紹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全市當時還有大小廟宇庵觀2730座。
②崇禎七年八月(1634年)《東嶽廟聖前進貢碑記》。
③順治九年三月(1652年)《東嶽廟祈嗣善會題名碑》。
④葉郭立誠《北京東嶽廟調查》,北京大學《民俗叢書》第46卷,1970年臺北中國民俗聯合會再版。
⑤[日]仁井田升《北京工商ギルド資料集》(四),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文獻中心刊行委員會1975年至1983年刊行,第三十集。
⑥[美]Anne Swann Goodrich:The Peking Temple of the Eastern Peak:the Tung-yueh Miao in Peking and its Lore,Janet R. Broeck:Description of the Tung-yueh Miao in Peking in 1927,1964年日本名古屋文物出版社出版。
⑦參見1999年10月1~2日法國巴黎“聖城北京”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
⑧參見《三教文獻》第三期,2000年。
⑨參見同治到光緒年間工部制造庫關於東嶽廟修繕需用工料的呈折,第壹歷史檔案館。
清顧炎武《日知錄》雲“嘗考泰山之故,仙論起於周末,鬼論起於漢末。”
崇禎七年(1634年)《東嶽廟聖前進貢碑記》。
崇禎十三年(1640年)《六頂進貢白紙聖會碑記》。
見光緒十九年(1893年)《清茶聖會碑》。
萬歷十九年(1591年)《嶽廟會眾碑記》。
崇禎七年(1634年)《敕建東嶽廟聖前進貢碑記》。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神明聖會碑記》。
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東嶽廟慶司會碑記》。
乾隆十四年(1749年)《馬王聖會碑》。
嘉慶二十年(1820年)《馬王廟會眾奉祀碑記》。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散司老會碑記》。
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頂聖會碑記》。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羊行老會碑記》。
光緒十四年(1888年)《東嶽廟重修藥王等殿碑記》。
民國十壹年(1922年)《公議重整撣塵放生聖會碑》。
道光十七年(1837年)《眾善山東撣塵老會碑》。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海陽義園碑記》,該碑現立於山東會館院內。
嘉慶元年(1796年)《萬善吉慶懸燈老會碑》。
天啟四年(1624年)《四季進貢白紙會碑記》。
萬歷十八年(1590年)《東嶽廟碑記》。
康熙四年(1634年)《東嶽大帝聖會碑記》。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公議重整凈爐老會碑》。
民國十壹年(1922年)《公議重整萬善撣塵放生老會碑》。
雍正九年(1731年)《獻茶聖會碑》,於民國丙子年(1936年)重修。
乾隆八年(1743年)《集義獻茶豆老會碑記》。
光緒二十二年三月(1896年)《香燈供膳窗紙會碑》。
乾隆六年三月(1741年)《東嶽廟獻花勝會碑記》。
參見《析津誌輯佚》第54頁,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萬歷十三年(1585年)《東嶽廟供奉香火義會碑記》。
(作者為北京市民俗博物館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