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名的古詩賞析

有名的古詩賞析

王維《竹裏館》賞析竹裏館 ·王維獨坐幽篁裏,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詩文賞析

這首小詩總***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壹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壹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壹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壹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壹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裏,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麽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壹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壹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壹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壹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壹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壹致,而不必借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裏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壹無選擇,信手拈來;這裏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壹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壹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壹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壹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裏.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來源:密林深處

王維《紅豆》賞析相思 ·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賞析壹

此詩以世稱想思子的紅豆為起興,先說“紅豆生南國”,已使人感到相思之情隨紅豆而生,生生不已.繼問“春來發幾枝”,問而不答;然而南國溫暖多雨,春風又動,則紅豆之發,豈止幾枝,而相思之情,亦隨之浩浩無涯.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或從此化出.

前兩句只寫紅豆而未說相思,後兩句則合紅豆、想思為壹物而“勸君多采 擷”.“君”者,抒情主人公“我”想思對象也.說“我”如何思“君”,容易流於平直、淺露.詩人的高明之處,正在於不說“我”思“君”,卻勸“君”多采“最相思”之“紅豆”,則“我”對“君”之無限深情以及對彼此相思之情的無限珍惜,已從空際傳出.

相思之情,人所***有,卻難於表達.此詩的妙處,全在於托紅豆,寄相思,象征比擬,言近旨遠,風神搖曳,情思纏綿.故能引發讀者的情感***鳴,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摘自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詩精選》 賞析二

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壹.據說天寶之亂後,著名歌者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

紅豆產於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說古代有壹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壹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即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壹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於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裏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壹種象征.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願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壹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裏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壹種熱情飽滿、壹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說: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願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壹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蘊.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壹氣呵成,亦須壹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周嘯天)

王維《終南別業》賞析終南別業 ·王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詩文賞析

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職務可謂不小.其實,由於政局變化反復,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艱險,便想超脫這個煩擾的塵世.他吃齋奉佛,悠閑自在,大約四十歲後,就開始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描寫的,就是那種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

開頭兩句:“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敘述自己中年以後即厭塵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此處原為宋之問別墅,王維得到這個地方後,完全被那裏秀麗、寂靜的田園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與裴秀才迪》的信中說:“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興寺,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從這段描述,我們就可知道詩中第二聯“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中透露出來的閑情逸致了.上壹句“獨往”,寫出詩人的勃勃興致;下壹句“自知”,又寫出詩人欣賞美景時的樂趣.詩人同調無多,興致來時,惟有獨遊,賞景怡情,能自得其樂,隨處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會其趣而已.

第三聯,即言“勝事自知”.“行到水窮處”,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裏算哪裏,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了下來…… “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閑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就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因此陶潛才有“雲無心以出岫”的話(見《歸去來辭》).通過這壹行、壹到、壹坐、壹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閑適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為後代詩家贊賞.近人俞陛雲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壹片化機之妙.”(《詩境淺說》)這是很有見地的.再從藝術上看,這二句詩真是詩中有畫,天然便是壹幅山水畫.毋怪《宣和畫譜》指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及‘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以其句法,皆所畫也.”

最後壹聯:“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實不止遇見這林叟是出於偶然,本來出遊便是乘興而去,帶有偶然性:“行到水窮處”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實在是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遊的壹個特色.而且正因處處偶然,所以處處都是“無心的遇合”,更顯出心中的悠閑,如行雲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它寫出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對於我們了解王維的思想是有認識意義的. (劉逸生)

王維《山居秋暝》賞析山居秋暝 ·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賞析壹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於這裏人跡罕到,“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壹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壹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有如壹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麽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誌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壹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裏傳來了壹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壹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壹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誌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壹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壹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壹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誌,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傅如壹)

賞析二

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壹,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後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壹個“空”字,渲染出天高雲淡,萬物空靈之美.詩人隱居於此是何等的閑適,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典型環境流露出詩人的喜愛之情.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壹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壹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壹上壹下,壹靜壹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詩人也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凈了壹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壹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蘇軾把此聯譽為“詩中有畫”的典範之秀句.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面.詩人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可不是麽,既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怎麽能見到浣洗完衣服歸來的女人們呢!然而,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沙”的聲響,又伴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壹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了如此寧靜的夜空;再聽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便是漁夫要乘著今晚的月光去捕魚.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隨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凈得許多.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裏的人美.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句作了有力的鋪墊.

尾聯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詩人有感而發.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願意留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對《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詩意的反其義而用之.說山居的景色特別留人.正如詩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於言表.

總之,這首山水田園詩畫山繡水,清新寧靜,於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賞析三

這首詩寫山居所見秋山雨後黃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約是詩人隱居終南或輞川別墅時所作.詩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瓏剔透,恰似壹泓秋水,其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詩歌於詩情畫意當中寄托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

首聯整體著眼,大筆勾勒,交待季節,點明狀態,給人以身臨其境,神清氣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實實的幾個字,極易引發人們的聯想,山居環境的靜謐,新雨過後的清新,秋日天氣的颯爽,白日向晚的安寧,字裏行間彌漫著壹股清幽明潔之氣.“空山”是王維慣用的詞語,耐人尋味.此處絕無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禪宗所謂的空寂、虛無,結合全詩來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層意思:壹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綠成蔭,遮掩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如王維《鹿柴》所雲“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二是指此處遠離塵囂,人跡罕至,“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花源記》),有如世外桃源,遺世獨立,又如洞天福地,快樂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霽,萬物壹新,銀輝四射,天地生輝,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壹派空明潔凈,熠熠生輝的燦爛圖景;四指空而不虛,靜而不寂,活力無限,意趣萬千,因為山中有歡歌笑語,漁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見,雨後空山帶給人們的不是孤獨、寂寞,不是沈寂、死滅,而是生機活力,妙趣橫生.

頷聯小處著眼,工筆細描,動靜結合,光色輝映,營造出壹個雅致脫俗、明媚空靈的迷人世界.皓月當空,朗照萬物;蒼松如蓋,亭亭凈植;松葉如針,清翠欲滴;水珠點點,閃閃發光;樹影斑駁,月光輝映,灑下壹地的星星點點,有如細碎銀子鋪滿山林,給人以如夢似幻,飄飄欲仙之感.落壹“照”字,不同於“瀉”,朱自清《荷塘月色》寫月光:“月光如流水壹般,靜靜地瀉在這壹片葉子與花上.”用“瀉”寫出了月光如水,靜謐朗照,柔媚生輝的特點.王維寫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備,狀態逼真,活現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閃爍不定,迷離恍惚的特點;也引導讀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華的恬靜光潔和明亮空靈.如果說第壹句側重寫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話,那麽,第二句就是寫月下溪流的活潑生機.妳瞧:山泉流淌,淙淙作響;月映溪流,素潔如練;流水空明,清澈見底;溪流彎彎,活潑機靈.面對這壹溪清幽潔明,空靈剔透的山泉,恨不得掬壹水山月滋潤滄桑的面龐,擷壹縷清音唱響心靈的浪花.著壹“流”字,盡顯風流,頗有柳宗元《小石潭記》“鬥折蛇行,明滅可見”的韻味,也引導人們去體味小溪或水石相激飛花濺玉的閃亮或穿林繞石琤琤琮琮的合鳴.王維壹“流”,可謂意態橫生,妙趣無窮!

頸聯拓展壹步,進到人事生活,而這種生活出現在山中黃昏這壹特有的情境中,便顯現出迷人的色彩.上句寫姑娘:壹群天真無邪的農家少女浣衣歸來,結伴同行;她們嬉戲玩鬧,笑逐顏開,吵醒沈睡的山林,激活了寂靜的生機,銀鈴般的笑聲回蕩在空曠幽深的竹林中.下句寫漁人:幾艘小船滿載星輝,盡興而歸,滿眼荷葉紛紛倒向兩邊,掀翻了無數晶瑩剔透的水珠.此情此景,讓人心生羨慕,多麽想,搖壹船沈甸甸的豐收喜悅來迎接又壹個靜謐幽美的夜晚;多麽想,唱壹池脆生生的漁舟小調去歡送又壹個余輝掩映的黃昏.姑娘也好,漁人也罷,詩人只聽見竹林中的喧鬧而不見其人,只見到蓮株的搖動而不見行舟,自可想見竹林蓮叢的茂密幽深,人們竟是裹在這樣壹個郁郁蔥蔥的綠色世界裏,這是何等動人的景象啊!而且,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想,生活在這個世外桃源的人們,勤勞純樸,心性高潔;安居樂業,幸福快樂;率性真誠,壹派天然.難怪末聯詩人要由衷地傾吐出“王孫”可留的感嘆了.

尾聯巧用《楚辭?招隱士》之典,《招隱士》末句雲:“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孫出山入仕,王維反用其意,自成佳構,增無限趣味,“隨意春芳竭,王孫自可留.”春芳雖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壹樣美麗迷人,“王孫”自可不必離去了.貌似勸人,實則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汙濁而潔身自好;“山中”比塵世好,純潔空靈,可以遠離世俗庸碌而修養性情.詩人對山中生活的迷戀之情,躍然紙上.另外,從全詩所用意象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純潔空明;郁郁青松,亭亭凈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森森翠竹,修直挺拔;卓卓清蓮,汙而不染;……凡此種種,在傳統詩文裏面,都是壹些清閑雅致,高潔不俗的意象,由此不難看出王維對理想生活的念念不忘之心.(徐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