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以《周易》的形式探討本質的基礎上,輔以《周易》中的文本內容和其他科學參考文獻,從《周易》所帶來的新內涵、周易內容的依據和應持的周易觀三個方面,簡要論述了《周易》與當今世界科學的關系。
《周易》以其淵博的知識和神秘的形式而聞名於世,而《周易》與現代科技的關系無疑成為壹個重要的話題。自從人類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以來,科學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基礎。隨著我們對科學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我們發現了世界的神奇及其運行規律的不可預測性。甚至有資料顯示,如今40%的生物學家都是有神論者,因為隨著他們研究的深入,會發現很多事情是科學無法合理解釋的。暫且不論神的存在與否,至少這引起了很多人對科學的反思,其中壹部分人求助於中國的古籍《周易》,並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發和收獲。在邏輯高度發達並趨於完善的今天,周易作為壹種不同於傳統科學的存在,必將賦予科學新的內涵和新的發展。
《周易》對傳統科學的新詮釋
要想更科學(或更完整、更全面)地看待科學,或者比較《周易》與傳統科學世界觀的差異,就不得不從科學的起源去探究,這就無法回避對“經驗”和“技術”的探究。西方哲學和科學的鼻祖亞裏士多德曾這樣定義:“就從事活動而言,經驗似乎不亞於技巧...然而,我們認為知識和理解更多地屬於技能而不是經驗,我們假設工匠比有經驗的人更聰明。”他認為“智慧是關於壹些原則和理由的知識。”科學是對智慧本質的理解。顯然,按照亞裏士多德的觀點,科學是與經驗聯系在壹起的,也就是說,科學是壹個從經驗到技能,從技能到智慧,又從智慧到科學的螺旋結構。那麽,西方所謂的“科學”就是基於普遍勞動經驗概念化的產物。概念化的過程是壹個漫長的邏輯抽象過程。
對於經驗的認知過程,維特根斯坦的“看”和“作為看”理論或許能給壹些啟示。維克斯認為“看見”有兩層含義,壹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應,二是對它的理解和解釋。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後者站在解釋者而非實踐者的層面上,將物化的存在轉化為觀念化的存在,這被維希稱為“被視為”的存在。約翰?而希克則將維希的觀點擴展為“經驗”和“作為經驗”,認為“像‘看見’壹樣”,“作為經驗”以壹種解釋的方式包含了思想,即我們根據維特根斯坦有時稱為語言遊戲的概念體系來意識到我們的環境。.....除了壹些例外,全人類的經驗都是‘經驗是’。”因此,西方哲學和科學體系對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壹種認知環境之上的,這種認知環境是建立在人類自身的解釋和理解之上的。所以難免會受到邏輯和語言本身的限制。
另壹方面,《周易》也是對客觀世界的抽象概括,但其主要方式不是邏輯和語言的精確表達,而是以符號手段進行宏觀闡釋,這是壹種不同於傳統科學的認知模式。以甘占蔔為例,做最簡單的分析。它的占蔔圖像由六個卦組成,象征著天堂。六個位置分別象征不同的狀態,符號“-”象征陽;其卦言以龍為喻,以下為“不要用隱龍”,五為“飛龍在天”,上為“康龍有悔”,整個占蔔以“元亨利真”為主。《甘》中的卦乃至《周易》中的所有卦都沒有明確的含義,只是解釋了每個卦的含義和物極必反的普遍規律。如果從六十四卦推回八經卦,則由陰陽兩卦組成,分別為“幹”、“坤”、“震”、“洵”、“坎”、“離”、“艮”、“會”,象征天、地、雷、風、水。不難發現,它的符號在自然界中很常見,符號背後是壹個非常簡單抽象的概念——“幹燥健康”;坤,順也;震,動也;荀,入也;闞,困;留,李也;嘿,停下來;交換,說出來。”(摘自《說卦傳》),分別指強壯、溫順、矯健、潛、險、美、靜、悅。與西方的“體驗行為”不同,《周易》中的符號直觀而具體,真正的內涵在於這些抽象概念的組合、關系和作用,如“雷動之,風消散之;雨水滋潤它,白晝滋潤它;別說了,說說吧;與君行之,坤藏之。“(同上)《周易》的世界觀和思辨方法的重點不是那些自然事物的物理關系,而是從中抽象出來的精神概念的作用和影響。與西方體系的線性追溯不同,《周易》的思想更傾向於不同事物之間的壹種映射關系(雖然這種映射關系還沒有得到嚴格的證明),但《周易》的哲學思想卻大大拓寬了研究者的視角,即不僅是那些在“經驗”上有“直接”聯系的人,還普遍聯系了所有看似沒有“邏輯”聯系的方面,以
周易缺失
那麽《周易》這種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什麽原理呢?我們會發現,《周易》中的象征方式對於描述世界的客觀規律是合理的,因為它的意義是缺席的。
對於壹個概念的內涵,我們可以引用弗雷格先生的理論來進壹步理解——“當壹個概念的外延增加時,其內涵減少;如果它的外延包羅萬象,那麽它的內涵必然會完全消失。”因此,對於任何存在的概念,它的功能必須是有限的(或收斂的)。我們很難想象,像這樣表達有限內涵的有限數量的概念,能夠相互作用、相互結合,從而演繹出無限規律。而《周易》使用了大量的符號,為衍生出無限的概念提供了可能。
《周易》中比較本質的概念有無極、太極、陰陽、四象、八卦(經典)、六十四卦(其他)。無極和太極的概念並沒有被廣泛涉及或使用,只是模糊地代表了“本原”的概念,“陰陽”成為了《周易》思想非常重要的基礎。“陰陽的形成是基於古人對自然的直接觀察,象征著廣泛的相互對立的事物和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陰陽”也是“經驗行為”的壹種反映形式。但與其他傳統的“經驗行為”不同,“陰陽”概念是凈化的結果,是完全統壹和概括的,是高度抽象和內化事物的產物。主要是因為世界本身的發展趨勢就是在矛盾中前進,矛盾的雙重性為“陰陽”這壹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依據。“陰陽”概念的形成是古人反復觀察、實踐和思考的過程,它必然包含在易道中。
由於“陰陽”概念的廣泛外延,由陰陽兩卦構成的八卦內涵,已經從最初的自然存在(如天地的雷電、風聲)擴展到了世界的運行規律。再者,《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不僅僅是象征意義,如井的四十八卦,象征著井,而不再是簡單地描述井的特性,而是從“不虧不盈”的德性和“井間往返”的作用延伸到抽水的方法,從而進壹步體現了君子修身、善始善終的意義。再比如第二篇短文《九二,射井谷,漏甕》,用井口的錯誤作用和抽水的不當方法作為比喻,也是指事物在某些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此可知很多研究者無法過於苛刻地限定某些條件,以至於無法揭示真實情況...
正是因為《易經》是建立在壹個高度概括的概念即陰陽之上的,其表現形式是缺席的,所以《易經》中的思想才能平衡,其內涵和形式往往能對應許多科學中的重要基礎,如陰陽概念所體現的矛盾、互根和對立統壹,以及現代科學中的許多概念,如嘌呤和嘧啶的擁抱、強弱。陰陽三聯體的使用與代表基本信息的單元模型相呼應,如層三聯體、堿基對三聯體、三維坐標等。《周易》中涉及陰陽的另壹個重要概念是“物極必反”。所謂陰盛化陽,陽盛化陰。它以簡單的形式描述了世界運行的壹個極其重要的規律,即“負反饋”,它體現了壹種制約與平衡的規則,而規則的實施必須以能夠制約其受體的規則為基礎。因此,大量事實表明,《周易》的缺項對幾乎所有規律都是普遍的。
其實,如果回到《周易》本身的名稱,不難發現,《周易》強調的是“易”,是壹種動態的變化,這很好地說明了《周易》的本質不是靜態的敘述和論證,而是以無限變化的視角去觀察世界、模擬世界、認識世界。
正確的周易觀
《周易》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特殊文化產物,不同於其他現存的歷史的、多變的,我們很難判斷它是否屬於科學、文學、哲學等範疇。,或者只是壹種迷信。而且嚴格劃分《周易》的範疇意義並不大,但正是《周易》的缺失導致了壹個重要的認知障礙,即很難從《周易》中直接推導出“確切”的規律或規則。因為所有“確切”的規律和規則都是歸類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有限的概念,即它們必須有壹個特定的條件和限制,這就直接導致了它們存在的概念,所以直接從《周易》中推導出來是不合理的,也許更準確的方法應該由《周易》來啟發、比較和驗證。
其實《易經》本身也說明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易經》——應該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待它,不要用範疇化的概念來束縛它。易經是易經。在當今時代,隨著西方科技向中國古代《周易》靠攏的趨勢,平衡《周易》與科技的關系顯得極為重要。我們不妨用《周易》“無利”之卦來簡單解釋壹下:“無利”之卦是“火上澆油”,所以不能煮,所以是“無利”;其占蔔是“恒;狐貍幫助經濟,但是跟著尾巴走,說明征收還沒有完成,就像狐貍接近河對岸,但是尾巴被水打濕了,導致沒有收益。所以,我們在探索世界的時候,無論是采用科學、周易,還是兩者兼而有之,都要循序漸進地掌握方法,否則就會像狐貍壹樣過河,功虧壹簣。就連“吉”卦也強調“吉之始,終致亂”,必須長期保持“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所謂“君子終日勞作,猶豫不決,則無咎。"
總之,不管《易經》是否真的會成為未來科學的指導和參考,至少《易經》中動靜相生、周而復始、永遠交替的世界觀是極其強烈的;“地勢坤,君子以德載物”的人文精神值得學習和發揚。我們在努力探索自己的價值,科學如此,周易也是如此。
引文和參考書目:
1.黃守啟、張善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版,2004年7月。
2.易經系統觀1版珠海出版社2001年7月。
3.《四書五經》,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2002年。
4.《儒林外史》嶽麓書社1998年6月1版
5.形而上學[古希臘]亞裏士多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5年5月版1。
6.理性與信仰【英】約翰?希克四川人民出版社,1,2003年。
7.《算術基礎》【德】G?弗雷格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1版
8.論意義[法] A.J .格雷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6月,1版
9.《意象論》【法】讓-保羅?薩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 11版。
10.哥德爾[美]王浩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9月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