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是唱詞極通俗的西河大鼓?

什麽是唱詞極通俗的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調大鼓,又名河間大鼓。民國後在天津定名為西河大鼓。它是19世紀末在弦子書與木板大鼓的基礎上,形成的河北省主要曲種。早期著名藝人馬三嶧將木板改為梨鏵板,把伴奏樂器小三弦改為大三弦,唱腔上也有革新。此後各種流派很多,清末傳到東北及山東等地。西河大鼓以說唱長篇書為主,***有八十多部,中篇書六十多部。其中的《薛家將》《楊家將》《呼家將》流傳最廣,人稱“三大將”,有“金楊家,銀呼家,說不完的老薛家”之說。

《薛家將》壹書,包括了《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及續書《薛雷掃北》。《楊家將》壹書,原先只有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祖孫三代的故事,後來天津藝人編演了《呼楊合兵》《小五虎》二書,歌頌了楊文廣、楊懷玉兩代英雄。東北藝人又前填後續,編演了《楊家將前傳》;續書還有《楊世翰掃北》《楊金豹下山》《楊再興尋父》《小將楊滿堂》。壹***歌頌了楊門十代英雄,連起來可以說上壹年。遼陽名藝人石長嶺有獨家書目六部《春秋》——《左傳春秋》《英雄春秋》《關越春秋》《銀盒春秋》《走馬春秋》《鋒劍春秋》。這部書是講史與神話結合,主要描寫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無鹽娘娘鐘離春和孫臏三個傳奇人物。六部《春秋》連起來也可以說上壹年。

西河大鼓的長篇大書,早期多為“袍帶書”。民國後,趙玉峰、程福田等人向評詞藝人學來許多“短打書”,如《大五義》《小五義》《雙貞九老十義圖》《清烈傳》等書。其中,在《小五義》中增加了“三老”“四傑”等人物和“白眉毛徐良學藝”等情節。

《響馬傳》的“書外書”最多,如《秦瓊打擂》《羅成賣線》《三全鎮》《三省莊》等十八部書。《劉公案》中也能分出來《旋風案》《烏鴉告狀》《花狗告狀》《審人頭》《拿國太》等中篇書目,因此有“說不完的《響馬傳》,唱不完的《劉公案》”之說。短篇書有二百多段,常唱的有《大鬧天宮》《大西廂》《玲瓏塔》《鸚哥對詩》等曲目。

梅花調唱腔豐富,以冀中語音為主並吸收了許多民歌小調,分成了三板壹眼的頭板、壹板壹眼的二板、有板無眼的三板等板式,其中二板的起板、雙高、流水板等各有特點。此外還有許多花腔,唱詞通俗流暢。不過有的藝人在說唱長篇大書的即興表演中也有壹些水詞,故此繆東麟才說它“詞句又多鄙俚”。短段都有準詞;中篇的“八大棍兒”也是準綱準詞,相對文學性較強。

藝人的表演技巧較多,有“說、唱、評、頌、彈、擊、學、表”等,生動活潑,靈活多樣。因此,深受廣大下層聽眾的歡迎。據西河大鼓界老藝人傳聞,僅知清末在沈陽獻藝者有第三代藝人張廷瑞(1891—1968),藝名張英勛,是當時號稱“百架鷹”的藝人之壹。他鉆研書藝,達到迷癡的地步,故此得個綽號“張魔怔”。辛亥革命前夕,他來沈陽時,剛剛二十歲。民國後此人去黑龍江獻藝,名震江北。

繆東霖在《沈陽百詠》壹書中有壹首竹枝詞是:

鐵板敲來手不停,

高燒銀燭照中庭。

梅花壹曲春風調,

人綺金國徹夜聽。

其註雲:“按俗喜聽大鼓書梅花調,閨人為甚。每至春秋佳日,花月良辰,富族豪宗竟延之。家小康者,亦或尤而效之,鳴鐵擊鼓之聲,往往徹夜不絕。”這裏說的正是打鐵板演唱的梅花調大鼓書。劉世英、繆東霖二人的記述,對大鼓,尤其是梅花調,都有貶意,他們聽慣了唱詞典雅的子弟書,對於以說唱野史為主唱詞通俗的梅花調大鼓,都很不順耳。

我們再看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盛京文盛書房刊行的清音子弟書《絕紅柳》中的壹段:

最討厭的梅花調,

拿著兩片鏵鐵噔噔山響,口內還哼哼。

擂皮的魚鼓聲更難入耳。

仔細聽次崩次崩又次崩。

這裏還是在極力反對梅花調。盡管當時的文人們都討厭梅花調,但是許多下層市民卻非常喜歡這種專唱長篇大書的梅花調。它語言通俗,唱腔明快,故事曲折,富有傳奇性。壹般聽眾並不管它的故事是否符合歷史,詞句又如何“鄙俚”。不同的聽眾有不同的愛好,正像宋代曲壇上流行的兩句話:“唱涯詞只引子弟,聽陶真盡是村人。”曲藝的雅俗之分,正在這裏。梅花調在同治年間傳入遼寧後,到民國時遍地開花。就像戲曲中的評戲,產生於河北,發展於東北壹樣。文人的排斥,並不能阻擋它們的發展。

郝艷芳演唱西河大鼓

到20世紀40年代,東北各地的許多大中小城市都有西河大鼓藝人在茶社獻藝。而它沒有普及到農村,所以東北廣大農村還是東北大鼓藝人的陣地。

1925年,西河大鼓“清家門”有著名藝人張士誠、張士德兄弟二人來奉天塔子溝壹帶獻藝,走了“火穴”。第二年他們又把其師程鶴嵐老先生請到奉天。程老先生白天說書,晚上傳藝。老先生在東北大開山門,廣收門徒,其弟子有成士章、田士傑、蔡士俊等人。程鶴嵐的師弟楊世友說書時肯賣力氣,人稱“舍命羊”。他收弟子本應取“士”字,但因“世”與“士”同音,故此改為“福”字,下傳“福、起、連、增”四代。“福”字輩藝人有郭福海、邦福來、李福源、趙福源(趙玉峰)、程福田、程福濃六大弟子。

郝派西河大鼓創始人郝英吉先生

郝派西河大鼓創始人郝英吉之長子、著名西河大鼓演員郝慶軒先生

由於西河大鼓在東北深受聽眾歡迎,30年代後,許多藝人都紛紛來大連、奉天等地獻藝。其中“梅家門”藝人下傳“德、慶、田、祥”四代,“慶”字輩藝人李慶海、李慶溪(後改說評書)、趙慶山等均到沈陽等地獻過藝。“清家門”藝人“起”字輩的王起仁久居沈陽(後改評書)。除梅清兩大門派外,先後來遼寧獻藝的還有壹雷秉安等人。山東派的“立”字輩藝人有汪立恒、宋立章、張立清等人。其中還有些是全家來沈陽獻藝的,如郝英吉帶兒子郝慶軒、郝慶國,女兒郝艷春、郝艷芳、郝艷卿;張殿山帶兒子張樹會、張樹嶺,女兒張香亭、張香君、張香蘭、張香玉;王福義帶兒子王來君、王來鑫、王來銀,女兒王香桂,均在沈陽定居。此外,也有少數奉天大鼓藝人,壹度改唱西河大鼓,如聶田盛、徐正俠等人。西河大鼓名藝人有“三桿大旗”與“黑白二丫頭”。

郝派西河大鼓傳人、郝家五姊妹合影。前排自左至右:郝艷芳(老四)、郝艷珍(老些小門派藝人,如“南口派”大)、郝艷春(老二);後排自左至右:郝艷的“秉”字輩藝人有程秉權、卿(老五)、郝艷霞(老三)

趙玉峰(1883—1972)藝名趙福源,河北河間縣人。自幼隨其兄趙雙印學藝,後拜師楊世友為師。年輕時在北京獻藝,偷學過群福慶的評書《施公案》,又把潘誠立的評書《三俠五義》移植成鼓書,開西河大鼓說唱“短打書”的先河。他還把“鼓皇大王”劉寶全的京韻大鼓唱法融會到西河大鼓之中。民國初年,在沈陽獻藝時,得到評書名家梁殿之的指點,藝技大進。他還向高福安學過京劇武功並運用到說書表演中,形成了說、唱、表、做融為壹體的趙派鼓書藝術。在天津獻藝時,他與程福田、黃福財三人被稱為“西河大鼓的三桿大旗”。1927年前後,他在天津收下朱飛雲、田起山、張起武、李起照四大弟子,人稱“雲山霧罩”。解放後他到東北各地行藝,唱過《漁夫恨》等新曲目。1956年參加鞍山曲藝團,晚年以教學為主,有弟子黃起彬。單田芳、劉蘭芳等均受其教益。

程福田(1904—1940)河北靜海縣人。其父程鳳來光緒時曾進宮為太監說書。他與其兄程福麟,其弟程福濃都拜楊世友為師。他說唱俱佳,擅說《大五義》《小五義》等書。他說的《小五義》壹書中,增加了“三老”“四傑”等人物及“白眉毛徐良學藝”等情節。1933年到大連,兩年後來沈陽獻藝,名震關東。可惜英年早逝。

黃福財(1909—1951)河北大成縣人,西河大鼓名家,楊世友的弟子,20世紀30年代在天津成名,40年代初到東北沈陽等地獻藝。解放後定居鞍山。他會的書很多,說過《五代殘唐》《楊家將》《大八義》《鎮冤塔》《明英烈》《燕王掃北》《雙貞九老十義圖》等書。其子黃秉剛得其真傳,後成為著名評書藝人。

王香桂(1916—1979)女,河北霸縣人。曲藝世家,其父王福義,其兄王萊君、王萊鑫、王萊銀均為鼓書藝人。王香桂自幼隨父學藝,後拜劉福軒為師,十四歲登臺即紅,人稱“白丫頭”。她演唱技巧高超,板眼鮮明,嗓音洪亮,道白尤佳。說書語言巧、情節細、人物活,是東北書曲界公認的女藝人中的第壹名角。她在沈陽會賓軒茶社演出時,茶社為她高搭松枝牌樓,用霓虹燈做廣告,報刊上也有不少評論。她說過《楊家將》《呼家將》《明英烈》等書。1955年去哈爾濱定居。1958年參加過全國第壹屆曲藝匯演。其子單田芳後來成為著名評書演員。

20世紀40年代末,由於弦師不足,有許多西河大鼓男演員改說評書。到解放後,只有程福濃還堅持唱西河大鼓,“文革”後復出,也改說評書。女演員中郝艷芳,在新中國成立後,名氣最高,曾當選為中國曲協遼寧分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