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毫發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自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壹法,強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壹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自然明悟,定能生慧。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2. 《莊子.養生主》的文言文翻譯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養親⑨,可以盡年⑩。
註釋
①涯:邊際,極限。
②知(zhì):知識,才智。
③隨:追隨,索求。
④殆:危險,這裏指疲困不堪,神傷體乏。
⑤已:此,如此;這裏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⑥近:接近,這裏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⑦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⑩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3. 枸杞 蘇軾 原文及譯文神藥不自閟,羅生滿山澤。
日有牛羊憂,歲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過眼等茨棘。
青荑春自長,絳珠爛莫摘。 短籬護新植,紫筍生臥節。
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 大將玄吾鬢,小則餉我客。
似聞朱明洞,中有千歲質。 靈龐或夜吠,可見不可索。
仙人倘許我,借杖扶衰疾。 神藥不自閟,羅生滿山澤。
日有牛羊憂,歲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過眼等茨棘。
青荑春自長,絳珠爛莫摘。 短籬護新植,紫筍生臥節。
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 大將玄吾鬢,小則餉我客。
似聞朱明洞,中有千歲質。 靈龐或夜吠,可見不可索。
仙人倘許我,借杖扶衰疾。 陶淵明所記載的,都說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戰亂來到這裏,那麽漁人所見的都是避亂人的子孫,不是其人,所以說並非那個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說殺雞作為食物,哪裏有仙人殺生的? 以前說南陽有菊水,水質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裏的水都長壽,有的活了壹百二三十歲。 四川青城山那裏有個老人村,據說五世同堂。
道路極其危險遙遠,活著的時候不吃鹽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彎彎曲曲像龍和蛇壹樣,喝了那的水就會長壽。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漸能夠接觸到日常的調味品,故而壽命減短,所以這就和外面的人壽命差不多了。
當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裏的時候,那裏已經早就成為很多人爭奪的地方。 壹般來說,天下像這樣的地方很多,不單單是桃花源而已。
蘇軾與芡實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雖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他六十高齡後仍紅光滿面,身體健壯,精神矍鑠,才思敏捷,這與他學習中醫藥、研究養生之道有關。他除同沈括合編了《蘇沈良方》外,還自著了壹本《東坡養生集》。
他的養生之道中有壹條是吃芡實。每天不限時間取熟芡實1粒放口中細嚼,待唾液滿口時慢慢咽下,每天吃20~30粒,長年不斷。
芡實食藥兩用,《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中醫認為它有補中益氣、健脾助胃、固腎澀精、滋養強身等功用。《金峨山房藥錄》中有詩充分說明芡實(又名雞頭米)粥的養生保健功效:“煥發容光精氣壯,粥香食進思飛揚。
金風玉露雞頭熟,萬裏行吟妙趣長。” 蘇轍與茯苓 蘇軾的弟弟蘇轍不但是“三蘇”之壹,在文壇上也占壹席之地,而且與其兄壹樣,也潛心研究中醫藥及養生之道。
據說蘇轍自幼體弱多病,加之勤奮讀書用腦過度,因而病魔纏身經久不愈。直至32歲,他開始服食茯苓,堅持1年,頑疾竟獲痊愈,此後服食不斷,也得享高壽。
唐宋時代,人們服食茯苓相沿成風,詩句吟和之中常見,如宋代文人黃庭堅有詩詠茯苓:“湯泛水瓷壹生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
至清代,服茯苓之風更盛,慈禧太後也愛吃茯苓餅,她到晚年仍容顏不衰,與此不無關系。名著《紅樓夢》中有用茯苓和人奶做茯苓霜的記述。
當時皇宮內和富貴人家,每天早晨吃壹盅作為補品。梁代醫學家陶弘景稱茯苓“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練魂,利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
可見,茯苓的養生保健功用,早被人們認識了。現在,茯苓餅作為北京的禦膳特產之壹,為中外遊客的必購之物。
陸遊與枸杞 宋朝詩人陸遊愛用枸杞子泡茶或做羹湯吃,晚年視力仍佳,依然讀書、寫詩不輟。曾有“雪霽茅堂鐘馨清,晨齋枸杞壹杯羹”的詩句描述。
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家前屋後廣種枸杞與菊花,壹為觀賞,二作食養,曾寫下壹篇清新雋秀的《杞菊賦》。唐代另壹位詩人劉禹錫也有詩贊枸杞曰:“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同甘露味,還知壹勺可延齡。”蘇東坡也喜愛在庭院中種植枸杞,自己服食及宴請賓客,有《小圃枸杞》詩為證:“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
大將玄吾鬢,小則餉吾客。“孫思邈、葛洪、陶弘景及孟冼等也常食枸杞,都成為醫林壽星。
唐代宰相房玄齡、杜如晦因政務操勞而致體衰多病,後遵醫囑服食枸杞得以康復,並都獲享高壽。民間也流傳有“要想眼睛亮,常喝枸杞湯”的俗語。
《神經本草經》稱它“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太平聖惠方》中有“服用枸杞長生不老”之說。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枸杞子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與多種藥理成分,具有保護心、肝、腎、大腦,調節神經,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動脈硬化程度,延緩細胞衰老進度及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種作用。國外藥理專家稱枸杞中所含的“維生素X”為“駐顏維生素”,又稱作“祛老聖藥”。
有枸杞之鄉美名的寧夏地區對枸杞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枸杞罐頭、枸杞晶、枸杞酒、枸杞茶等系列產品已應運而生,深受國內外顧客的青睞。 葉橘泉與決明子 江蘇名老中醫葉橘泉在省委為他慶祝90華誕之際,把剛編著的養生心得———《老人保健要點》壹書贈給與會人員,書中有壹條養生體驗:常飲決明子茶,能有效防治高血壓、血管硬化和便秘。
無獨有偶,遼寧名老中醫彭靜山也說,他常飲決明子茶,年過七旬,血壓正常,大便暢通,光線充足處不戴老花鏡可閱書報。《神農本草經》將此藥列為上品。
《廣群芳譜》中載:“決明子作茶食,助肝益精,治目中諸病。”《江西草藥》介紹:“決明子炒黃,水煎代茶飲,治高血壓。”
據說古時有壹文人,常飲決明。
4. 《養生主》譯文譯文: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識卻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而去追求無限的知識,肯定會身心疲憊,既然如此我們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就真是很危險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壹頭牛,但見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連聲誇獎他的好技術。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幹得這樣,主要是因為我已經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結構。開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壹頭壹頭全牛;現在,我看到的卻沒有壹頭全牛了。哪裏是關節?哪裏有經絡?從哪裏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數。因此,我這把刀雖然已經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幾千頭牛。但是還同新刀壹樣鋒利。。”
梁惠王說:“好呀!我從庖丁這番話裏,學到了養生的大道理。”
5. 《養生主》譯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真是危險啊!已經有了危險,還要執著地去追求知識,那麽除了危險以外就什麽都已經沒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壞事不要受刑罰,以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為宗旨,便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新生之機,可以享盡天年。
庖丁為文惠君宰牛,手觸肩頂、足踩膝抵等各種動作,牛的骨肉分離所發出的砉砉響聲,還有進刀解牛時嘩啦啦的聲音,都無不符合音樂的節奏,與《桑林》舞的節拍,《經首》曲的韻律相和諧。
文惠君說:“啊,妙極了!妳的技術怎麽會高超到這個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出了技術的範圍。開始我宰牛時,見到的都是整體的牛,三年之後,就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我宰牛時全憑心領神會,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視覺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還在運行。按照牛的生理結構,把刀劈進筋骨相連的大縫隙,再在骨節的空隙處引刀而入。因為完全依照牛體的本來結構用刀,即便是經絡相連、筋骨交錯的地方都不會碰到,何況那大骨頭呢!好的廚師壹年換壹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壹般的廚師壹個月換壹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砍。我的刀用到如今已經19年了,宰過的牛也有幾千頭,可是刀刃還像剛開口的時候壹樣完好無缺。牛的骨節間有縫隙,刀刃卻薄得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刀刃的活動肯定有足夠的余地。所以這把刀用了19年還像剛開口時壹樣。雖然如此,每碰到筋骨盤結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難下手,依然惶懼警惕,目光盯住此處,動作放慢。動刀雖然很輕,整條牛卻嘩啦壹聲立刻解體了,就像泥土被堆積在地上壹般。我提刀站起,環顧四周,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幹凈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養生的道理了。”
公文軒看見右師而吃驚地說,“這是什麽人?為什麽只有壹只腳?這是自然生成的,還是人為的呢?”接著又說:“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自然造就他時就是使他只有壹只腳。人的形貌都是自然所賦予的,由此可見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為的。”
草澤中的野雞走十步才能吃到壹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壹口水,但它並不希求被豢養在籠子裏。在籠子裏縱然很神氣,但並不快樂。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號哭了三聲就走。
弟子問:“他不是老師的朋友嗎?”
回答說:“是的。”
“那麽,吊喪像這樣子行嗎?”
秦失說:“可以。原先我以為老聃是我所認為的那個人,現在知道不是。方才我進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兒子壹樣;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親壹樣。他之所以招來這樣的吊唁者,必然是他自己也有不必吊唁而去吊唁,不必哭泣而哭泣的情況。這種情況是背棄自然,給世俗感情推波助瀾,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於自然。古時候稱這種做法是違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罰。壹個人偶然來到世間,這是他順時而生,偶然離去了,這是他順時而死。安於時運而順應自然,壹切哀樂之情就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稱此為自然的解脫。”
脂膏在作為燭薪燃燒後就燒盡了。火種卻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
6. 求文言文譯文華佗字元化,是沛國譙縣人,又名旉。
曾在徐州地區漫遊求學,通曉幾種經書。沛國相陳矽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征召他任職,他都不就任。
華佗懂得養生之道,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年齡將近壹百歲,可外表看上去還象壯年人壹樣。又精通醫方藥物,他治病時,配制湯藥不過用幾味藥,心裏掌握著藥物的分量、比例,用不著再稱量,把藥煮熱,就讓病人服飲,同時告訴服藥的禁忌或註意事項,等到華佗壹離開,病人也就好了。
如果需要灸療,也不過壹兩個穴位,每個穴位不過燒灸七、八根艾條,病痛也就應手消除。如果需要針療,也不過紮壹兩個穴位,下針時對病人說:“針刺感應應當延伸到某處,如果到了,請告訴我。”
當病人說“已經到了”,隨即起針,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結郁積在體內,紮針吃藥的療效都不能奏效,應須剖開割除的,就飲服他配制的“麻沸散”,壹會兒病人就如醉死壹樣,毫無知覺,於是就開刀切除患處,取出結積物。
病患如果在腸中,就割除腸子病變部分,洗凈傷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後縫好腹部刀口,用藥膏敷上,四五天後,病就好了,不再疼痛。開刀時,病人自己並不感到疼痛,壹個月之內,傷口便愈合復原了。
府中官吏倪尋、李延同時來就診,都頭痛發燒,病痛的癥狀正相同。華佗卻說:“倪尋應該把病邪瀉下來,李延應當發汗驅病。”
有人對這兩種不同療法提出疑問。華佗回答說:“倪尋是外實癥,李延是內實癥,所以治療他們也應當用不同的方法。”
馬上分別給兩人服藥,等第二天壹早兩人壹同病好起床了。壹天,華佗走在路上,看見有個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東西卻不能下咽,家裏人用車載著他去求醫。
華佗聽到病人的 *** 聲,就停車去診視,告訴他們說:“剛才我來的路邊上有家賣餅的,有蒜泥和大醋,妳向店主買三升來吃,病痛自然會好。”他們馬上照華佗的話去做,病人吃下後立即吐出壹條蛇壹樣的蟲,他們把蟲懸掛在車邊,到華佗家去拜謝。
華佗還沒有回家,他的兩個孩子在門口玩耍,迎面看見他們,小孩相互告訴說:“象是遇到咱們的父親了,車邊掛著的‘病’ 就是證明。”病人上前進屋坐下,看到華佗屋裏北面墻上懸掛著這類寄生蟲的標本大約有十幾條。
廣陵郡太守陳登得了病,心中煩躁郁悶,臉色發紅,不想吃飯。華佗為他切脈說:“您胃中有好幾升蟲,將在腹內形成毒瘡,是吃生腥魚、肉造成的。”
馬上做了二升藥湯,先喝壹升,壹會兒把藥全部喝了,過了壹頓飯的功夫,陳登吐出了約摸三升小蟲,小蟲赤紅色的頭都會動,壹半身體還是生魚膾,病痛也就好了。華佗說:“這種病三年後該會復發,碰到良醫才以救活。”
按照預計的時間果然舊病復發,當時華佗不在,正如華佗預言的那樣,陳登終於死了。曹操聽說華佗善治病,就把他召去,讓他常守在身邊。
曹操被腦神經痛所苦,每當發作,就精神煩亂,眼睛昏花。華佗只要針刺膈俞穴,應手而愈。
……華佗卓絕的醫技,大都象以上所說的那樣。然而他本是讀書人,卻被人看成是以醫術為職業的,心裏常感懊悔。
後來曹操親自處理國事,病情更加嚴重,就讓華佗專門為他個人看病。華佗說:“這病近乎難以治好,不斷地進行治療,可以延長壹些壽命。”
華佗長期遠離家鄉,想回去看看,就對曹操說:“剛才收到家中來信,正想短時回家壹趟呢。”到家後,用妻子有病為借口來推托,多次請求延長假期不肯回來。
曹操幾次用書信召他,又命令郡縣派人遣送華佗返回。華佗自恃有才能,厭惡吃侍候人的飯,還是不上路。
曹操很生氣,派人前往查看:如果他妻子確實生病,就賜贈四十斛小豆,放寬假期;如果他虛假欺騙,就逮捕押送他回來。因此把華佗遞解交付許昌監獄,拷問要他服罪。
荀彧向曹操求情說:“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關系著人的生命安危,應該寬容赦免他。”曹操說:“不用擔心,天下會沒有這種無能鼠輩嗎?”終於判決了華佗死罪。
華佗臨死前,拿出壹卷醫書給守獄的官吏,說:“這書可以用來救活人。”獄吏害怕觸犯法律不敢接受,華佗也不勉強,討火來把書燒掉了。
華佗死了以後,曹操腦神經痛仍舊沒有好。曹操說:“華佗本來能夠治好這種病。
這小子有意留著我的病根,想借此來擡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殺掉他,他最終也不會替我斷掉這病根的。”直到後來他的愛子倉舒病危,曹操才感嘆地說:“我後悔殺了華佗,使這個兒子活活地死去了。”
廣陵人吳普、彭城人樊阿都曾跟華佗學過醫。吳普遵照華佗的醫術治病,許多人被治好救活了。
華佗對吳普說:“人的身體應該得到運動,只是不應當過度罷了。運動後水谷之氣才能消化,血脈環流通暢,病就不會發生,比如轉動著的門軸不會腐朽就是這樣。
因此以前修仙養道的人常做“氣功”之類的鍛煉,他們摹仿熊攀掛樹枝和鴟鷹轉頸顧盼,舒腰展體,活動關節,用來求得延年益壽。我有壹種鍛煉方法,叫做“五禽戲”,壹叫虎戲,二叫鹿戲,三叫熊戲,四叫猿戲,五叫鳥戲,也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同時可使腿腳輕便利索,用來當作“氣功”。
身體不舒服時,就起來做其中壹戲,流汗浸濕衣服後,接著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體便覺得輕松便捷,腹中想吃東西。
7. 養生主的全文翻譯養生主題解這是壹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
“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壹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余”,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
余下為第三部分,進壹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莊子思想的中心,壹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壹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裏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
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養親⑨,可以盡年⑩。註釋①涯:邊際,極限。
②知(zhì):知識,才智。③隨:追隨,索求。
④殆:危險,這裏指疲困不堪,神傷體乏。⑤已:此,如此;這裏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⑥近:接近,這裏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⑦緣:順著,遵循。
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經:常。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⑩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譯文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觸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然⑦,莫不中音⑧,合於桑林之舞⑨,乃中經首之會⑩。文惠君日:“?(11),善哉!技蓋至此乎(12)?”庖丁釋刀對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進乎技矣(15)。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導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經肯綮之未嘗(22),而況大軱乎(23)!良庖歲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27)。彼節者有閑(28),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入有閑,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30),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31),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36)。”註釋①庖(páo):廚房。
“庖丁”即廚師。壹說“庖”指廚師,“丁”是他的名字。
為(wèi):替,給。文惠君:舊說指梁惠王。
解:剖開、分解。②觸:接觸。
③依:靠。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⑥砉(huà)然:皮肉分離的聲音。
向(向):通作“響(響)”,聲響。“向(響)然”,多種聲音相互響應的樣子。
⑦奏:進。?(huò)然:以刀快速割牛的聲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樂的節奏。⑨桑林:傳說中的殷商時代的樂曲名。
“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樂曲伴奏的舞蹈。⑩經首:傳說中帝堯時代的樂曲名。
會:樂律,節奏。(11)?(xī):“嘻”字的異體。
(12)蓋:通作“盍”,講作何,怎麽的意思。壹說為句中語氣詞,讀如“蓋”。
(13)釋:放下。(14)好(hào):喜好。
道:事物的規律。(15)進:進了壹層,含有超過、勝過的意思。
乎:於,比。(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這裏指眼。知:知覺,這裏指視覺。
(18)天理:自然的紋理,這裏指牛體的自然結構。(19)批:擊:郤(xì):通作“隙”,這裏指牛體筋腱骨骼間的空隙。
(20)導。引導,導向。
窾(kuǎn):空,這裏指牛體骨節間較大的空處。(21)因:依,順著。
固然:本然,原本的樣子。(22)技(zhī):通作“枝”,指支脈。
經:經脈。“技經”指經絡結聚的地方。
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連接很緊的地方。
未:不曾。嘗:嘗試。
(23)軱(gū):大骨。(24)歲:每年。
更(gēng):更換。(25)族:眾;“族庖”指壹般的廚師。
(26)折:斷;這裏指用刀砍斷骨頭。(27)發:出,這裏指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
硎(xíng):磨刀石。(28)閑(jiàn):縫,間隙;這個意義後代寫作“間”。
(29)恢恢:寬廣。遊刃:運轉的刀刃。
(30)族:指骨節、筋腱聚結交錯的部位。(31)怵(chù)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32)謋(huò):牛體分解的聲音。(33)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