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壹步加深,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有列強侵襲,內有民族危機,在此背景之下,“救亡圖存”成了整個社會的主導思想。知識分子、愛國者們轉向西方先進理論,試圖尋找出路。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者有之;主張君主立憲者有之;主張開創國會者亦有之。而魯迅先生卻對此不以為然,《文化偏至論》壹文正是針對這幾種思潮寫出的,此文創作於1908年8月,發表於《河南》雜誌。
? 魯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論》中,吸收了尼采的思想,結合了中國的社會實際,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個人觀“,即”掊物質而張靈命,任個人而排眾數“,拒絕文化偏至,先立人後立國的觀點。
? 或許閱讀此文之前,我們心裏存了幾個疑問:
何為“文化偏至”?
如何應對“文化偏至”?
在文章第壹段,魯迅先生就深入分析了中國落後的原因以及發展現狀。並提出了當下各種思潮風行的原因: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中國“自尊大”,對西方的歷史文明和文化思想沒有深刻了解,國家危難之刻,民族危機之時,壹旦接觸了新的不同的理論思想,便奉其為圭臬。而全然不去考量思索這種理論是否適用於中國的社會實際,只顧盲目的號召學習應用。
歷史上著名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也正是發起於此時。洋務派認為國家憂患的根本在於國力的衰微,而武器裝備是提升國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由此主張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維新派則認為國勢衰頹是腐朽的封建帝制的惡果,主張推翻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並進壹步建立君主立憲制。這兩派可謂是當時社會思潮的主流,而魯迅先生不留情面地指出,這其中多有虛偽利祿之徒,借著空名來滿足自私利欲;更有甚者借助大眾的力量欺壓異己者,打著民主的旗號,壓制卻比暴君還要強烈。在魯迅先生看來,這些所謂“知識分子”“有識之士”都是目光短淺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
到這裏,魯迅先生首次提出“文化偏至”的概念,所謂“偏至”,並非含有貶低的意味,而實在是壹個中性詞。文明是流動發展的,是不斷演變的,今天世界所取得的成就,無壹不是繼承前壹時代的遺產。就好比壹條滔滔大河,在流動的過程中偏離了方向而愈行愈遠,要想使其回歸正道,就必然得用另壹股更大的力量推動它,這就造成了偏至。“文化偏至”亦如此,它是壹個無法回避的必然的結果。然而“偏至”到底是為形勢所迫的另壹種極端,究竟是否正確尚未可知,又何況是在西方環境下產生的偏至文明!如此這般想要將西方文明理論實施與我國,實錯矣!
實錯耶?錯在何處?為此,魯迅先生根據史實梳理了壹下西方文明的演變歷程:
羅馬帝國統壹歐洲→教皇通過宗教特權控制整個歐洲→英德意民眾聯合反抗,擺脫宗教束縛→物質主義、大眾民主。
這其中,“物質主義”與“大眾民主”正是西方十九世紀政治思想大潮。而值得註意的是,這幾思潮是為糾正宗教濫用權威而產生的,用正確的標準加以衡量就會發現,這本身也是偏至了的,用在西方尚嫌“缼臂跛足”,只是受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怎能就施行於國情與社會實際都截然不同的中國!況且這思想也絕非新的值得學習的“文明”,而只會讓中國又壹次陷入偏至和虛偽!就此,魯迅先生提出:反對物質,重視個人。
了解魯迅先生的生活背景也許會有助於我們更深刻的接觸魯迅先生的思想。
魯迅生於光緒七年,長於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幼年時進私塾,從師“淵博的宿儒壽鏡吾”,少年時家道中落倍嘗世間冷眼,十七歲入南京水師學堂(洋務派的產物),次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的附設礦物鐵路學堂(維新派的產物)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二十壹歲公費赴日本留學,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其註意人性與國民性問題,二十三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課間觀“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同年在日本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後幾年學習了德語和俄語。
魯迅從小在封建大家庭中長大,接受的是最正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儒道佛等思想已經深深的埋在他的潛意識裏了。就算他自己認為已經擺脫或消除了這種影響,然而從小養成的世界觀人生觀是難以改變的。所以,我們閱讀魯迅的著作就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是魯迅思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了。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魯迅也並非是抱著完全否定的態度,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魯迅正是呼籲真正的有識之士要肯定自身優點有文化自信,但同時也要看清差距,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思想理論,結合中國國情,認清現實,由此找出壹條適合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魯迅這種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日本的留學經驗加上受到自然科學(主要是醫學)等的影響,魯迅先生對西方文化理論也有較為廣泛的了解。
前面已經說過,救亡圖存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每壹個有誌青年都致力於拯救國家於危難,當然,魯迅也不例外。在學習西方理論的時候,他也會有意識地思索如何才能拯救中國。尤其是在學堂親身體會過“物質”和“眾數”之後,他更是從中脫身,回頭批判。然而國門被打開之後,西方理論的湧入使國人茫然無措,文化自卑心理十分嚴重,因而魯迅十分強調“個人”的重要性,並提出“掊物質而張靈明”。
接下來,魯迅先生主要闡述了對“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壹種強調個人自由、個人利益,強調自我支配的政治、倫理學說和社會哲學)與“物質主義”(以物質生活為生活的第壹和中心要義,強調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要性,主張致力於物質享受,並以物質生活資料判斷善惡是非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學說)的看法。
中國的短板正是忽視個體而強調集體,甚至以談論“個人”為辱。然而這世界總還是有不想隨眾(並且往往大眾水平是以最低為準)的人,也即提倡個人主義的人。主張以自我為思想行為的主導中樞、實現自我本性的絕對自由的斯蒂納;強調自主、主張發揚自我和尊重天才的叔本華;聲稱只有發揚人的個性才是最高道德而藐視其他壹切事務的克爾凱郭爾;將“個人“與“社會民主”呈現在劇作中的亨利易蔔生……至於尼采,更是個人主義的傑出人物,與其壹味信賴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不如犧牲放棄愚眾來期待壹二天才的出現,這就是尼采曾震驚歐洲思想界的“超人說”。
或許所謂民主也並非完美理想的制度,遵從眾意也許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民眾,然而有誰去評斷眾意的對錯呢?希臘的民眾殺死了蘇格拉底,猶太的民眾殺死了耶穌,只有感慨眾意,是非對錯,只靠眾意如何判斷!於是魯迅先生說:放棄大眾式的民主而寄希望於英才。
在抵抗社會庸俗化的大潮中,與提倡個人主義同時興起的還有對物質主義的反抗。對物質過度崇拜,精神就會匱乏,文明要旨就會流於平庸。當物質扼殺了人的精神生活,就有學者文人起來反抗了,主觀主義和意誌論就興起了。然而這種主觀主義的主旨是有些極端了的,多是強調並渴求意誌力超群的人。這其實也是十九世紀文明的偏至,大約是為了糾正前壹時期文明的弊端,委實令人悲嘆。
文章到最後,總結提出觀點:反對物質主義、大眾民主,而重視個人,建立“人國”。對外既不落後於世界的思想潮流,對內又不失固有的中華血脈,汲取當今的先進思想,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另外建立壹種新思想。為什麽西方國家比我們強大呢?魯迅先生認為,其根本在人,因而國家要想在世界中立足,第壹要務還是“立人”。
到這裏,也許文章開頭的兩個個問題大家心裏已經有了答案,但還是容我啰嗦幾句。
“文化偏至”是為糾正前壹時期錯誤思想而產生的另壹種極端思想的文化現象。在此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物質主義”與“大眾民主”皆是十九世紀歐洲“文化偏至“的產物。
如何應對“文化偏至“,也就是本文的主旨觀點。即“掊物質而張靈命,任個人而排眾數“。
從全文來看,魯迅先生是吸收了尼采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之上,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而提出了壹條獨特的發展之路。魯迅也並非完全采納尼采的觀點,魯迅先生的個人主義落腳於社會,即個人還是要回歸社會,這正如魯迅的老師章太炎所言:“大獨者,大群之母也。“社會作為壹個集體,是由彼此獨立的個體所組成的,只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都有進步的思想和前行的動力,由內而外地發展,才會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而中國的現狀,打擊個人而”奴性十足“,魯迅先生提出”立人“的觀點可以說是十分有針對性的。
同時,這篇文章也充斥著魯迅先生的國民批判性。本文所批判的“眾數“,放在中國,就是冷漠的旁觀者,也即所謂的”看客“們。或者換個詞----群氓(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莫斯科維奇如此定義群氓:那是壹群由平等的、無名的以及類似的個人組成的變化中的集合體)。在魯迅的作品中,”看客“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形象之壹。如戲弄嘲笑孔乙己的酒客們;如將祥林嫂的悲慘遭遇當作飯後談資的人們;如趕去觀看夏瑜被殺的老百姓們……這些人麻木不仁,冷酷無情,對他人的苦難抱著壹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並堅信災禍永遠不會落到自己頭上。這其中有貪名圖利之徒,壹邊宣揚這為國獻身,卻又把別人推向前線,而壹旦要輪到自己做什麽,就拔腿逃跑。我仿佛看到壹幅漫畫,人們高舉著為國獻身的旗幟,卻都站在原地踏步,殊不知,暫時立身的土地已經開始碎裂。便如伏爾泰所言:”人人手持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走向罪惡。“
“任個人“就是要建立新的、有鮮活生命力的人。先要培養優秀的個體,然後才能推動壹個集體的進步。“排眾數”則是要隔絕中國看客們愚昧麻木的思想,使後世新人得以從這種僥幸心理中擺脫出來。
魯迅先生在他的“個人觀”中強調了“個人”與“平等”的矛盾。魯迅先生認為,“平等”也是壹種對個人的壓制。魯迅先生也列舉了許多實例以證明,讓“英才”與“眾數”平等,本身就是對英才的壹種壓制。尼采的超人說中也提出,社會的進步並不是由大眾推動的,而是有賴於天才的誕生。由此看來,“眾數平等”對社會本就好處無多。不過還是要指出壹點,魯迅先生反對”大眾民主“是說人與人之間在精神層面和思想境界方面本就存在不平等,而絲毫沒有提到社會地位平等與否的問題。
至於“掊物質“,物質是人類的客觀需要,是基於現實提出的,然而只重視物質的滿足而忽略精神思想,這是魯迅先生所批判的。沒有精神營養,只靠物質文明是不能體察品味盡人生的根本意義的。並且,倘若只追求物質的發展,中國也不會真正達到富強文明,國家要想強大,根本在於人的培養,這是貫穿本文的中心思想,倘若沒有精神文明的進步,中國將永遠不會有”英才“的降生,渴求在世界立足,也只能是壹場空夢罷了。
想必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本人是激烈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甚至呼籲人們不要看古籍,然而他自己卻是詩書滿腹。我在前面也提到過,魯迅先生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並非抱著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辯證的接受。仔細考究魯迅先生的用語,我們也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我們的文化,還是有肯定的。
首先開篇第壹句,“中國既以自尊大昭聞天下“,這個”自尊大“而非”妄自尊大“,壹字之差,而褒貶含義就全然不同;緊接著,壹句” 善詆諆者“更或還有些褒揚的意味;此外,魯迅先生主張使用白話文,卻選擇用早期文言文完成此文的創作,在篇末,也對某些認為文言鄙陋的人提出批評,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肯定,可見壹斑。但在其它文章包括本文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批判的,這或許有些自相矛盾,但也並非不可理解。中國國人的文化自卑心理其實是十分嚴重的,尤其國門被打開之後,更是陷入壹種對西方文化盲目吸取的狀態,甚至於對外國人也有了壹種莫名的尊崇。要想發揚個人的思想,首先要有健全而又獨立的人格,這就需要有文化自信,但又不能盲目自信,也要看清差距,認清現實,積極吸取西方文明中真正的營養,因而魯迅先生在後面又提出對中國現狀的批判,並就此提出自己的期望。
就我個人而言,魯迅先生在篇末大篇幅的尖銳而深刻的反問令我十分欽佩,仿佛是夢中被點醒的人壹般。我不得不說,魯迅先生對於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可以說是不留情面了,雖說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壹份子,我仍感覺有壹些消極、難過。但並非是失去了希望的。這也正是魯迅先生的魅力,他將黑暗揭露給我看,卻又指出光明的方向,使我們不至於喪失前進的動力。而不像某些批判家的論調,將中國置於十八層地獄,仿若已經沒有了生存下去的必要。我此前壹直以為,復興中國是政府機要人員的工作,作為壹名學生,我只需要學習,然後成家立業,中規中矩的過此壹生,國家有號令我便響應,做大眾的壹份子似乎也十分安逸,而且我在高中所接受的思想,皆是以集體為先而忽略(相較之下)個體。但如今我意識到,個體的思想才是推動集體前進的第壹力量,並且因為是內在的動力而更加有力!
我想起胡適先生的壹句話:“爭妳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妳們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衷心希望新時代的青年們都能建立起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格,那麽離中國真正繁榮富強的日子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