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天行簡介

古籍中的天行簡介

天行指由天地間的疫毒戾氣流行傳播而引起的傳染性流行病,如天行溫疫、大頭天行之類,所以天行是疫病的別稱。出《外臺秘要·傷寒門》。《三因極壹病證方論·敘疫論》:“疫病者……壹方之內,長幼患狀,率皆相類者,謂之天行是也。”參疫、時疫、瘟疫:疫指具有劇烈流行性、傳染性的壹類疾病,多因時行癘氣從口鼻傳人所致。出《素問遺篇·刺法論》。《類證治裁》卷壹:“疫為時行癘氣,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門闔境,多發於兵荒之後,不數見。常疫則壹隅數家,壹家數人,癥多相似。春、夏、秋三時皆有之,而夏秋為甚。其厲邪之來,皆從濕土郁蒸而發,觸之成病,其後更相傳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為燥熱毒癘,從無辛溫發散之例,壹切風燥辛熱,皆不可犯。至於大疫,又宜斟酌司天歲氣方向,不拘壹轍也。”時疫為病名,即疫、瘟疫。見《瘟疫論》。因癘氣疫毒從口鼻傳人所致。有強烈的傳染性。《不知醫必要·時疫》:“此癥有由感不正之氣而得者,或頭痛,發熱,或頸腫,發頤,此在天之疫也。若壹人之病,染及壹室,壹室之病,染及壹鄉、壹邑,其癥憎寒,壯熱,口吐黃涎,乃在人之疫也。”甚者痓厥譫狂等。治宜疏利、解穢、清中,攻下等法。瘟疫為病名,亦稱溫疫。感受疫癘之氣,造成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總稱。《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民病溫疫早發,咽嗌乃幹,四肢滿,肢節皆痛。”後世常見者為:1.暑熱疫毒,伏邪於胃。癥見壯熱煩躁,頭痛如劈,腹痛泄瀉,或見衄血、發癍、神誌昏迷,舌絳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見《疫疹壹得》)。2.癘氣疫毒,伏於募原。初起憎寒壯熱,旋即但熱不寒,頭痛身疼,苔白如積粉,舌質紅絳,脈數等。治宜疏利透達(見《瘟疫論》)。

詳見百科詞條:天行 [ 最後修訂於2015/10/4 19:26:23 ***688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