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筆者看來,即便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這種說法,仍然是有欠精準的……
是誰放火燒毀了圓明園?
壹百多年以來,稍有近代史常識的中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妳:“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這個說法,在原則上,似乎沒有什麽大錯。只是,如果深入到史料當中並從細節入手,則會發現,這種說法,其實仍然有過於籠統的嫌疑。
我從各方史料裏面讀出來的事實卻是——不是“英法聯軍”,而是“侵華英軍”放火燒毀了圓明園,在那把持續了兩天的熊熊烈火當中,侵華法軍,似乎只是壹個旁觀者,而並未扮演什麽實質性的角色。
首先,我要交代這個故事的背景。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殺入北京的時候,聯軍誤以為鹹豐皇帝住在圓明園(事實上鹹豐皇帝那時正在熱河承德避難)。這是英法聯軍殺向圓明園的最初動機——想活捉大清國的皇帝。
在向圓明園進軍的過程中,侵華法軍率先抵達了圓明園並開始搶劫園內的財物,而侵華英軍的部隊則在此期間迷了路並因而晚到了壹天。
在晚清長期當官的美國人馬士認為,是侵華法軍帶頭劫掠了圓明園,而此後,是侵華英軍放火燒毀了圓明園,而侵華法軍實際上並未參與放火。
馬士在其所著《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的說法,是這樣的:
“……最後,(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伯爵希望破壞圓明園宮殿的建築,把它視為有些俘虜曾被虐待的地方,並作為計劃損傷(大清國)皇帝個人尊嚴的壹種辦法……而(法軍方面的)葛歷勞士男爵則以為:這不過是對沒有抵抗的鄉村地點和別墅的壹種破壞而已,他寧願破壞北京城內的皇宮,因為那是最高權威的所在……(法軍)孟德邦將軍親眼看到圓明園被他自己的軍隊所劫掠過,認為破壞圓明園是壹種破壞文化的暴行,並不能產生所期望的結果,他拒絕協同去執行這種破壞,(英軍)格蘭特將軍則反對去破壞皇宮,認為那是壹種背信行為……因而,他(格蘭特)著手去執行(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伯爵的命令來破壞這個避暑行宮(指圓明園)。這個命令發布了,在10月18日……二百多所建築物,被(英軍)格蘭特將軍指揮的軍隊,付之壹炬……法國人劫掠了這個宮殿,而英國人又毀壞了它……”
馬士的說法,總結起來,是以下的幾點意思:
1.法軍洗劫了圓明園的財物,而英軍則提議燒毀圓明園。
2.法軍不同意燒圓明園,法軍說:要燒就燒紫禁城。
3.英軍堅持要燒毀圓明園,法軍反對,並拒絕參與。
4.英軍壹意孤行,下令自己的部隊,獨自燒毀了圓明園。
我們再來聽聽瑞士學者林瑞谷(Erik Ringmar)的說法:
“……Finally,on 18th October,the British commander,James Bruce,the eighth earl of Elgin–the son of the seventh earl,the notorious collector of Greek marbles–ordered the Yuan ming yuan to be burnt to the ground.During the subsequent two days,groups of soldiers were dispatched around the grounds to set fire to the various palaces and the other buildings……”
林瑞谷(Erik Ringmar)的這段敘述,翻譯成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終於,在(1860年)10月18日,英軍統帥額爾金(勛號略去)下令燒毀圓明園,在接下來的兩天之內,成群結隊的士兵們,被分派到園中的各處,放火燒毀了各種各樣的宮殿、塔、亭以及其他的建築物……”
這位瑞士學者Erik Ringmar的說法,出自他所著《Liberal Barbarism and the Oriental Sublime:The European Destruction of the Emperor's Summer Palace》,可譯作《自由派的野蠻和東方人的莊重:歐洲人搗毀圓明園始末》。
可見,瑞士學者林瑞谷(ErikRingmar)的說法,也是很清楚的:是英軍放火燒毀了圓明園,法軍並沒有參與其中。
此外,我們民國時期的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也認為是侵華英軍燒毀了圓明園。
蔣廷黻在其所著《中國近代史》附錄裏面,有壹篇名叫《評清史稿:邦交誌》的章節,該章節當中,有如下的文字: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兩廣總督葉名琛之被捕、文宗之退避熱河、英人之焚圓明園諸事,***占篇幅僅西藏交涉之四分之壹……後巴夏禮又力助法翻譯官與載垣辯論,且措詞失禮。載垣於是陽許之,而陰謀害之。次日晨,英、法譯者歸營報告,途遇僧格林沁之馬隊,英人被捕者二十六,法人十三,經二十日之監禁虐待,英人得生歸者半,法人僅五名,後英人之焚圓明園者,即以報復也。撰《邦交誌》者,何必隱諱其詞若此……”
蔣廷黻這段文言文,翻譯成現代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兩廣總督葉名琛被捕、鹹豐皇帝暫避熱河承德、英國人火燒圓明園,這些事情在《清史稿》裏面,竟然只占西藏交涉案的四分之壹篇幅……英國談判代表巴夏禮奮力協助法國翻譯官和(怡親王)載垣辯論的時候,出言不遜。載垣於是表面上答應巴夏禮,暗地裏卻盤算謀害他們。第二天早晨,英、法兩國翻譯在歸營報告的途中,被(清軍)僧格林沁的馬隊抓走,英國談判代表被抓了二十六人,法國談判代表則被抓了十三人。這些人被僧格林沁拘禁了二十天,並遭到了虐待。其中,英國談判代表只有壹半的人生還,而法國談判代表則只有五人生還。後來,英國人放火燒毀圓明園,就是對這件事的報復。寫《清史稿?邦交誌》的人,妳為什麽要隱瞞這壹段呢?……”
可見,民國時期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的說法,也是壹樣的:是英國人(或說英軍)燒毀了圓明園,根本沒有法國人(或說法軍)的事。
我們再來看看法國大詩人雨果(Victor-Marie Hugo)在他《給巴特勒上尉的復信》中的說法:
“……有壹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壹個強盜洗劫財物,另壹個強盜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壹個叫法蘭西,另壹個叫英吉利……”
(雨果的這封信,轉引自貝爾納?布裏澤(Bernard Brizay)《1860:圓明園大劫難》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83頁。)
顯然雨果的說法,也是這樣的:法軍洗劫、英軍放火。分得很清楚,毫不含糊。是英軍燒毀了圓明園,而法軍只是洗劫財物,並沒有參與放火。
無獨有偶,“火燒圓明園”事件的親歷者——法軍方面的人員阿爾芒?呂西也認為是侵華英軍放火燒的圓明園,法軍並沒有參與放火。
我們來讀壹讀阿爾芒?呂西證言:
“……世界第八奇跡(指圓明園),我們(指法軍)剛剛將其洗劫壹空,英國人又剛剛將其付之壹炬,圓明園,這歷經了數朝數代的傑作,是我平生所見最漂亮的東西,今生今世,再也無緣壹見了……”
(法軍方面這個人員“阿爾芒?呂西”的證言,轉引自Bernard Brizay《1860:圓明園大劫難》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85~286頁。)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法軍的隨軍翻譯埃利松在《翻譯官手記》中的說法——埃利松也認為是侵華英軍不顧法軍的反對,獨自放火燒毀了圓明園的。
“……(英、法兩軍)各派出三個人組成壹個六人委員會,委員會負責根據物品(贓物)本身的價值或藝術價值……以便可以平均分配……海澱的中國(大清國)百姓已經越過圍墻進入公園(圓明園)……貪婪突然萌發了他們(海澱村民)身上那顆愛國主義(指懷念明朝)的種子,他們奔走相告說報仇的時刻已經來臨,說這是老天爺要讓清朝滅亡……周邊的農民、海澱的無產者們,偷偷和幫助侵略軍的中國(大清國)苦力勾結,進入園林中的宮殿……時不時有人高喊‘救火啊’。他們慌張趕過去,任憑東西散落壹地,他們用絲綢……床單……來撲滅已經燒到珍木壁板的火焰……英國人不顧他們盟軍(指法軍)的克制行為,獨自派出了壹支縱隊,有條不紊地燒毀了圓明園裏剩下的壹切……宮殿被燒了,寺廟、珍寶館、藏書閣被燒了……都化為了黑色的灰燼……(法軍蒙托邦司令)說:‘這些人(指英軍)簡直是太狂妄了,簡直是虛偽透頂……’”
法國學者貝爾納?布裏澤(Bernard Brizay)在其所著《1860:圓明園大劫難》壹書裏,也查閱並引用了法軍隨軍翻譯埃利松的證言如下:
“……附近海澱村的(大清國)村民,和法軍招募的壹些(大清國)苦力,已經架上了雲梯,攀上墻頭進去了,開始自顧自地搶了起來,他們在好幾個殿堂放了火,因此開始引起恐慌……就這樣,英國人、法國人……大批地沖進了圓明園,不僅僅是他們,那些中國(大清國)苦力,還有中國(大清國)的盜賊,都鼓足勁兒大撈意外之財……”
可見,侵華法軍隨軍翻譯埃利松的說法,要點如下:
1.海澱村的大清國居民和法軍壹起對圓明園開展了洗劫。
2.海澱村的大清國居民在圓明園內放火,法軍則開展救火。
3.法軍反對放火燒毀圓明園,英軍壹意孤行獨自放了火。
4.法軍司令蒙托邦對英軍放火燒毀圓明園壹事,十分不滿。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侵華法軍士兵德凱魯勒的說法:
“……(英軍)此次搶劫延續了整整壹天……在撤走以前,英國人把他們到過的宮殿和他們四周的花園都放把大火燒了,他們還說,今天傍晚的夜景,壹定是非常漂亮的……壹到傍晚,果真就像英國人事先講的那樣……壹片紅光就照亮了韃靼山的支脈……壹片火光不時騰空而起,火花四濺,在空中飛舞,然後又很快消失,在萬籟俱寂的深夜,建築物倒塌的轟隆聲清晰傳來,直刺我們的耳鼓……”
(侵華法軍士兵德凱魯勒的此處證言,請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二次鴉片戰爭(六)》第367~368頁,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
這個侵華法軍士兵德凱魯勒的說法是:真正大規模的火燒圓明園行動,是英軍幹的,而法軍只是壹個旁觀者的角色。
法國學者貝爾納?布裏澤(Bernard Brizay)對放火燒園的英軍主要部隊,作了非常仔細的考證,也收錄在《1860:圓明園大劫難》這冊資料中。他是這樣說的:
“……10月18日……英軍到處張貼布告,宣布:(英軍)格蘭特將軍下令搗毀圓明園,以報復英國俘虜所受的虐待。這壹天,秋高氣爽,萬裏無雲,約翰?米契爾將軍率領英軍第壹師的第六十來復槍團和第十五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約三千五百人,向圓明園進發……成群結隊的士兵們,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向圓明園各處放火,圓明園內的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工兵上尉查爾斯?戈登幾天前參與了對圓明園的洗劫,現在又回來縱火……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壹直漂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法國人拒絕和他們(英國人)壹道焚燒圓明園……”
可見,放火燒毀圓明園的洋兵,其番號、人數、將帥名字……是十分清晰的——都是侵華英軍的人。
那麽,法軍到底是不是壹丁點兒火也沒放過呢?恐怕也不是。我們來聽聽英軍方面的人員、親歷者斯溫霍的證言:
“……當法國人對圓明園內部毀壞工作完成後,他們焚燒了皇帝的寢宮,退出庭院,搬到安定門外的壹個村子駐紮……”
(斯溫霍的此處證言,請參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二次鴉片戰爭(六)》第351頁,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
斯溫霍的證言指證了法軍在此前的劫掠當中,放火燒毀了鹹豐皇帝的寢宮,但是,這只是壹起小規模的放火行為。
法軍在幾天之前小規模的放火行為,在英軍方面,還有壹個證人,他是英軍的吳士禮中校。
吳士禮中校在同壹冊資料中,是這樣說的:
“……我們的盟軍(指法軍)搶完了,也燒了多處宮殿,卻反過來抗議我們……他們認為將圓明園完全搗毀,簡直是哥特人的野蠻行徑,令人詫異的是,當我們的高盧盟友(指法軍)將那裏的奇珍異寶洗劫壹空時……這種評價居然沒有閃現在他們向來堪稱敏銳的頭腦中……”
今天的資料,就列舉至此,事實上,相關資料還有很多。
綜合上述的各種史料以及各家的說法,請容我將事件的來龍去脈,作壹個以下的總結:
1.1860年10月5日,英法聯軍進攻北京,誤以為鹹豐皇帝住在圓明園,遂向圓明園進軍。
2.1860年10月6日,法軍率先抵達並占領了位於北京郊外的圓明園。
3.此時,海澱村的大清國居民翻墻進入圓明園開始搶劫,法軍幾乎同時也發起了搶劫。期間,海澱村的大清國居民和法國人,都對圓明園實施了小規模的放火行為。但是,這些小規模的放火得到了控制,對圓明園全園並未造成實質性的大毀壞。
4.1860年10月7日,英軍抵達圓明園,加入了搶劫財物的行列。
5.1860年10月8日,英軍和談代表巴夏禮等人獲釋。英軍隨後獲悉,有部分英國談判代表於此前被清軍殺死。
6.英軍遂決定報復,提議燒毀圓明園全園。法軍反對並拒絕參與放火。
7.1860年10月18日,英軍壹意孤行,私自決定燒毀圓明園全園,並開始了大規模的放火行動。
8.1860年10月19日,圓明園全園被侵華英軍燒毀。
也就是說不是“英法聯軍”,而是“侵華英軍”最終放火燒毀了圓明園。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更能接近當時的歷史事實。
摘自 馮學榮 著 《中國歷史的側面2》,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