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十三經包括四書五經嗎?

十三經包括四書五經嗎?

四書五經:合稱四書五經,是中國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義、春秋”。其實早就應該有六經壹書,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是儒家學生的必讀書目。

/view/671.htm

十三經是指南宋時期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它們是《詩經》、《尚書》、《李周》、《李逸》、《李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亮傳》、《論語》、《爾雅》、《孝經》和《孟子》。

歷史

十三經是從漢代五經逐漸發展起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

漢代:五經

漢代把易、史、蜀、李、春秋作為“五經”,站在學者的立場。

唐朝:九大經典

《春秋》在唐代分為三部傳記,即《左傳》、《楊公》、《谷亮》。《禮記》分為三禮,即李周、李逸和李記。這六書與《易》、《書》、《史》合稱為“九經”,也是文人用來取經的。

晚唐:十二經

唐文宗成年後,在郭子學習石雕。除了《九經》,他還加了《論語》、《爾雅》、《孝經》。

五代:十壹經(收入《孟子》)

五代十國以後,蜀主孟昶刻十壹經,收錄孟子,不包括孝經和爾雅。

南宋:十三經正式形成。

到了南宋,《孟子》正式成為經典,與《論語》、《爾雅》、《孝經》等原九部經典壹起構成了十三經。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礎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稱為經典,《左傳》、《楊公傳》、《谷亮傳》屬於《春秋經傳》、《禮記》。在這十三種文獻中,《經》的地位最高,其次是《傳》和《紀》,其次是《爾雅》。十三種儒家文獻長期取得“經典”地位。在漢代,易、史、蜀、李、春秋被視為“五經”,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立於諸子之首。唐代有“九經”,也是為學官而設,用於選拔士人。所謂“九經”包括易、史、舒、、、和《春秋》三本傳記。唐文宗成年後,在郭子學習石雕,除了《九經》,還得益於《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壹經》,除《孝經》、《爾雅》外,將《孟子》收錄,首次入經榜。南宋學者朱在《禮記》中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悉的四書,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典。到目前為止,十三部儒家文獻已經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清朝乾隆年間,十三經的經文刻在石頭上,阮元合編《十三經註》。自此,十三經之名及其在儒家經典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經內容極其廣泛,《周易》是壹部占蔔之書,外層神秘,哲理深刻。《尚書》是壹部古代歷史文獻的匯編,其主要內容是君王的詔書和談話記錄,君主和大臣。《詩經》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民歌,雅是西周王績正統雅樂。《頌》是上層社會祭祀祠堂的舞曲。《李周》主要收集周王室的官制和戰國時期各國的官制。《儀禮》主要記錄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制。《禮記》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匯編。《春秋三傳》是圍繞《春秋》經典而形成的著作。《左傳》重在敘述歷史事件,《楊公傳》和《谷亮傳》重在議論。《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孝經》是壹部研究封建孝道的專著。孟子致力於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為。《爾雅》詮釋的是字義和名物,常被學者用來詮釋經典。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處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尊崇之大,影響之深遠,是其他任何經典都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僅尋找治國平天下之策,而且遵循儒家經典規範臣民思想,建立倫理道德,引導民風。儒家經典對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要了解和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就得讀十三經。

-

十三經時代概述

孔子之前的書是不流傳下來的,當孔子開始教學生壹些古籍的時候,古籍就開始流傳了。當時孔子教的書,主要是從三千年前的周朝到孔子時代流傳了幾百年的著作。

孔子之前的書流傳至今只有四本。這四部書,加上孔子自己寫的《春秋》,在漢代就設立了學館,開始教授學生,稱為五經。這四本書是中國最古老的書,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這四本書的原名分別是《詩》、《書》、《禮》、《變》。現在如果妳去圖書館,妳會發現它們已經被重新命名為《詩經》、《尚書》、《儀禮》、《周易》。

孔子教導學生,流傳至今。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學生當年用過的四本教科書。

1《尚書》:中國現存最早的歷史文獻集。

《周易》: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據說是周文王在獄中寫的。

中國現存最早的詩集。多虧了孔子,它給我們留下了最早的文學作品集。

4《禮儀》:壹本關於中國古代禮儀的書。

(註:孔子所教的教材原本有六本,今已失傳兩本。傳說嶽是在秦始皇焚書時被燒死的。有人認為《禮記》中的19《樂記》可能是嶽的部分手稿,《春秋》在漢代還是大學課本,但現在也失傳了,其文字也比較零散。)

到了宋代,西漢繼孔子之後又增加了另外九部書,合稱為十三經。新增的9本書如下

1《論語》(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對孔子語錄的註釋),

《孝經》(西漢孔廟墻內發現的藏書)可能是春秋時期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寫。)

3《孟子》(戰國時期儒家學者孟子的著作。)

-

4《左傳》(可能是春秋末期左丘明寫的,但也有人認為是戰國初期寫的。)

5《公羊傳》(作者老標題是戰國時期齊人比公羊高。他師從孔子的弟子夏紫,後來成為《春秋》三大家之壹。)

⑥《谷亮傳》(作者據說是夏紫的弟子,戰國時呂梁池人。起初也是口頭傳授,直到西漢才寫成文字。)

-

7《李周》(該書原名《周官》,西漢時在民間發現。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戰國時期。)

《禮記》(戰國至秦漢時期儒家學者的文章選集,由西漢兩位學者李德和他的侄子戴勝編輯)。)

9《爾雅》是戰國至西漢時期學者編寫的可以用來學習儒家經典的字典。爾雅4300多字。

(註:十三經裏沒有《春秋》這本書。現在《春秋》已失傳,其言散見於《左傳》、《公羊傳》、《顧良傳》三部書中。該書原文只有18000多字,現存版本只有16000多字。)

-

13中國儒家經典及其註釋匯編。

即:《易經正義》10、《尚書正義》20、《石矛正義》70、《周立註釋》42、《儀禮註釋》50、《禮記正義》63、《春秋左傳正義》60、《春秋公羊傳註釋》28。《十三經註》最早的合本是南宋十行本,後來翻來覆去,訛誤較多。清嘉慶二十壹年(1816),由當時的江西巡撫阮元主持,對南宋十行本剩余的十壹部經典,以宋刻《儀禮》、《爾雅》兩部書的單疏本為補充,在南昌學派重印,並摘錄阮元舊時代學者所撰十三經校勘,附於各卷。世人稱之為“阮刻本”。1935,世界書店出版阮刻本兩卷本。1980年中華書局校抄世界書局,仍以兩卷巨制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