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張壽勇筆下的人物生活

張壽勇筆下的人物生活

民國14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聖約翰大學550多名師生因校長弗朗西斯·李斯特·霍克斯·波特以高壓手段阻撓學生愛國行動而憤然離校,並* * *成立自己的機構。張為離校生康復委員會的工作捐款捐物,並捐贈3000元作為校舍建設費用。新學校籌備委員會決定成立光華大學,並選舉張為校長。光華大學於當年9月成立,先在喬佛裏大街(今淮海路)租了壹個房間上課。第二年9月,大西路(現延安西路)校舍建成,遷入上課。

張主持光華行政,極力模仿蔡元培,邀教授兼收並蓄,導致人才非常繁盛。抗日戰爭初期,大西路校舍毀於戰火,學校遷至租界上課。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租界,要求學校向日偽當局登記。張當即表示:“我寧願解散光華,也不願註冊。”並委托四川光華大學商學院院長在成都設立分院。為了避免註冊,上海光華大學改名為程錚文學社(原校)和格致理商業社(理校)。張曾任地方財稅官員,深明利弊,與上海金融界關系深厚。除了整頓江蘇財政,還清舊債,他每個月還能給中央匯去70萬,居各省之首。

張還親自到光華講學,其講學內容被編入《講學集》、《經學大綱》、《史綱》等書。他的其他作品包括《袁玉娥雜記》和《詩史初稿》。他藏書頗豐,藏書近65438+萬冊,其收藏的四明系列已廣為流傳。抗日戰爭中,與鄭振鐸、何炳松等人壹起,在上海秘密收購古籍,得到善本4860余冊,普通圖書65438冊+0.1.00萬,為保存中國文獻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