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妳怎樣理解中國烹飪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今天並將有輝煌的明天 300字求快

妳怎樣理解中國烹飪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今天並將有輝煌的明天 300字求快

傳說中的黃帝軒轅氏時代,距今大約五千年了。古史相傳,我國的蠶桑、醫藥品、舟車、宮室、文字等制,都是黃帝時所創始的。我國飲食文明的歷史也發端於這壹時代。

“黃帝作竈,死為竈神”(《淮南子》),“黃帝藝五種,撫萬民”(《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作釜甑”,“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三國譙周《古史考》)。我們知道,在遙遠的神農氏時代,我們祖先已經結束了“茹毛飲血”自然飲食的狀態,學會用火和熟食,學會制作簡單的炊具。經過漫長的歲月,到了黃帝時代,人們終於改進竈坑成為爐竈,並能按照蒸氣加熱的原理制造出壹種最早的蒸鍋——陶甑。

蒸飯煮粥,“吃飯”的概念產生了。什麽是飯?飯和粥是蒸煮熟了的谷物食品,又是人們每天定時吃的包括主副食在內的食物總稱。古籍上說的“稷食菜羹”(《大戴禮記》),就是指稷食(主食)加菜湯組成的壹餐飯。這是黃帝時“蒸谷為飯”給我們民族飲食結構帶來的新變化。我們祖先在原始社會前期以打獵、捕魚、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子和莖根為主要謀生手段,常以肉食為主;從黃帝時代起,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的壹次進食,改為以飯食為主,輔以蔬菜,再加少量的肉食,這樣也就是壹餐飯。這種飲食構成,壹直延續到現在。到了原始社會後期,人口漸增,現成的食物原料漸少。黃帝率領臣民,刀耕火耨,發展原始農業,在黃河流域廣袤的土地上,出現了壹塊塊平疇綠田。黃帝倡導的“藝五種”,就是廣種黍、稷、菽、麥、稻五種谷物,躬行的“ 撫萬民”,首先是關心民食,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這方面,黃帝以及繼承他的堯、舜、禹都是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