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教義:1 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什麽 ?答:道教的主要教義信仰“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壹種“道”。
“道”是無所不包和無所不在的,它是壹切的開始,宇宙萬物皆從“道”演化而來。 2道教的最終目標是什麽?答:道教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身心的修煉,使人人健康長壽,達到住世安樂,與道合真,世界大同的神仙世界。
3 道教的經書知多少?答:道教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典文獻。這些經典壹些散落民間外,大都收錄在《道藏》裏。
歷史上的唐宋金元時期,歷代的統治者曾下令修有《開元道藏》、《大宋天宮寶藏》、《萬壽道藏》、《大金玄都寶藏》、《玄都寶藏》等《道藏》。但遺憾的是,這些《道藏》都均已亡叠。
現在我們還能見到的《正統道藏》是明朝第43代天師張宇初真人奉詔編修,明神宗後又敕令50代天師張國祥真人編成《續道藏》。這部《道藏》***收入道書1476種,5485卷,分裝為512函,依《千字文》順序標定函目。
在當代,中國道教協會從壹九九七年開始,聯合華夏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同發起對《中華道藏》進行整理和點校。《中華道藏》以明《正統道藏》、《萬歷續道藏》為底本,對原《道藏》所收各種道書作校補、標點、重新分類,並補入經書百余種,使之成為壹部新的道教經典叢書。
該書的編纂被學術界和道教界視為當代中國文化史和道教史上壹件大事。 4什麽是三洞四輔?答:所謂三洞四輔,是《道藏》中的分類方法。
三洞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三洞下又細分為十二小類:本文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譜錄類、戒律類。
威儀類、方法類、眾術類、記傳類、贊頌類、章表類。四輔是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壹部。
因此,道教經典又被稱作“三洞真經”或“七部經書”、“三十六部經”。 5 道教的主要宗派?答:據清未時北京白雲觀《諸真宗派簿》的手抄本記載,有名稱記錄的道派有八十六派,估計還有壹些在民間未有書面記錄。
當代主要的道教教派分全真道和正壹道,兩大宗派下又有多個支派。 6 何謂三災八難?答:三災者:遭受三大天災也。
壹、風災,二、火災,三、水災。八難者:壹者得生人道難,二者去女為男難,三者形體完全難,四者得生中土難,五者值有道君難,六者稟性慈仁難,七者值國太平難,八者與三寶相遇難。
謂之八難。《雲笈七簽》卷三十五“雜修攝”的八難為不廢道心壹難,不就明師二難,不托閑居三難,不舍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弄利令欲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 *** 八難。
7 何謂三塗五苦?答:三塗者:壹、火塗,地獄道猛火所燒之處;二、血塗,畜生道互相澉食之處;三者、刀塗,餓鬼道被刀劍逼迫之處。又有說法是壹者考對前非之塗,二者畜生償酬往業之塗,三者餓鬼苦對最深,渴飲火精,饑則食炭之塗。
五苦者:壹、刀山地獄之苦;二、劍樹地獄之苦;三、銅柱地獄之苦;四、護湯地獄之苦;五、溟冷地獄之苦,是為五苦。 8 什麽是道教的四恩三有?答:道教以報恩為重,故以四恩就報。
四恩者:壹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報之。
三有者:壹有情者,二有識者,三有緣者。凡此三者,道皆就就親之。
所以“四恩三有”,為信道者,須念念不忘之也。 9 何謂三界 ?答:三界者有三:壹以時間而言,分為無極界、太極界、與現世界;壹以空間而言,分為天界、地界、與水界;壹以道境而言,分為欲界、 *** 、與無 *** 。
10 什麽是十方?答:道教的十方,即是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故稱為十方天。
11 仙有五等,分為哪五等?答:仙有五等,是根據修煉的等級而分的。壹為鬼仙,二為人仙,三為地仙,四為神仙,五為天仙。
又按《傳道集》中載:“五等神仙:第壹,不持戒,不斷酒肉,不殺生,不思善,為鬼仙之類;第二,養真氣長命者,為地仙;第三,好戰爭,是劍仙;第四,打坐修行者,為神仙;第五,孝養師長父母六度,萬行方便,救壹切眾生,斷除十惡,不殺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盜,出意天心,心正真,無私曲,名曰天仙。 12 為什麽戊不朝真?答:戊日是道教的重要忌日。
教內稱之為“戊不朝真”。即每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戊日不上香,不誦經,殿堂門上掛戊字牌。
按《女青天律》雲:“若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鐘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壹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 13 什麽是外丹?答:指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藥物,以配制服鉺的丹藥。
亦稱煉丹術、仙丹術、金丹術。這種燒煉藥物的外丹術,成為了近代化學、藥物學的先驅。
現存《道藏》中的眾多外丹經籍,實際上也是我國古代化學寶貴的原始資料。 14 什麽是內丹?答:內丹是道教修煉功法的壹種,相對外丹而言。
即把人身當成“爐鼎”,以體內的精、氣、神為藥物燒煉,凝聚結成聖胎,從而超脫三界,達到與道合真的境界。 15 什麽是三業 ?答:三業者,即身業、口業、意業,稱之為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
我們修道者平時要緊守此三意,身不妄行,口不妄說,心不妄想,才能做到內心澄虛,不為外物所惑。 。
2.《道德經》是本什麽書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壹,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綜述《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8]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
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占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
“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壹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
“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壹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9-10] 主題思想《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
“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
“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壹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壹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
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11] 壹、“道”與“德”之內涵界定1、“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闡明:“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於“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壹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
“道”在老子那裏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而其實這個“道”雖然“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裏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所以老子在後面的論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蕭呵,潦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這句話意思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體存在,它幽靜無聲,廣闊無邊,無依無靠又長存不改,它就是化育萬物的慈母。
“我”——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強稱它為“道”,命名為“大”。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質性,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原始動力源,並且它的存在獨立而不可丈量,具有無限性。
對於“道”這種力量,老子自己是無法給予它確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認為,道只是權宜之稱。道的特性: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道體似虛而實,所以體內蘊含用之不竭的物質和能量,但不會因自滿而溢出。老子認為,道體柔而不剛,內部單純,外部樸素無華,且清澈透明,長存於天地之間。
所以道無處不在,不管是個人,還是人類社會,包括天地萬物都應該效法道而運行,而道法自然,返璞歸真。這裏的“自然”字面解為自己如此,但是道與自然規律是同壹的,也即“國中四大”皆應效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特性,從而保持自身“天長地久”。
老子所處當時西周社會,諸侯各國窮兵黷武,戰亂頻仍,社會之禮儀倫理已無法恢復,所以老子看透人類社會之所以會紛爭不已,都是由於聖人、禮儀、法令、欲望、智慧等有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為社會看中名利、實力、。
3.求 *** 教知識的書
《太上感應篇》本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
本書特別強調因果法則,主張人們應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在行事修心上狠下工夫以求善果,從而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運。因此,不僅對於信奉道教的人來說,這部書也有較高的價值。
這裏“太上”是指“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感應篇”是太上勸人作善之書。
《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壹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壹善書”。此書源出於《抱樸子》,後經宋代李昌齡、鄭清之等先賢發揚光大,流通於世,影響深遠。
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