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宗儀編成《說郛》不久病卒,抄本被松江文士數家收藏。七十年後,官居湖廣副使、六十五歲的郁文博罷官歸松江,在龔某家借《說郛》細閱,覺得“是書搜集萬事萬物,備載無遺,有益後人。”但又發覺抄錄者馬虎了草,字多訛缺,於是每日端坐“萬卷樓”,逐壹校勘,費時近十年,重新編成100卷。可見陶宗儀原書工程之巨大。
明末清初,雲南姚安人陶珽又對《說郛》加以增補,編成120卷。陶珽自署黃巖,是宗儀的遠孫。1914年,學者張宗祥任北京教育部視學,開始接觸古籍;1919年,教育部長傅增湘請張籌辦京師圖書館,並兼主任,時魯迅亦在教育部任職,對張宗祥說,館中藏有明代《說郛》120卷抄本,要他抄錄出來供大家研究。從此,“鐵如意館主”張宗祥走上古籍校勘之路,先後費時6年。
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得到消息,向張宗祥要去抄校本,以“涵芬樓”為名,於1927年11月出版,初版很快售完,連英國牛津大學也訂購兩套。
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據陶宗儀、陶珽120卷本和《續說郛》46卷本,匯集影印出版,定名《說郛》三種,這是中國當代出版最大的叢書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