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問津書院的典故傳說

問津書院的典故傳說

1、磨咀磐對問項橐

壹天,伴隨著陣陣蹄聲,漫漫塵煙,他們來到了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只見大崎山似美女橫臥於藍天白雲之下,風高林茂;沙河漪瀾清清流水潺潺;獅子巖如猛獅踞伏,氣吞日月。這裏山色迷蒙,湖光瀲艷,鳥語花香,好壹片人間仙境。走出街南不遠,車夫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壹聲,車子停下了。

孔子問道:“何故停車?”

車夫答道:“前面有壹群小孩擋道,夫子。”

“讓他們讓道。”

“小孩,妳們見馬車來了,為什麽還不讓道?”子貢跳下車,沒好氣地說。

“憑什麽要我們讓道,妳們不能走其它的道嗎?“壹個似乎是領頭的小孩答道。

子貢怒目圓睜地吼道:“妳知道這是誰的車嗎?告訴妳,這是孔夫子的車!”

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只得親自下車瞧個究竟。見到儀表堂堂、儒衫飄逸\舉止優雅的壹位長者,小孩們毫無懼色,不以為然,繼續用石塊壘築他們的“城池”。

孔子撫摸著壹個俊俏的小男孩的頭,和顏悅色地說:“小公子,請妳們將石塊搬開,讓我們過去行嗎?”

小孩仰望著孔子說:“我們正在築城,恕難從命。”

“那好,我出壹個問題,如果妳答不出來,妳就給我們讓道。”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對小孩壹視同仁。

“妳出吧,”這個小孩心想,我是東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妳還能難倒我?

“妳聽好了,”孔子問:“父母與夫妻熟親?”

“夫妻親。”小孩答道。

“不對,父母親。沒有父母哪有後代!”

“夫妻親,沒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們各執壹理,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親”、“夫妻親”反復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從小撫育兒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傳道授業,那樣不操心!父母當然親。

項橐還之以顏色:夫妻也,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同眠***枕,相濡以沫,愛意綿長,白頭偕老,永不分離。壹日夫妻還白日恩呢!當然夫妻親。

孔子想,我孔丘名聞天下,稱聖華夏,今天還說服不了壹個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轉念壹想,“君子無所爭”,我氣度如海,有容乃大,不與小孩壹般見識。便拿掉大儒的身價,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擡貴手,給我們借道。”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請問先生,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

子路說:“妳這是什麽城池,只是小孩的遊戲!”

“就是城池!”

韁持了壹會兒。小孩自知理虧,便問道:“妳們有什麽要事嗎?”

“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啊。”孔子說。

“傳道授業就得有壹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壹些什麽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麽事我都略知壹、二。”

小孩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那我問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麽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靈機壹動,接著問:“嫌看不見,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您說有多少顆?”

“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多如牛毛,怎麽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陽只有壹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什麽時候離我們近?什麽時候離我們遠?”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說:“這個,這個……還真不知道。妳乃神童,惟楚有才!還望多多指教。”

小孩說:“指教不敢,我現在正忙著呢,咱們後會有期。”

這時弟子們都在嚷道:“師傅,咱們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後會有期!”心裏想著,這些知識還真沒好好研究過呢!隨即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不料,行進約壹公裏後,因剛才轉彎過急,車軲轆折斷了。孔子無奈,讓子路到前邊的村莊去借壹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來到前邊的村莊,見壹位中年婦女正在屋裏織布。子路恭敬地說:“大嬸,請向妳借壹件東西。”那女子還未等子路把話說完,已轉身從裏屋拿出壹把鋥亮的斧子,“給妳!”子路驚呀不已,她怎麽知道這是要借用斧子!婦人微笑著說道:“妳不是要借壹個“東西”嗎?‘東’是東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鐵做的,‘金’乃鐵也。妳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著斧子跑回停車處,並將剛才的事情訴與孔子。

孔子聽後,慨嘆不已。剛才遇壹聰穎孩童,現又遇壹村婦,不僅樂於助人,還十分聰敏。不禁贊曰:楚乃藏龍臥虎之地也!

因之,孔子與項橐對問系千古美談。因湖北鄂東方言言某人喜歡巧舌爭辯為磨嘴皮子故將孔項對問之地命名為磨嘴磐將孔子繞道修車的地方稱為回車埠,以紀其事。

(此事記於《戰國策秦策》《三字經》《孔子師項橐相問語》)

2、孔子使子路問津

約壹個小時後,馬車修好了。帶著“惟楚有才,楚地藏龍臥虎” 的喟嘆,孔子師徒壹行繼續往舊街的東南方向馳行。約走了3公裏,前邊壹條山谷河流擋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在哪兒。孔子壹行躊躇岸邊,忽見河的上遊有兩名身材高大頎碩的男子正在田間並頭而耕,便叫子路去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

壹農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坐著的執轡的人是誰呀?”

“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

“那麽,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

另壹農夫又問道:“妳又是誰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農夫說:“妳看,天下哪兒都是壹樣的動蕩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妳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僅未問到津口,反而還遭壹番奚落、教訓,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聽說後,悵然長嘆。說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麽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於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也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長沮和桀溺。人各有誌,儒家壹直主張入世,匡時濟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隱者認為天下大亂,已無可救藥,只能自保。因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問津於長沮與桀溺,人們便將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壹邊稱之為長沮沖,壹邊稱之為桀溺畈。(《論語》、《史記》對子路問津均有記載)

3、渡河落水山間曬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並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於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妳只是明白壹國、壹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壹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壹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夫,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夫用竹桿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遊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壹個醉漢似地立不穩,壹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湧,船壹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眾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濕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在眾人的壹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濕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壹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壹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凈,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濕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麽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幹晾曬。

經歷了剛才的壹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壹座橋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後,孔子師徒落坐於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幹。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裏念叨:在宋國的壹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於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於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饑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誌不移,死而後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後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為“坐石”,周邊還有後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盡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壹石,形如硯臺,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壹嘆孔嘆橋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邊,望水興嘆,說此處若有壹座橋就好了。壹千八百多年後,孔子的夙願,以及世世代代壹河兩岸民眾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明萬歷年間,孔子及儒學思想的崇拜者、歸安進士、黃岡知縣茅瑞徵遂孔聖人之願,在此修築了壹座大橋,並命名為孔嘆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壹天早晨七、八點鐘,孔子師徒來到曬書山散步,他們壹邊哼著美妙的韶樂,壹邊欣賞著周邊的景致: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掛。秀麗的村姑在河邊揮舞著木杵,有節奏的搗衣聲和著嘩嘩的流水聲,仿佛在演奏著壹曲動人的樂聲;四濺的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象晶螢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遠看阡陌人家,雞犬之聲相聞,吹煙四起,直入雲霄。往東邊的山脈壹瞧,只見青翠的山巒自北向南,綿延千裏,透著壹種靈氣,恰似壹個“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壹“點”。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點不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壹捧泥土扔向那個山頭,只見那捧泥土飛向空中,越變越大,飄落在那座山頂上,形成了之字的壹點。子路等人驚叫道,“這下就似壹個完整的之字了。”

另壹傳說為: 孔夫子他順勢將手中的旱煙灰向山頂磕去,就成了“之”的—點。當地人們為了紀念孔老夫子,就將他磕煙灰形成的土堆取名日“煙墩腦”,而如今煙墩腦依舊存在。

之字山的傳說,美妙而神奇。漢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勢,似牛、似馬,象文、象字,充滿著美感。親臨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妳就會頓悟之字山的奧妙與神奇。

十月上旬的壹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講經臺上講學,聽者有五、六十人,眾學子正聽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於喬木;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

突然,壹輛馬車馳來,從車上下來兩名信使,他們徑直來到孔子面前。孔子見官差來到,便停止了講學。官差帶來了葉公的信函。孔子拿著閱讀,函雲:

孔夫子敬啟:吾國國君不幸於昨日崩歿,楚國政局有變,前昭王聘書不便踐約,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並順送旅資五千,萬望笑納。

夫子高深學問,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吾輩將永遠尊崇。

後會有期,他日定當覲見拜教。

即頌時祺!

楚人沈諸梁頓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實,楚國的失約,昭王逝世是原因之壹,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賢妒能,從中作梗之故。讀罷葉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壹直視楚昭王為明君,泱泱楚國,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亂世的民眾,將是天之大幸。為了謁見楚昭王,他們師徒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在陳國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卻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師徒結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辭別楚國,來到了衛國,在衛國又居住了三年,為衛出公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