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離子》作者劉基《郁離子》,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壹,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壹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誌,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壹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f?kz=93223169。
2. 郁離子全文翻譯哪位大神有啊全文太長了,我是做不到了,只能提供幾個節選了。
1:郁離子居山,夜,有貍取雞,追之弗及。明日,從者擭其入之所以雞,貍來而縶焉。
身縲而口足猶在雞,且掠且奪之,至死弗肯舍也。郁離子嘆曰:“人之死貨利者,其亦猶是也!”譯文郁離子居住在山上,夜間有只野貍子偷他家的雞,起來追趕,但沒追上。
第二天,仆人在它鉆進來的地方安置了捕捉工具,並用雞作誘餌。就在當天晚上捉住了那只野貍子。
(野貓)的身子雖然被縛住了,但嘴和爪子仍然緊緊的抓住雞。仆人壹邊打壹邊奪,(野貍子)到死也不肯把雞放下。
郁離子嘆了壹口氣說:“為錢財利祿而死的人們大概也像這只野貓吧!”2: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陰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
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壹日能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
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翻譯濟陰有位商人,渡河的時候沈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壹位漁夫駕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劃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濟上的大戶,妳能救了我,我送給妳壹百兩銀子。”
漁夫用船把他載到岸上去以後,他卻只給了漁夫十兩銀子。漁夫問他:“我救妳的時候妳親口許給我壹百兩銀子,可是現在只給十兩,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馬上變了臉說:“妳是個打漁的,壹天能有多少收入?現在壹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很不高興地走開了。
過了些日子,這位商人坐船沿著呂梁河東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沈了,而那位漁夫剛好在他沈船的地方。有人見漁夫沒動,便問他:“妳怎麽不去救救他?”漁夫輕蔑地回答說:“這是那位答應給我百兩銀子卻又說不算的人。”
於是,漁夫把船停在岸邊,看著那位商人在水裏掙紮了壹陣就沈沒於河水之中了…3: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壹以自奉。
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壹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 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
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
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壹旦有開之,其術窮矣。譯文楚國有個以養獼猴為生的人,楚國人叫他“狙公”。
每天早上,他壹定要在庭院中分派獼猴工作,讓老的獼猴率領(其它猴子)到山裏去,摘取植物的果實,取(其中的)十分之壹的(果實)來供養自己。有的猴子不給(狙公果實),(狙公)就鞭打他們。
獼猴們都認為(這種生活)很苦,卻不敢違背。 有壹天,有只老獼猴問眾多獼猴說:“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種的樹(結出的)嗎?”眾多獼猴說:“不對,(果實)是天生的。”
又問:“狙公不能得到(果實)(我們)就不能去采嗎?”眾多獼猴說:“不對,誰都能去采。”又問:“如果這樣那麽我們為什麽聽從他並要被他役使呢?”話還沒有說完,獼猴們全領悟了。
那天晚,眾多獼猴壹起等到狙公睡著的時候,打破柵欄毀壞倉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糧食,相互拉著手(這裏指壹起)進入森林裏面,不再回來。狙公最後因為饑餓而死。
郁離子說:“世上那種賣弄權術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來規範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壹旦有人開啟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啟示:通過養猴子的人殘酷剝削猴子,猴子覺醒後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對人民群眾的殘酷剝削與壓迫,說明人民壹旦覺悟,群起反抗,統治者就只有凍餒而死。
4:智伯圍趙襄子於晉陽,使人謂其守曰:“若能以城降,吾當使若子及孫世世保之。”守者對曰:“昔者中牟之郭圮,有螇螰墮於河,沫擁之以旋,其翅拍拍,殸 見而憐之,遊而負之及陸,謂殸曰:‘吾與子百年無相忘也。
’殸振羽大笑曰:‘若冬春之不知也,而能百年無忘我乎?’今晉國惟無人而壅,女以天盈,盈而恃 之,是壅禍也。壅禍恃盈以蠆尾於人,天實厭之。
晉陽朝亡,女必夕死,死,予不寒猶及見之,其何有於子及孫?”是夕,智伯為韓魏所殺。翻譯智伯在晉陽包圍了趙襄子,派人對守城的人說:“倘若人能用這座城投降(我),我可使妳以及妳的子孫世世代代保有此城。”
守城的人回答說:“從前中牟的城倒塌了,有壹只螇螰掉到到河時,水沫擁著它而旋轉,它的翅膀不停地打著水,這時有壹只螻蛄見了就憐憫它,遊過去就背著它到了岸上,螇螰感激地對螻蛄說:‘我和我的子孫百年以後也不會忘了妳啊。’螻蛄振翅大笑說:‘妳的生命短暫得連冬天春天都不知道,又怎麽能百年以後不忘記我呢?’如今晉因為沒有人而被圍困,妳憑著天然的有利條件而驕橫自大,驕。
3. 劉基郁離子原文: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
貓善撲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
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
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譯文: 趙國有個人(他家)老鼠成災,(他)到中山國求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貓)。貓善於捕捉老鼠和雞。
壹個多月,老鼠沒了雞全沒了。他的兒子覺得貓是禍患,告訴他的父親說:“為什麽不去掉貓?”他的父親說:“這不是妳所懂的。
我所擔心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就偷竊我的糧食,毀壞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墻壁,破壞我的器具,我將會挨餓受凍。
不擔心沒有雞啊!沒有雞的話,不吃雞就完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如此怎麽能驅除貓啊!” 原文: 楚有養狙(jū)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①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實,賦十壹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捶焉。
群狙皆畏苦之②弗之違也。③④壹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⑤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 得而取與?”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⑥言未既,眾狙皆寤。
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譯文: 楚國有個人,養獼猴為生,楚國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壹定在庭院中分派獼猴工作,教老猴率領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實,抽十分之壹的稅來供養自己。
有的猴子數量不足,就鞭打他們。猴子們怕死了,覺得很苦,卻不敢違背。
有壹天,有只小猴子問大家說:「山上的果子,是老頭子種的嗎 」大家說:「不是啊!是天生的。」又問:「沒有老頭子我們就不能去采嗎 」大家說:「不是啊!誰都能去采。
」又問:「那們我們為什麼要仰賴他,還要被他奴役呢 」話還沒說完,猴子全懂了。 當晚,群猴壹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時候,就打破獸欄,拿走存糧,壹塊兒跑進森林,不再回來了。
狙公最後活活餓死。 郁離子說:「世上那種賣弄權術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來規範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壹旦有人開啟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
」。
4. 拜求·劉基《郁離子·姑蘇圍》翻譯《郁離子·姑蘇圍》翻譯: 姑蘇(蘇州)城被圍困,吳王派太宰伯嚭發動百姓參戰,百姓怒罵道:“吳王每天只知花天酒地,卻不憂慮敵人的進犯,使我們國家到如此地步,還不反省自己,卻要驅使我們去打仗。
如果我們戰死,那麽家中父母妻子就都無依無靠;即使有幸勝敵,他們又不說我們有功。 那樣我們何必去參戰?”太宰伯嚭把這些話報告了吳王,請求給他們獎賞,吳王吝惜不給。
又請求給他們官職的許諾,吳王顧慮為難。王孫雄說:“暫且答應他們,等到敵人退了兵,給不給在我們。”
吳王就讓太宰伯嚭發布了命令。 這時有人說:“吳王好欺詐人,這必定是哄騙我們。”
國人民都說:“暫且答應他,敵人來了,戰不戰在我們。”於是吳王登上城樓,鴟夷子皮像虎躍般地擂起了戰鼓,這裏敵人迫近到宮門,吳人不迎戰。
太宰伯嚭率領左右扶著吳王就登上了高臺請求講和,對方不允許。吳王就拔劍自殺,泰伯之國就這樣滅亡了。
原文: 姑蘇之城圍,吳王使太宰伯嚭發民以戰,民詬曰:“王日飲而不虞寇,使我至於此,乃弗自省,而驅予戰。戰而死,父母妻子皆無所托;幸而勝敵,又不雲予功。
其奚以戰?”太宰嚭以告王,請行賞。王恡不發。
請許以大夫之秩,王顧有難色。 王孫雄曰:“姑許之,寇退,與不與在我。”
王乃使太宰嚭令。或曰:“王好詐,必誑我。”
國人亦曰:“姑許之,寇至,戰不戰在我。”於是王乘城,鴟夷子皮虎躍而鼓之,薄諸閶闔之門,吳人不戰,太宰帥左右扶王以登臺請成,弗許。
王伏劍,泰伯之國遂亡。 此文是唐代劉基所寫。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劉基,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基《郁離子·姑蘇圍》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在這點上頗似《莊子》的語言風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
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壹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 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
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郁離子》,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壹,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思想內容以道為本兼與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結合。立意與行文變幻奇詭,頗得莊子精髓。
嘉靖丙辰與宋濂《龍門子凝道記》合刻於開封。 劉基認為萬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兩極,對立統壹;三、理壹分殊,探其本質;四、智勝於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維。
思維深得道家思維的精髓。 “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基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經歷了元朝官場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誌,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
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壹的明王朝。
5. 郁離子 畏鬼致盜的全文鬼由心生,自尋煩惱。
郁離子
畏鬼
作者:劉基
荊人有畏鬼者,聞槁葉之落與蛇鼠之行,莫不以為鬼也。盜知之,於是宵窺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後入其室,空其藏焉。或侜之曰:“鬼實取之也。”中心惑而陰然之。無何,其宅果有鬼,繇是物出於盜所,終以為鬼竊而與之,弗信其人盜也。郁離子曰:“昔者趙高之譖蒙將軍也,因二世之畏而微動之。二世之心疑矣,乃遏其請以怒恬,又煽其憤以激帝。知李斯之有諫也,則揣其誌而先宣之,反覆無不中。於是君臣之猜不可解,雖謂之曰:‘高實為之。’弗信也。故曰:‘讒不自來,因疑而來;間不自人,乘隙而入。’繇其明之先蔽也。”
6. 文言文原文註釋及翻譯劉基《誠意伯文集·郁離子之工之僑為譯》原工之僑獻琴 劉基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
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
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壹琴哉?莫不然矣。”
譯文: 工之僑得到壹塊好的桐木,砍來作成壹張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優美的琴聲好象金屬與玉石相互應和。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到主管禮樂的官府;官府的樂官讓國內最有名的樂師考察它,說:“(這琴)不古老。
”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過了壹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錢買去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
樂官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可悲啊,這樣的社會!難道僅僅是壹張琴嗎?整個世風無不如此啊。 ” 道理:判定壹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結論。
只有本質上是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
7. 5篇較短的文言文弈秋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膠柱鼓瑟齊人就趙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
三年不成壹曲,齊人怪之。有從趙來者,問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自護其短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
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梟將東徙》 梟逢鳩. 鳩曰:「子將安之 」梟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 」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希望滿意~=w=)。
8. 誰知道郁離子中丈人養蜂的全文及整理靈丘那個地方有壹位老人非常善於養蜂,每壹年他能收獲好幾百斛蜂蜜,收的蜂蠟也和蜂蜜壹樣多,這樣壹來,他的富有幾乎可以和壹位擁有封地的列侯相等了.老人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養蜂事業,不滿壹個月,蜜蜂就壹窩壹窩飛去了,可是他並沒有因為這種現象感到憂慮不安.過了壹年多,逃走的蜜蜂將近壹半.又過了壹年多,剩余的蜜蜂全飛走了,他的家此開始敗落下來.陶朱公來到齊國,路經靈丘丈人的家,看到他家敗落的情況,問道:「這個地方為什麼以前那麼繁盛,現在卻是這樣冷落呢 」
他鄰居的老翁說:「因為蜜蜂的緣故.」陶朱公又問原因,老翁回答說:「從前靈丘老人飼養蜜蜂時,園內有房舍,房舍裏有人看守.挖空樹木來作為蜜蜂的居處,不透風,不漏雨.安置蜂房時,間隔寬窄有壹定的行列,新舊蜂房有壹定的次序,每五個蜂房作為壹組.由壹個人負責管理,觀察蜜蜂生殖繁衍的情形,調整氣溫的冷暖,鞏固支架與結構,按照時節來為蜂房塞孔開洞.如果蜜蜂繁殖多了,就把它們分開,使壹窩分成兩窩,若蜜蜂少了,就把它們聚攏在壹處,不讓壹個蜂房內有兩個蜂王.清除蜘蛛,蟊蟲以及大螞蟻,消弭土蜂,蠅虎的危害.夏天不使它們受到烈日的曝曬,冬天不受嚴寒的侵襲.暴風吹襲,蜂房不會搖落,大雨澆灌也不會毀壞.老先生采收蜂蜜,只是收取多余的部分罷了,不會耗盡蜜蜂的生機活力.因此老蜂生活得很安定,新蜂也生生不已,老先生不必出門就可以收取蜂蜜的利益.」
「現在他的兒子就不是這樣了:蜂園中的蘆舍不修補,骯臟了也不清理,乾燥或潮濕不加以調節,蜂房的開閉不按時節,蜜蜂的居處危殆不安,進出蜂房有所阻礙,因此蜜蜂也就不喜歡它們所居住的地方了.等到時間壹久,小蛾蟲吐絲把蜂房都網住了,卻還不知道,蛇蟻把蜂房都鉆出了孔洞,卻不加以禁止,鷦鷯在白天來掠食蜂蜜,狐貍也在黑夜來竊取蜂蜜,卻還不加以註意,只知道收取蜂蜜罷了,像這樣又怎麼不會變得蕭條冷落呢!」
陶朱公說:「唉!弟子們要記住這個教訓啊,治理國家,統治人民的人,應該以此為誡.」
9. 《重財輕信》(明:劉基)的全文譯文解元(1098--1142), 字善長,吉水縣人。濃眉俊目,手臂極長,起於行伍,尤善騎射,可與春秋時期神箭手養由基媲美,因此人送外號“小由基”。力量驚人,能用鐵索牽引犀牛倒退而行,能用鐵索牽引犀牛倒退而行。曾經乘駿馬馳騁突襲敵陣,來往如飛壹般。
起初,解元從保安軍德清砦 起兵,積累功績任命清澗都虞侯。建炎三年(1129)九月,解元為韓世忠麾下偏將。韓世忠到下邳後,聞金兵大隊人馬將至,士兵驚恐,軍心動搖。解元沈著應戰,率領20余騎兵悄悄出發,擒拿金兵數人,詳細得知敵動態。不久再次去往,遭遇敵騎兵數千人,解元身陷敵方布陣,躍馬橫槍,像鶻壹樣猛擊,將敵酋長挑落下馬,其余金兵望風而逃。解元以功授門宣贊舍人。
郁離子說:“有的人說商人看重錢財而輕視生命,開始我不相信,現在知道真的有這樣的事”孟子說:“所以選擇職業不可以不謹慎”相信了啊!